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名人故居

^_^

<h3>  名人故居讲述着不同岁月中不平凡的历史。它特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基础,成就了一个个城市独特的景致。</h3> <h3>  温州这个花园城市的角落也散布了很多名人故居。我们这组成员整理了如下几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玉海楼(含孙诒让故居) ——瑞安 县(市、 区) 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夏鼐故居——鹿城 3、 夏承焘旧居 4、 朱自清旧居 5、 董每戡故居——瓯海(建筑已损毁, 无照片) 6、 琦君故居 7、 徐定超故居——永嘉 8、 谢文锦故居 9、 砚下孙诒让故居——瑞安 10、 许松年故居 11、 黄绍箕故居 12、 项骧故居 13、 陈黻宸故居 14、 郑德馨宅 15、 横经室(李笠故居) 16、 苏步青故居——平阳 17、 吴荣烈故居——苍南 18、 潘鼎故居——泰顺。</h3> <h3>  这个周末,我们这组成员就去夏鼐故居和朱自清旧居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h3><h3> 第一站:夏鼐故居。</h3><h3> 在电子解说员的解说下,大家有秩序的图文并茂的进行听讲和观看,一点一滴的走进夏鼐的生活轨迹。</h3> <h3>第二站:朱自清旧居。</h3> <h3>在小小解说员的带领解说和引导下,大家深入浅出的了解了朱自清旧居的所以事项,收获很多。</h3> <h3>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组成员各自负责的名人故居调查的具体资料内容。</h3><h3> 温州地区正好有18个故居,我们这组6位成员,每人负责搜索3个故居调查资料。</h3><h3>赵亚薛:朱自清故居,许松年故居 ,</h3><h3> 黄绍箕故居 </h3><h3>南易:玉海楼处孙诒让故居, 谢文锦故</h3><h3> 居,砚下孙诒让故居——瑞安</h3><h3>张浩渝:夏鼐故居, 夏承焘旧居 ,</h3><h3> 苏步青故居</h3><h3>张凯:琦君故居 , 徐定超故居,</h3><h3> 横经室(李笠故居) </h3><h3>邵翰林:项骧故居 , 陈黻宸故居 ,</h3><h3> 郑德馨故居</h3><h3>袁好:董每戡故居,吴荣烈故居——苍</h3><h3> 南,潘鼎故居——泰顺</h3> <h3></h3><h3>朱自清人物介绍</h3><h3>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h3><h3>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h3><h3><br></h3><h3>朱自清旧居陈列馆</h3><h3><br></h3><h3> 温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旧居建于清晚期,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原系王宅。朱自清先生当年即以王宅东厢房为寓所。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于1923年2月携眷来温,在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写成《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名篇《绿》六十余年来一直作为范文收入中学教科书。2006年11月24日,朱自清旧居布置为陈列馆对外免费开放。旧居内的陈列按照朱自清先生的起居室、朱自清先生的一生、朱自清先生的温州踪迹、朱自清先生的著作等4个部分布置,利用展板、书画、复制的资料、照片、楹联等反映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展出的还有朱自清当年在温州时的活动照片、手稿和著作等珍贵资料。朱自清旧居陈列是目前国内关于朱自清人物专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陈列之一。</h3><h3>朱自清旧居讲解链接https://baike.baidu.com/museum/zhuziqingjiuju#branch=682&amp;collection=11780</h3><h3>朱自清旧居全景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museum/zhuziqingjiuju</h3> <h3><h3>许松年个人简介</h3><h3> 许松年(1767—1827),字蓉隽,号乐山,瑞安人。身体高大,相貌雄伟,20岁中武举,22岁效力温州水师镇标。生平惩绑匪除恶务尽,歼山贼制止械斗,修水利为民谋福。遗著有《海疆利弊》。《清史稿》及《清史列传》均有传。</h3></h3><h3><br></h3><h3>许松年故居</h3><h3> </h3><h3> 许松年的故居,坐落于瑞安市水心街24号,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是迄今有200年历史的古民居建筑。该宅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进大古宅,总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从其建筑规模和气质来说,具有明清时期江南官宦宅第的特色,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3年被列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 其历史价值:许氏故居建筑面积大,原屋布局规整,楼宇高敞,装饰精致,设施俱全,确为罕见的较有价值的一处地方历史名人故居建筑。</h3> <h3>黄绍箕个人简介</h3><h3> 黄绍箕(1854—1908),浙江瑞安人。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官侍讲,爱才好士,曾为康有为延誉。