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瀍河一实小 新教育行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签约揭牌仪式

瀍河一实小

<h3>  难得的冬日暖阳,难得的晴空万里。这样的天气带着美好的信息,孕育着美好的希望。11月15日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第一实验小学隆重的举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签约揭牌仪式。</h3> <h3>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不仅能开阔青少年的视野,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 我校有幸邀请到河洛澄泥砚艺术馆创始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游敏先生来学校挂牌和指导工作,成立“河洛澄泥砚传习所技艺传习基地”。</h3> <h3><b>环节一</b> 李琳伟校长致辞。</h3><h3> 李校长在讲话中说到:“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河洛澄泥砚传习所游敏老师的合作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了我们学校在非遗学习和传承以及学校社团活动方面的工作。我们将在今后的社团活动中,要把老师们的指导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我们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感谢游敏老师给我们创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我们将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继续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欢迎游敏先生常来指导做客。</h3><h3><br></h3><h3><br></h3> <h3><b>环节二</b> 美术教研组长丁俊玲老师汇报社团开展情况。</h3><h3> 丁老师介绍了澄泥砚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对以后的社团开展制定方向。她说:“通过这次传承人的签约,有了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对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信心满满。我们将以社团为点,美术课堂为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在全校开展,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点亮同学们心中的文化之火,让澄泥砚成为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h3> <h3><b>环节三 </b> 游敏先生致辞。</h3><h3> 洛阳新安县是澄泥砚的原产地之一,源于前汉,盛于唐宋传承至今,由世界文化遗产新安汉函谷关砖瓦技艺升华而来。</h3><h3> 澄泥砚传统工艺进入我们校园,不仅是一份伟大的文化传承,而且能使师生们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将孩子们独特的创造性和童真童趣更好的注入到这一传统文化当中,在了解和制作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洛阳的情怀,提升学生们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艺术修养和造诣。让澄泥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瀍河回族区第一实验小学,萌芽于课堂里、绽放于全体师生的心中。</h3> <h3><b>环节四</b> 李校长为游敏先生颁发聘书,聘请游敏先生为我校澄泥砚课程辅导教师。</h3> <h3><b>环节五</b> 李校长与游敏先生共同揭牌。</h3> <h3><b>环节六</b> 游敏先生为我校留下了墨宝。</h3><h3> 游敏先生执笔写下“薪火相传”四个大字。一千多名师生齐声高呼“薪火相传”,铿锵有力的声音在瀍河一实小的上空久久飘荡……青少年一代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的接力人,通过校园教育阵地的传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相信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代代相传。</h3> <h3><b>环节七 </b>社团孩子们与游敏先生、校领导、社团老师合影留念。</h3> <h3><b>最后</b> 游敏先生在孩子们的作品前久久驻足,他被孩子们的作品深深吸引,孩子们独特的创意让他赞叹不已,充满童真童趣的澄泥砚略显稚嫩,或精致或粗狂,彰显独特匠心,游敏先生拿着孩子们的作品细致地指出优点,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对今后的澄泥砚制作教学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对一实小美术组三位老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欣慰在校园里非遗工作开展的这么扎实、认真,赞扬她们的执着与坚持,对民族的文化传承,对学生们的审美引领的付出等给予高度地评价。尤其是听了李校长未来的一些设想,如将来会逐步在开展社团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非遗传承的系列艺术课程,把音乐中的陶笛、阅读、美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延伸到课程,游敏先生对此颇有兴趣,当即表示愿意经常来指导、参与活动。</h3> <h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学校课程因为有了非遗这一新鲜血液而变得丰盈多彩,非遗项目既体现了绝佳的技艺,又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唤醒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学生通过亲手参与制作文化作品等方式,将得到新的启示和思考,展开大胆的想象和创作,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这将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造的种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储备人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