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有度

姚文学

<h3>合肥周谷堆淘书记之四</h3><h3>姚文学</h3><h3>&nbsp;&nbsp;&nbsp;&nbsp;国庆节之后的第六天,天气一下子凉了下来,早上出门穿上了长袖衬衫,见雨水在天,又带上了一把袖珍的雨伞。</h3><h3>&nbsp;&nbsp;&nbsp;&nbsp;八点多钟,到达周谷堆书市,书摊少了几家,顾客稀稀朗朗,出摊的摊位上旧书也甚少。按照惯例,挨摊寻访,最终淘得四本旧书,提在手上,轻飘飘如囊中无物。</h3><h3>&nbsp;&nbsp;&nbsp;&nbsp;有位五河县的老朋友,名叫邓凡训,数十年苦心收藏,十年前建起一座九和民俗博物馆。邓先生祖上开了一家九和粮店,粮店离不开大小量斗。祖上的粮店早已消声匿迹,但爷爷传下来一只质量结实的量斗。这只量斗,还有大小的量升,今天都都作为展览品陈列在邓先生的民俗馆里。也许是心中祖上粮店情结潜移默化的作用,邓先生收藏的几千件藏品中,各种量具尤多,斗、升、秤等品种繁多,绝大多数都已退出时代的舞台,成为历史记忆的音符。我多次去过九和民俗馆,邓先生介绍起他的计量藏品来,每次总是侃侃而谈,两眼绽放光彩,充满浓郁的真挚感情。</h3><h3>&nbsp;&nbsp;&nbsp;&nbsp;今见这本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万事有度》,我的眼睛也顿时放出了一道闪电。本书谈了计量历史、计量文化,波及现代科技计量,勾勒出千百年来计量的变迁发展历程,也挖掘出许多地方计量的特色资源,意在传递“万事有度”、公正公平的深刻计量内涵,全书文字不多,图文并茂,大有嚼头。淘回这本书,我想起了五河邓凡训先生的九和民俗馆,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名叫《丈量世界的长度》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说的是河南省卷尺之乡两三代人围绕卷尺做大做强事业的惊人之举,他们生产的金属、塑料各式卷尺,获得多项发明专利,销售至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一只小小卷尺,被他们做出一大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来。</h3><h3><br></h3> <h3>安徽文艺社1版1印</h3> <h3>《万事有度》插图</h3> <h3>沈从文先生的乡土小说《长河》,手上早已拥,但今见这本北岳文艺社2002年出版的插图本《长河》,还是爱不释手。此书小说内容之外,有三个亮点,一是插入多幅沈先生表弟大画家黄永玉的画作,二是书前附有作者推心置腹的亲切题记,三是书后附上“有关《长河》的三封家书”,分别是致张兆和——给沦陷在北平的妻子、致沈云麓大哥、致沈荃三弟。诗圣杜甫感言:家书抵万金!可惜,当代人极少手写白纸黑字的家书了。纸上的家书,有着滚烫的体温。而手机短信和微信,隔着一层屏幕,难免冷漠和疏远。科学技术,也有双刃剑的面目。</h3><h3>&nbsp;&nbsp;&nbsp;&nbsp;今天在书市遇见小说家叶春胜先生,他淘得一本巴金的《家》,我向他推荐购买了史州的《安徽史志综述》、廖静文的《徐悲鸿一生》两本旧书。正值盛年的叶先生,业余读小说,写小说,待人真诚热情。他恭敬地把我介绍给老字号摊主张勇胜老板。我与张老板在花冲公园就彼此熟悉,但这么多年只是买卖关系,没有什么深交,没想到他还是叶春胜的好朋友。家乡肥西有民谣流传说:全国人民一家亲,亲连亲,到北京。</h3><h3>2019、10月6日随记</h3> <h3>沈从文先生插图版《长河》</h3> <h3>黄永玉画作</h3> <h3>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h3> <h3>永远说不尽的《三国演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