<h1>10月24日一早,我们离开海滨城市哈马马特,前往伊斯兰教四大圣地之一的凯鲁万市。凯鲁万在突尼斯的中部,离首都有155公里。它早在公元670年建城,公元800~900年期间曾经成为艾格莱卜王朝的首都,以拥有众多宗教文物</h1><h1>古迹著称。凯鲁万的整个城市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h1><h1>现在的凯鲁万市有80多所清真寺和100余处伊斯兰圣人的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克巴清真寺和西迪·撒哈卜陵墓,我们就要去参观。</h1> <h1>一进入凯鲁万市,就在公路口看到一处醒目的高大建筑物,导游说,这个迎接客人的巨大雕塑,是凯鲁万的特产地毯象征。</h1> <h1>全体团员欣喜地跑过去合影。聪明的突尼斯导游不失时机地拿出他们地接社的小旗,于是留下了这张全团的第一个合影照片。可惜的是,我们团的摄影大师杨小凯没有合影中出现。猜猜为什么?这张照片就是他的杰作啊!</h1> <h1>这是路过的一处古迹: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建于公元7世纪。北非这个地方从古代就一直干旱少雨,公元670年,一位名叫奥克巴的将軍为解决当地饮水问题,开始修建巨大的蓄水池工程。他们从30公里外的水源地修渠引水,然后将引水蓄存在哈马马特城内的15组水池内,每组由大小两个水池组成,小池以沉淀清水,然后输入大池以作饮用。每个圆形大池直径达120米,深达5米,可以容纳6.28万立方米的水。1千400多年前,这个工程堪称巨大。
<br></h1> <h1>这15个蓄水池中现在有2个仍然存活着。我们登上一座小楼,才看到相距不太远的这两个蓄水池的面貌。</h1><h1>全团的帅哥靓姐们纷纷去在古老的蓄水池前留影。</h1> <h1>有的是朋友。</h1> <h1>有的是夫妻。</h1> <h1>继续前行,来到那个著名的伊斯兰教圣人的陵墓。这座陵墓的主人名字叫西迪·撒哈卜,他是创办了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亲密朋友,7世纪时,他从圣地麦加回到故乡,带回大量经文,还有先知穆罕默德的三根胡须。西迪·撒哈卜死后,这三根胡须和他一起隆重地埋葬在凯鲁万。</h1><h1>随着伊斯兰教在北非的兴旺发达,西迪·撒哈卜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在公元17世纪,当地人为这位圣人修建了这座陵墓——“西迪·撒哈卜陵墓”,又名:胡须陵。</h1> <h1></h1><h1>这座圣人陵墓意想不到地豪华!穿过一个有露天小庭院的院子,我们向陵墓里面走去。 这个院子有回廊,回廊的四周是漂亮的瓷砖壁画。</h1> <h1>仔细看看这些漂亮的壁画。</h1> <h1>还有深邃的穹顶和豪华的大吊灯。</h1> <h1>领队和队友正在琢磨,怎么样才可以把我们和这个穹顶建筑照在一起?</h1> <h1>照片出来是这样!穹顶有些模糊,但是一张张笑脸灿烂!</h1> <h1>走过露天庭院,又来到一个遮盖了屋顶的四方院子。</h1> <h1>院子的回廊屋檐下,放置了许多陶罐,陶罐上还有各色的水杯。是接着屋檐滴下来的宝贵雨水💦吗?</h1> <h1>据说这面墙的里面就是圣人西迪·撒哈卜的棺木。</h1> <h1>眼睁睁地看着一位伊斯兰教信徒从容地走进去,我们却不得入内。这是陵墓管理的规矩。</h1> <h1>窥视一下陵墓内部的情景。</h1> <h1>一位机灵的守墓人要走了团员的手机,去给圣人的棺木拍照。看,就是这样隆重而神圣。</h1><h1>然后,我的团友给他一个美刀作为感谢。</h1> <h1>此行的重点——奥克巴清真寺终于到了!这是伊斯兰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清真寺,位于凯鲁万市的东北部,建筑宏伟,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城堡!</h1> <h1>奥克巴清真寺初建于公元700年前后。在那之前,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为了统一阿拉伯,在犹太教、基督教之外,又创建了一个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公元622年)。伊斯兰教的核心要义是顺从与和平,指的是要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唯一主宰安拉及其意志,求得和平与安宁。</h1> <h1>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向四面扩张。公元708年,伊斯兰教传人北非。在宗教信仰的强大力量下,当地人开始接受阿拉伯语,并且皈依伊斯兰教,逐渐实现多种文化的融合。</h1><h1>公元7~17世纪,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名义下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朝。