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悦目】🌷🌻玻璃也能被编织?

祥和之家

<h1><i><font color="#ed2308">💻图文来源于时尚芭莎艺术<br>✍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font></i></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panache》(局部),玻璃,43×58.4×58.4cm,2018年</h1> <h1>🔰我们都了解纺织工艺,但是编织玻璃你听说过吗?然而真的有人做到了,加拿大玻璃艺术家卡罗尔·米尔恩就是其中之一。</h1><h1>🔰创造往往开始于一个构想,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便是那强大的创造力。</h1> ▲成功源于热爱 <h1>🍀艺术总能带给人们惊喜,颠覆观众的认知。玻璃雕塑原本便是一种极为小众的艺术门类,而“编织”玻璃更是闻所未闻。</h1><h1>🍀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就带大家认识一位将编织玻璃带入大众视野的雕塑艺术家。</h1> 艺术家卡罗尔·米尔恩 <h1>🌷艺术家卡罗尔·米尔恩(Carol Milne)1985年毕业于拿大圭尔夫大学景观设计学院。毕业后,她赴美国深造并获得爱荷华大学雕塑学院的硕士学位。</h1> <h1>🌷1993-1996年,她重新设计了位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游乐场。自此,米尔恩很快便在西雅图开展了自己的事业并站稳脚跟。</h1> <h1>🔰卡罗尔·米尔恩《whoop》,玻璃,15.2×40.6×40.6cm,2014年</h1> <h1>🌷自2000年以来,米尔恩便一直投身于玻璃艺术创作,西雅图这座城市也成为了她艺术实验的温床。</h1> <h1>🌷而后,她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博物馆的展览,并连续五年受邀参加国际玻璃艺术展,这使得她在玻璃雕塑界名声大震。</h1> <h1>🔰卡罗尔·米尔恩《confluence》,玻璃,10×25×18cm,2015年</h1> <h1>🔰2002年,米尔恩突然产生了编织玻璃的想法,她决心把对编织的热情融入对玻璃铸造的热爱中。</h1><h1>🔰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她最终突破了材料的极限,创造出全新的玻璃雕塑语言。</h1> <h1>🔰卡罗尔·米尔恩《waterwings》,玻璃、金属,20.3×48.3×30.5cm,2016年</h1> <h1>🔰卡罗尔·米尔恩《three-way split》,玻璃、金属,30.5×40.6×10cm,2015年</h1> <h1>🌷在一次采访中,米尔恩回忆道:“我长大后才发现,其实编织并不流行,那是只有老奶奶才做的事。</h1><h1>🌷但当我走进针织商店里看到女人们进行编织的场景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了。”</h1> <h1>🔰卡罗尔·米尔恩《whirl》,玻璃,30.4×63.5×63.5cm,2016年</h1> <h1>🌷米尔恩在采访中还透露,她在10岁时和祖母到针织店学习针织,在那之后不久便迷上了这项工艺。</h1><h1>🌷从中学时代起,她便是疯狂的编织爱好者,而这段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米尔恩来说,她在这项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已长达数十年。</h1> <h1>🔰米尔恩展示作品《queen of the knit》</h1><h3></h3> <h1>🌷在艺术家身上,我们通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专注一件事情并做到极致便会取得成就。这在米尔恩的身上也得到了印证。<br>🌷在2016年,艺术家受邀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玻璃时装秀。此后,米尔恩还制作了帽子、手套等玻璃艺术品。其大型玻璃装置艺术《viper》也在2018年Bellevue Arts Museum举办的BAM双年展中展出。</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viper》(设计稿),2018-2019年</h1> <h1>🔰卡罗尔·米尔恩《viper》(局部),玻璃,2018-2019年</h1> ▲极端针织 <h1>🔰卡罗尔·米尔恩《come together》,玻璃,22×25.4×20.3cm,2015年</h1> <h1>🌷卡罗尔·米尔恩的编织技法在技术上非常复杂,需要结合多种工艺。她首先使用了古老的蜡铸工艺,其作品中的蜡线造型,每一针都由纯手工编织完成。</h1><h1>🌷而后,她还使用耐火材料将针织蜡包裹起来并制作模具,紧接着将制作好的第一版模具整体加热,使蜡融化,从而得到一个中空的模型。</h1> <h1>🔰艺术家正在进行蜡模编织</h1> <h1>🔰然后,米尔恩需要将玻璃放入最终的模具中。在此期间,她要精心设计不同颜色玻璃的摆放顺序,并根据玻璃的不同类型加热到1400-1600华氏度之间。</h1> <h1>🔰作品入窑的过程<br>🔰每件作品要经过数周的缓慢冷却,直到最后,艺术家还需精细地将灰泥移除。她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将石膏削掉,待作品慢慢地露出原貌。</h1><h3></h3> <h1>🔰艺术家正在清理作品粉尘</h1> ▲编织背后的意义 <h1>🔰而针织物的形象也一直贯穿在米尔恩的创作中,这些雕塑被塑造成袜子、手套甚至是未完成的纺织品。</h1><h1>🔰有些作品中会贯穿编织针等道具,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真实感。她把这些日常用品结合到艺术创作之中,赋予了它们原本用途之外的全新意义。</h1> <h1>🔰卡罗尔·米尔恩《Lena &amp; Tilta》,玻璃,30.5×22×40.6cm,2011年</h1> <h1>🔰卡罗尔·米尔恩《Fire &amp; Brimstone》,玻璃,31×13×18cm,2011年<br>🔰但在日常生活中,针织物和玻璃很难被人们联系在一起。编织一旦与玻璃结合,就会失去与针织有关的柔软、温暖等质感。人们会更在意针织材料所带来的感觉,而当重点转移到材料本身的结构时,观者便能产生更深刻的思考。</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knit wit》,玻璃、金属,48.2×25.4×30.4cm,2009年<br>🔰米尔恩在采访中曾说:“玻璃是一种诱人的媒介,天气热时看起来很‘清凉’,天气冷时看起来很‘温暖’。玻璃材料存在了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种观念在其作品中也得以体现。</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you can leave hat on,karin》,玻璃,2017年<br>🔰除了拥有美学价值外,米尔恩所创作的系列玻璃雕塑还暗含了对社会结构的隐喻,探讨了社会与个体的联系。对于玻璃编织的个体来说,它脆弱又易碎,可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时,却看起来坚固而强韧。</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darn》,玻璃,25.4×45.7×33cm,2006年<br>🔰虽然单股线脆弱易碎,但连接在一起时可以使整体结构变得坚固。单条线就算被破坏,整体结构仍会存在;当它破裂时,各个部分仍会交织在一起。这里的“连接”便是给整体带来的力量。米尔恩认为这就像人类社会一样:人脉可以造就强大的力量,也将整个社会牢固地凝聚在一起。</h1><h3></h3> <h1>🔰卡罗尔·米尔恩《big shot》,玻璃,81×40.5×18cm,2017年</h1><h3></h3> <h1>🔰坚硬的材料在米尔恩的编织下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别样的审美带给观众视觉冲击。</h1> <h1>🔰原本应带给我们温柔质感的编织物在她的手里变得坚硬,这不仅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体验,更引起观众深刻的思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