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件小事看康熙的为人——读《清史稿·圣祖本纪》

长烟一空

<h1>  这两天静下心来读了一遍《圣祖本纪》。读史要有耐心,《圣祖本纪》有三卷之多,史料浩繁,仅人名多的就让人头晕,好歹是坚持读下来了。人们习惯称呼明清皇帝的年号而不称庙号,玄烨年号康熙,庙号圣祖,在位六十一年,励精图治,使中国在非汉族统治下形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繁荣富强的局面,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康乾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只能自己和自己纵向比,如果和西方国家横向比的话,恰恰是被迅速拉大差距的时期,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百年耻辱。而当时的康熙和以后的乾隆都浑然不觉,仍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并且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自我陶醉之中。当然这是历史的局限,以当时中国的发展形势和轨迹,康熙不可能搞一次“戊戌变法”。不能苛求古人,康熙仍不失为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开疆拓土,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平定三藩,平定准噶尔,重视农业,奖励文化等等,一生大事很多,从他的谥号就可以看出来: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我读史自然议论不了大事,只能说说小事,以管窥豹从几个侧面看看康熙的人品。</h1><h1> 不摆皇帝的架子</h1><h1> 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噶尔丹。三月辛末大军停留在滚诺,“天降大雪,圣祖露天站立,等待军士结营扎寨完毕,才进入帐篷。军中做完了饭,圣祖才进膳。将自己帐篷中的帐篷粮食柴草留给后来的人。”康熙贵为天子,却能不用人打伞站在雪地里,等到士兵都能进入营寨自己才进帐篷,士兵都能吃上饭自己才吃饭,还会考虑到后来的人,这就是身先士卒同甘共苦,体现了康熙的过人之处。皇帝摆摆谱,即便在军中锦衣玉食,敢有人挑理吗?所以成大事者,必要先拘小节,率先垂范,才能使众人信服,才能令行禁止,三军用命。</h1><h1> 有自知之明</h1><h1> 康熙四十年,河道总督张鹏翮请求将康熙治理黄河的方略篡集成书。圣祖训斥他说:朕对治理黄河的书籍,无不遍加披阅,大多说则容易,实际做起来却难。黄河水性无定,怎么能用一种方法就可以制服它。方略编篡成书,不但后人难以仿照办理,即使扪心自问,也难以自信。张鹏翮不妨编起来试试!</h1><h1> 张鹏翮是康熙朝名臣,廉洁能干,这次拍马屁却拍在马蹄子上了。实际上张鹏翮已经 出了好几本治理黄河水患的专著 ,并且流传于世。康熙自知不是水利专家,那些治理黄河的圣谕不过是坐着说说而已,如何去做还需要现场官员和行家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编篡成书,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照着做可能出问题,不照着做就是违背了圣谕,明白的皇帝当然不会出这样的书。康熙知道自己的威望来自于对国家的治理,而不在于多出一本书还是少出一本书。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自己何苦要去出这样的东西,为了脸上贴金而影响了黄河治理,甚至动摇江山社稷?康熙知道若想青史留名,必须要有自知之明,历史上哪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皇帝能留下好名声?</h1><h1> 不图虚名</h1><h1> 康熙六十年,群臣奏请上万寿节尊号,圣祖没有同意,说:“上尊号这种做法,是相沿的陋习,不过是把字面上下转换,用以蒙骗不学无术的君主。本朝治理天下代代相传的法则,只在于爱护百姓,不把景星、庆云、芝草、甘露作为祥瑞,也没有封禅改元的举动。现今西陲用兵,战事旷日持久,百姓苦于转输。我正在修身反省和经营规划都没有空闲,有什么值得庆贺的?”</h1><h1> 尊号是尊崇皇帝皇后为他们所上的称号,历代皇帝为显示文治武功,都喜欢臣子为他们上尊号。唐玄宗活着的时候曾六次加尊号,由最初的四个字增加到了十四个字,读起来非常拗口,但是皇帝自己听着却非常舒服,并且乐此不疲。康熙痛斥这种无聊的做法是文字游戏,是用来蒙骗不学无术的君主的陋习。他不看重祥瑞,更不搞封禅改元那一套。尊号是虚名,贪虚名而不务实际,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唐玄宗六次上尊号,最后当上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第二年又到泰山封禅,达到了盛世的极点。虚荣之下危机很快就爆发了,天宝十四年安史叛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康熙是封建社会中比较有头脑的一位皇帝,他知道尊号无论加多少字,都改变不了一个无道君主昏庸残暴的事实。不做昏君,也不要虚名,这就是康熙难得的品质。</h1><h1> </h1><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