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文/同剑彬</span></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老柿子,绿色无公害产品,曾经是千万百姓的口福,温熟鲜食、放软去皮吸食,能甜透心;晒成柿饼,潮出的霜,就是葡萄糖,滋补养生;柿子拌炒面是一种美食;柿子酿出的醋,是醋中之王。有一句俗话脍炙人口:“麦米菜子油,山盐柿子醋”,是对柿子的赞美。在我们及附近村,百年以上 的柿子树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柿<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最美在秋季,入秋,果实变红,与叶红绿相映,十分引诱人。秋末,绿叶落尽,满树红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满天的繁星,每一棵树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柿子曾经是家乡农民千百年来的宝贝蛋蛋,但其地位在近多年被遍地覆盖了的苹果取而代之,大多数被放弃,直到冬季冻干在树上,实在太可惜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我和柿子有非常特殊的感情。听父母说,1949年秋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连阴雨,我家仅有的三间烂房倒塌 ,住进庄后埝底下一面下梯子小土窑里,农历10月3日我母亲在这面又阴又潮的土窑里生了我。一月后,母亲得了阴伤寒病 ,卧炕不起,我断了奶。那年代没有奶粉之类的替代物,也没有糖,九岁的姐姐把我抱出去到村里找有哺乳孩子的大婶、大嫂,希望能让我吃上几口奶 ,但这毕竟不是办法,一次两次勉强,再多了万万不能,人家也有孩子呀!我母亲发烧不止 ,无医无药,我无奶喂养,瘦的皮包骨头,又逢三九严寒冰天雪地,母子两条命都危在旦夕。在万般无奈之下,我父亲就给邻居房檐上的冰凌和已经放软了的柿子打起了主意,让我母亲吃冰凌退烧,给我灌柿子拌模糊当奶吃。</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老天爷没有亡我母子之心 ,我母亲每天不想吃饭只是不停地咪冰凌,一月多后烧终于退了,想吃饭了,三个月后能下炕了。我父亲每天几顿给我做柿子模糊,方法是把模糊做好后再把软柿子去皮放进去搅匀,我喝了三个月柿子模糊也保住了小命,能吃泡馍花和稀饭了。由此,我妈总出一条农民经典:“命在骨头里!”</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和玩伴们在想上会(赶集)又没钱的时候,常常拿一个童谣段子开心:“掌柜的,上会的,会圆啦,没钱啦,拾个柿子把越啃越钱(甜)啦!”在果实累累的秋季,常常为摘一个旦柿(提前在树上发软脱涩的柿子)争着攀爬高大的柿树。在寒令的冬季,常常见到老爷爷们中午睡在屋檐下的包谷杆上晒暖暖(太阳)时,身旁总是晒着一些软柿子,一会儿人和柿子都晒热了,吸着柿子,谝着闲传,是多么的悠然自在。</p> <p class="ql-block">过去每年秋季柿子成熟,家里人都要把柿子摘下来,把一部分放在阴凉处的棚上,柿子下面铺的都是荞麦杆子。再留一部分放在瓮里做醋胚,方言名曰“蹩醋”。要是现吃就要脱涩,家乡方言叫"澜柿子",方法是把柿子泡在温水锅里,放进碱面或干土块 ,灶火内要陪上微火糟保持水微温,不能升高也不能太凉,水温高了柿子就"煮死了",再澜都是涩味,水温低了脱不了涩,一晚上得几次用手试温和上下翻搅,根据水温调节灶火内的火候,才能澜出甜而不涩的好柿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年幼时澜柿子,往往到半夜身上一条线不挂去试水温,试罢捞几个半生不熟的柿子钻在被窝里吃,此时炕上的老人娃娃都失去了睡意,争着要尝一口。我妈此时就会说出一句农民成语:"一人动口 ,十人口酸!"我在完小和初中上学时,一到柿子成熟季节,好多同学们都从家里带来澜好的柿子,相互品尝,最早能吃到的是四盘柿子(一种四个瓣的方形柿子)。这几年我用电饭锅澜柿子,可放在床头边,随时能调节温度,不用精身子去灶房搅柿子了,实在是一个好办法。</span></p> <p class="ql-block">柿子多的人家都要旋柿饼。