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二日游邵兴古城,主要游鲁迅故里、沈园、周恩来祖居。</h3><h3> 除沈园要买门票外,其余都是身份证实名免费进</h3> <h3>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鲁迅中路,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是绍兴市区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h3> <h3> 这家有点特色,门联是“耕读世家,镕铸春秋”。门内都是铜色的金属的门、窗、墙,连装饰雕花都是。是不是铜到没有去仔细研究</h3> <h3> </h3> <h3> 有点金碧辉煌的味道</h3> <h3> 咸亨酒店坐落在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东头。“咸”是都的意思,“亨”为顺利,“咸亨”即为“大家都顺利”的祝福语。</h3><h3> 孔乙己现在是咸亨酒店的招牌了,鲁迅的一篇小说,让咸亨酒店和茴香豆名闻天下。但孔乙己的塑像好象太高大上了,和佝腰捂着茴香豆盘子说“多乎哉不多矣”的形象不太符。</h3> <h3> 鲁迅故居原为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 习、工作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故乡度过,1918年新台门易主后,大部分房屋被改建,但鲁迅家主要建筑幸得保存。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h3> <h3>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好多人都读过,所以到鲁迅故居,自然是要寻寻踪</h3> <h3>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h3> <h3> 这道圆门的里面应该就是朱家院子,门洞两边题的对联是:“仰视桑椹熟,俯听蟋蟀鸣。”</h3> <h3> 门洞后面是乌篷船码头</h3> <h3> 乌篷船码头。</h3><h3> “船喃?哦豁,全都收工了!”</h3> <h3>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h3> <h3> 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h3> <h3> 阅读体验室。</h3><h3> 可以停下来读读鲁迅的书,体会《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里面的深意。</h3> <h3> 沈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h3><h3> 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公元1192年重游沈园,又赋诗一首,写道:"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于石,读之怅然"。</h3><h3>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h3><h3>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h3><h3><br></h3><h3> 坏壁旧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h3><h3>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h3> <h3> 沈园的钗头凤碑。</h3><h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初娶唐婉,伉俪情深,后迫于母命中途分离。绍兴二十一年春,两人邂逅于沈园,陆游回忆往事,感慨怅然,题书《钗头凤》词于壁上,极言离索之苦痛。传唐婉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钗头凤由此而成千古绝唱。</h3><h3> 如果陆游不题词在壁,该不会唐婉就不会早逝?爱在拿得起,放得下,“道是无晴却有晴”。</h3><h3> 钗头凤·红酥手 </h3><h3> 宋 · 陆游</h3><h3>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h3><h3> 钗头凤·世情薄 </h3><h3> 宋 · 唐婉</h3><h3>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h3> <h3> 寄陆务观 </h3><h3> 宋 · 杨万里</h3><h3>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h3><h3>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h3><h3>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h3><h3>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h3> <h3> 周恩来祖居,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砖瓦房,富有传统特色的黑色竹丝台门。祖居外观古朴庄严,共三进,每进三间房。两进之间各有天井相隔,天井两侧有小廊对拱。第一进中间为台斗门,左右为耳房。第二进为大厅。第三进原为楼房,倒塌后,改建平房。</h3><h3> 祖居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周懋章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给“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一方志贺,故又称“百岁堂”。</h3><h3> 八十年代,绍兴人民政府对百岁堂进行整修,基本恢复原貌,门楣上方的“周恩来祖居”门匾为陈云题写。</h3><h3> 1998年3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百岁堂再次全面扩建,并在祖居对面新辟广场,正中塑有周恩来全身铜像,以供后人瞻仰集会举行纪念活动所用。</h3> <h3> 周恩来生于1898年。出生后的第二年,父辈大排名中的老十一周贻淦因病去世,年仅20岁,没有留下子女。周恩来的父母遵从长辈旨意,将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的遗孀陈氏。周恩来称已故周贻淦为父亲,称陈氏为母亲,改称自己的生父生母为干爹干娘。</h3><h3>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先后于1907年和1908年病故,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能力有限,生活贫困,在外地辗转谋生糊口,留在家乡刚刚十岁的周恩来形同孤儿。周氏大家族主动地接过了抚养周恩来的担子。1909年,远在东北奉天任政府职员的四伯父周贻赓请在铁岭税捐局当主任的三哥周济渠利用前往南方的机会,把在武汉教书的七弟周贻能(劭纲)和在老家的侄子周恩来带到东北,以便接应他们的生活。两兄弟安排周贻能在铁岭县衙做师爷,安排周恩来在铁岭和奉天上学。后来两位伯父先后前往天津谋职,周恩来1913年随四伯父迁到天津,又考上南开学校,受了四年正规的现代教育,还在天津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恩来先后留学日本和欧洲,也靠了叔伯长辈们的资助。</h3><h3> 周恩来的东北之行是其一生的转折点。</h3> <h3> 在南开学校毕业前夕,周恩来任主编的《南开学校第十次第二组同学录》中《周君恩来》自述这样说:“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艰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殆所谓天将降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者欤。”</h3><h3> 少年心事当拿云,有如总理写的诗:“面壁十年图破壁”。</h3> <h3> 祖居内纪念馆的这几句话,应该是对周恩来一身的高度概括:<br></h3><h3> “他的一生,无私地为人民服务。</h3><h3> 这位伟人的一生,</h3><h3> 就是新中国孕育的历史;</h3><h3> 就是新中国诞生的历史;</h3><h3> 就是新中国成长的历史。</h3><h3> 他的伟大精神和道德风范将永生在人民心中。”</h3> <h3> 这次华东行历时十三天,于十月二十四日结束,并于同日回到德阳。德阳两位美女专门在德阳定了火锅,为大家接风。老天也非常热情,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激动呀!</h3> <h3> 举个杯,互致感谢!期待下一次同行!</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资料来自网络,特此鸣谢!</h3><h3><br></h3><h3> 谢谢浏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