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育学院

金红卫

<p>小时候住在立新南路,路南端的尽头是江海中学,往东有条百米长的水泥路,到底就是教育学院的前身教师红专学校。</p><p>由于父母都是南桥小学老师,时常听见他们说去红专学校开会、学习。<br></p> <h3><font color="#010101"><p>等到自己上了学,母校是南桥小学、奉贤中学。有时候会听到老师说,有红专学校的老师来听课,大家上课要比平时还要认真。后来不说红专学校了,开始说进修学校了。</p><p>我们读书时的南桥小学(摄于七十年代的老照片)</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读书时,奉贤中学的南二楼是图书馆。</font></h3> <p>等到后来自己回到母校奉贤中学做了老师,开始与进修学校有了密切接触。<br>其一是职后培训。<br>记得有一次培训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的是authorware语言,很容易上手,比常用的PPT交互性要好。学了之后,恰逢自己参加上海市高中数学教学评比,记得课题是《椭圆和它的标准方程》,兴致勃勃地摸索着做了一个课件,居然效果甚好,帮助我获得了市一等奖。<br></p><p>(可惜找不到当年的照片,只找到2007年12月12日上公开课照片。)</p> <p>记得还有一次,从上海来给我们培训的老师讲的课程是《简易簿记》。很简单,用来记账是最好的,每月的收入、支出可以记得一清二楚,月底汇总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看看哪里花多了,哪里花少了。很起劲地记了两个月家庭账,后来觉得烦,就不记了。没想到太太很起劲,又记了好几个月。</p><p>其二是教学研究与教育管理。<br>当年的高中数学教研员是朱淳生老师,他不仅组织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还深入课堂听课、说课、评课。在朱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我有幸成为学校的“公开课专业户”,有几年几乎每学期要上县级公开课,还两次被逼着参加市教学评比。朱老师不仅要求我们订阅数学杂志,还常常给我们开设专题讲座,带领我们参加市级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感受聆听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br></p><p>(1998年,有幸担任区教学评比评委,与朱淳生老师等合影)</p> <h3>后来,走上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得到了进修学校很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教科研工作得到了科研室主任王家齐老师的指点,信息化应用工作得到了信息中心主任王绪明老师的指导,课程教学工作得到了教研室主任李逢五老师的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徐美乐老师的帮助,还参加了教育系统校长助理培训班、特级教师缪仁贤老师的德育研究班等等。</h3><h3><font color="#010101">奉贤区教育系统校长助理培训班学员合影</font></h3> <p>特级教师缪仁贤老师主持的德育研究班学员合影<br></p> <h3><font color="#010101">2001年1月20日,代表学校在县图书工作会议上发言。右三为进修学院院长吴子昂,右二为进修学院副院长陆建国,右一为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成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001年12月28日,代表学校在研究型学习现场会上发言。会议由进修学院教研室组织召开</font>,第一次用笔记本电脑,第一次用PPT,甚是紧张,满脸通红。</h3> <h3><font color="#010101">2006年4月28日,我主持的市级课题立项会议。会议由进修学院科研室组织召开。</font></h3> 再后来,自己也来到了进修学院。转眼,已经是第12年了。<br>恰逢教育学院建院60周年,想起往日的一些片段,笔录成文,也算是一种纪念吧。<br>  (2019年11月14日写于家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