“戊戌政变”失败后,闻讯冒险告康有为,使康免于难,遂为荣禄所恶,辞官归里。不久,起用为湖北提学使,卒于官。绍箕博学能文,精于金石书画之学。</h3><h3><br></h3><h3>黄绍箕故居</h3><h3><br></h3><h3> 黄绍箕故居,位于浙江省瑞安市境内。</h3><h3>位于市区小沙巷九曲弄的黄绍箕故居,其主楼、读书楼、照壁等建筑结构已修缮一新,于2007年12月4日重新对外开放。</h3><h3> 黄绍箕故居原为蔘绥阁藏书楼,与孙氏玉海楼、项氏水山亭统称为“瑞安藏书三大家”。故居坐西朝东偏南五度,中轴线由照壁、大门、主楼组成,南侧3间读书楼,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2003年,黄绍箕故居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h3><h3> 由于年久失修,黄绍箕故居周围面貌破旧,回廊已变成了民居,地面也破损不堪。此次修缮的重点是故居的中轴部分,包括主楼、读书楼,一期修缮工作从2007年4月开始,历时8个月,共投入30万元维修费用。</h3><h3> 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舒力介绍,“此次修缮黄绍箕故居,维修坚持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以及不改历史建筑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据了解,黄绍箕故居中的后花园和家眷住所将在二期工程中修复。</h3> <h3>孙诒让故居</h3><h3> </h3><h3> 孙诒让故居,位于瑞安市锦湖街道砚下村。始建于1861年,正房硕大,通面阔9间共34米,进深14架共14米多,三楼式的台门、翘檐灰瓦,门台高耸,为瑞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1861年建成介堂</h3><h3> 孙氏世居此地,以耕读传家。孙诒让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这一年,金钱会自平阳渡过飞云江,时事颇乱,孙诒让随双亲避居温州,奔走流离。而砚下村刚刚盖起不久的新屋,被大火烧毁,仅台门保留了下来。现存建筑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孙诒让父辈重建,这一年孙诒让17岁,他随父南归,被火烧毁的房子已建成新屋。这段时间,他常在温州、瑞安一带游学,时常会住到新房里。原主屋7间,1864年重建后的主屋为9间。称为‘介堂’,介堂后面就是介堂山。</h3><h3>1952年成故居人家</h3><h3> 从大门前的轿厅进入故居。轿厅4间,不高,只一层。1950年到1952年,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轿厅曾作为村里的会计室使用。之后,就改成了老人协会。在条石主道的西南角,村民称之为“桃儿园”。“‘桃儿园’对面的东厢房原有7间,也已经征收过来,修建好了6间。”进入门台后,我们见到这里的9间主屋、3间东厢房、3间西厢房共15间房屋,及隔火墙都已修缮完好。土地改革时,这15间房屋分给了9户人,他们大都是孙氏人家。此后,9户人世代居住,人口多时,‘故居人家’有近百人。上世纪70年代之前,村里没有通电,村民都过着“农耕生活”,故居里约500平方米的道坦就成了村民们聚集的地方。 </h3><h3>1989年老宅不能拆</h3><h3>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是孙诒让故居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文革中,围墙上的青山白云、飞泉幽涧、山林瀑布、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等雕刻一一遭到破坏,门台上的题字也被抹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隔火墙也因妨碍“人居环境”遭到拆除,隔火墙下的几口大水缸也被砸坏。</h3><h3>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建房的结构早就从原先的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居住在这里近百人的“故居人家”也对这座老宅动起了主意,想“改头换面”,扩建重建。</h3><h3> 1987年,故居里3间西厢房首先被拆除,盖起了新屋。此后,住在这里的居民也跟着动起了拆老宅建新屋的念头,想改变拥挤、杂乱的居住环境。在1989年管理部门就下了文件,说这里的老宅都不能拆除。</h3><h3>2014年重现太史第</h3><h3> 1999年,政府出了10万元,村里出了1万多元,住户都搬出来了。到了2000年,故居算是正式回归,受到了保护。</h3><h3>孙诒让故居门台“太史第”</h3><h3> 2005年,《砚下村孙诒让故居保护规划》审批、测绘工作完成,出台安置补偿政策,妥善处理安置用地征收遗留问题。2013年5月15日,故居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原3间被拆建的西厢房也已按东厢房模样重建。故居的主屋、厢房、隔火墙等主体,已全部修缮复原。重要的是,在文革中被破坏的围墙雕刻也一一修复,门台上曾被抹去的题字“太史第”已经重现。孙诒让故居修缮后将开辟为纪念展览馆,展出孙诒让的生平事迹,使之成为市民感受文化灵魂、传承孙氏精神的重要载体。</h3> <h3> 玉海楼处的孙诒让故居纪念馆的台门取名为“百晋精庐”,两旁的对联,“颐园松菊,玉海图书”,是孙诒让先生的手迹。孙诒让故居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平面布局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构成,并用天井分开,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左右对称,四柱成间,继承了传统的定例。</h3><h3> 客厅是当年孙衣言、孙诒让接待朝廷命官和高明贵宾的地方,当时两边立着“迥避”、“肃静”旗牌。