即把大量的柿子用柿饼架一个一个削皮后,摆在场里一排排铺好的荞麦杆子上晾晒,晒的微硬后还要一个一个用手捏扁再晒,<span style="font-size:18px;">遇到天下雨还要拾全搭棚覆盖,</span>直至晒到外硬内软颜色变暗,再盖严或放在瓮里潮霜,待一个个柿饼都潮出白粉似的霜,就能和舌头打交道了。</p> <p class="ql-block">上了棚的柿子冬天会慢慢变软,涩味慢慢退去,吃时稍微温一下或在阳光下晒一阵就熟了,再用一只手捏住柿子把,另一只手掐住皮一下子绽完 ,露出鲜嫩鲜嫩的柿子瓤用口一吸,一直甜到心底,满腹像灌了蜜汁,此时给个皇上的位子也不坐!气温过低 柿子就冻成了冰块,这不要紧,放在凉水盆子里,一会儿冰就叹出柿子体外,稍微用刀砸一下冰就掉了,取出柿子温热,和没冻的一样鲜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种美食叫柿子炒面。其做法是先把软柿子去皮拌入炒面内搅成块,放在案板上用刀扎碎,香甜适口的柿子炒面就做成了,揽一碗一口气能咥完!遗憾的是好多年没磑炒面了,那东西做不成了,但每当想起柿子炒面那种甜甜劝劝(方言,形容一种味觉)的香味,心里总是美滋滋的!</span></p> <p class="ql-block">吃柿子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大年月尽晚吃"忍柿"。到时温些柿子,全家大小都要吃,意为"忍事",这时吃柿子就是告戒全家人一年到头不要惹事生非,万事以忍为高,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求一个平安和偕,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酿柿子醋的最佳时间是四月,此时上年秋季蹩好的醋胚已经变酸,拌进碎麦草捣匀,把凉水到进去搅匀后盛进一个底旁有小眼的小瓮里,让醋水像小娃撒尿一样从小眼里流进备好的净瓮里,方言名曰“搭醋”,流完后放进少许大麦曲和红糖,盖上瓮盖用泥或塑料纸封严,沉放半个月,杠酸杠酸的柿子醋就酿成了。</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天有宝日月星辰,地有宝五谷百果!”据各种史料证明,柿子树原生于我们可爱的祖国。在我们的祖先未发明粮食种植之前,野生柿子是人们秋冬果腹充饥的主要食物之一。先秦时期,柿子就纳入国君标配食物之列,南朝时期进入解毒止痛中药之列。柿树栽培盛于隋唐并传入日本,十五至二十世纪期间漂洋过海传入欧美一些国家和朝鲜半岛。柿子也启迪了历代诗人的灵感,“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唐.刘禹锡)”“神鼎十分火枣,龙盘三寸红珠。清含冰蜜洗云腴。只恐身轻飞去。(宋.仲殊)”等等,都是在形容柿子的美妙无穷,连肥厚的柿树叶子都曾经是习文练字的好“纸张”。</p> <p class="ql-block">且不究关于柿子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诗人的妙笔华章,单就身边的眼見耳闻,就足以使人感慨万千。家乡的老柿子,不占平地,沟波埝边路旁,到处都有她古老的身影。这些年由于“苹果仙子”从天而降,柿子显得“人老珠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人正而八经打理。但是</span>柿子仍以坚强的毅力,支撑着旺盛的生命。她不用“吃”化肥打农药,她有天然的防护能力,她用粗糙的肢体,坚厚的叶子,给人们和鸟兽奉献着绿色天然无公害果食。她如同高尚的人,红透专深而淡泊名利,招近弃远而宠辱不驚,光明磊落,无私无畏,默默奉献,平凡而伟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救过我的命,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我。</span>看见她,就会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和音容笑貌。我心里经常期望:家家户户人平安,年年岁岁柿子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简介:同剑彬,中共党员,原云台乡政府干部,业余文史爱好者,曾任政协白水县第六、第七届委员,第八、第九届文史资料征集员,白水县作协会员,创编有《云台胜景画冊》《锦秀白水云台山》《白水民间碎故事》系列图文等,主编有《中塬村志》《云台村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