</h1><h1>伊斯兰教起初只是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成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力量,甚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全世界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h1><h1>现在,伊斯兰教分布在全世界204个国家和地区,还有30多个国家将伊斯兰教立为国教,突尼斯就是其中之一。</h1> <h1>这是走入奥克巴清真寺院内的情景。一个宏大的建筑!</h1><h1>它有一个很大的庭院,院子长130米,宽80米,院子的围墙高4米,院内的地是用大理石铺就,院子三面筑有拱形回廊,回廊由300根石柱顶托。据说,寺内可以容纳上千人同时做礼拜。</h1><h1>奥克巴清真寺的上方是四方形的,共有三层楼,高35米,是凯鲁万市最高的建筑。</h1><h1>古代的清真寺都有四个宣礼塔,寺的四个角各有一个,以方便向四面八方的信众呼唤做礼拜。那时候需要选择嗓门大的信徒担任这个使命,现在有了扩音器,宣礼塔可以就建一个了。</h1><h1>奥克巴大清真寺除了宗教上的神圣以外,还是伊斯兰建筑和艺术的杰作。</h1> <h1>我们进入了奥克巴大清真寺的院子。</h1><h1>在艾格拉比王朝时期,凯鲁万曾经是它的都城,当时对大清真寺进行扩建,形成了它如今的面貌。那时的凯鲁万非常繁荣,清真寺内设有大学,同时教授宗教知识和世俗科学,地位、水准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不相上下。但是到了11世纪,凯鲁万市开始衰落,学术中心也转移到地中海沿岸的突尼斯市。</h1> <h1>奥克巴清真寺的管理人员守在门口,暗自检查参观者的衣装。稍有不合格,就帮助你改装:蒙上或者罩上。</h1> <h1>进入清真寺需要庄重的着装——不能穿露肩的上衣和短裤,女士必须戴头巾。导游说,我们老年团的着装都合格,只是还需要把头蒙上。于是我们8位女士变成了这副模样。</h1><h3></h3><h1>新鲜!必须合影。</h1> <h1>再放大一点看看:老美女们各有风采。</h1> <h1>翻译在给我们讲解清真寺墙上刻着的文字。</h1> <h1>院子里的古物——水井。它的井口是石头砌的,经年累月,已经被绳子磨出了道道沟豁。</h1> <h1>还有一个著名古物——日晷。团友跑上去为它摄影。</h1><h1>古时候没有钟表,清真寺怎么招呼信徒来做礼拜呢?就要利用原始的计时器——日晷。突尼斯的这个日晷和我国古代的日晷很相像,看起来各个国家的古代发明思路都差不多。</h1> <h1>翻译和团友在日晷处合影。</h1> <h1>我也在日晷的身旁留下伊斯兰妇女的形象。剧透一下:这个像模像样的阿拉伯头巾是领队帮助我扎的。</h1> <h1>走进拱形回廊,巨大的罗马柱豁然出现在眼前。好威武啊!</h1> <h1>突尼斯导游指给我们看,这里的众多罗马柱并不一样,是从不同地方选择、运输来的。柱子与顶部的结合处有别致的雕刻纹饰。</h1> <h1>团友寻寻觅觅,对这扇大门感到兴趣。</h1> <h1>导游在讲解清真寺内的设置和信徒做礼拜的规矩。</h1> <h1>听得专注,看得仔细。</h1> <h1>奥克巴清真寺的内部富丽堂皇。</h1><h1>伊斯兰教现在是突尼斯共和国的国教。1967年,在突尼斯国家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对奥克巴清真寺进行了系统的维护和修复。修复工作进行了五年,于1972年重新开放。1988年,奥克巴清真寺连同凯鲁万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h3><br></h3> <h1>眼前的这个小拱门叫米哈拉布,意思是“凹壁”、“窑殿”,是清真寺礼拜殿的主要设施,它位于礼拜殿后墙的正中心,朝向圣地麦加,以示穆斯林礼拜的方向。清真寺的领拜人率领信徒礼拜的时候,要面向米哈拉布。</h1> <h1>翻译在演示如何做礼拜。</h1><h1>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一天之中要做5次礼拜:日出时、正午、下午、日落和夜晚。频繁的礼拜是为了启示信徒心中的虔诚。做礼拜是一件郑重的事,事前要洗手洗脚,洗得干干净净。最初信徒需要到清真寺去做礼拜,现在有变化,可以不一定到清真寺,但是要面向圣地麦加的方向。</h1> <h1>清真寺为信众做礼拜提供了各种服务:在寺外我们看到了供人们饮水的水桶,还备有茶杯。寺的门口还备有装鞋子的袋子,因为寺内是做礼拜的地方,不可以穿鞋,人们要把自己的鞋子放在袋子里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寺门外。</h1> <h1>再见了,奥克巴清真寺!你让我初识了伊斯兰教,认识到宗教在历史沿革中的巨大力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