因为客厅的抬梁结构,往往雕梁画栋,因此也叫花厅,但这里的花厅古朴大方,这也就显示了孙氏是一清平官家。</h3><h3>客厅的中堂上悬挂着的这块蓝地金色的大匾额,外框金色云纹,格外醒目,上面写有“兄弟重游泮水,光绪十九年浙江学政陈彝立”。这块匾额讲述的是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和叔叔孙锵鸣相继考取进士后,过了60年,再重访京都,参加进士相会的盛事。</h3><h3>结构形式</h3><h3> 孙诒让故居的正楼是仿四合院结构形式建造的,前后是楼房,左右是厢房,楼顶龙凤兽,独具浙南大户人家特色。它还有一个后花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1908年,孙诒让先生逝世后,其家道日渐衰落,玉海楼和故居也作为家产分给他的五个儿子。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投入数百万元对其进行七次的保护维修,并在1996年开辟了孙诒让纪念馆、民俗文物陈列室等。</h3> <h3>谢文锦故居</h3><h3> </h3><h3> 谢文锦故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潘坑乡,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该故居为木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650平方米,面阔七开间,悬山顶。</h3><h3> 2011年4月21日 潘坑乡政府发文要求修复谢文锦故居,目前已投入资金21万,已初步完成主体修复工程。</h3> <h3>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是城市文化的象征,有名人才有名城。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名人故居如同城市的窗口,不是用来看世界,而是用来看内在,通过它们能看出城市的魅力,看到这方水土滋养的灵魂,城市由此而意涵深远。</h3> <h3>夏鼐故居</h3><h3><br></h3><h3> 夏鼐(1910-1985),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大师,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者之一,著名的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10年出生于温州,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5年留学英国,获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院。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夏鼐作为全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先后被英、德、美、意大利等国科学院、研究所授予院士称号,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先后主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故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仓桥街102号。1922年由夏鼐之父夏文甫先生出资购得,夏鼐12岁随家迁居于此,至1951年夏鼐携夫人和子女迁居北京。2000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夏鼐故居”为文物保护单位。故乡温州市是夏鼐一生的牵挂,虽然他长期在外学习工作,但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尤为关心。新中国成立时,他兼任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整理家乡先贤著作,为温州的文物保护、文献收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十四个对外开放城市的消息传来,他欣然赋诗抒怀:故园自有山河好,羁旅他乡两鬓斑。昨夜梦中游雁荡,醒来犹觉水潺潺。</h3> <h3> 夏承焘旧居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66号,由门屋、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 门屋面阔五开间,为一层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屋面铺小青瓦。门屋明间为过道。前院有两厢,东厢改变更多。西厢为三间一层硬山顶木构建筑。正屋为五间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层高高于门屋,带前廊,明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屋面铺小青瓦。后院有两厢,西厢为后建。东厢为民国样式厢房,三间二层带前廊,明间后带楼梯通二楼,二楼立面做有百页栏杆,栏杆上设格子窗。青瓦屋面,硬山顶。&nbsp; &nbsp;夏承焘旧居为二进合院式晚清木构建筑,为我国一代词学宗师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处,具有较高的价值。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著名的词学家,是我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词学专著近30种,《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是词学巨著。于2000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苏步青故居</h3><h3><br></h3><h3> 苏步青故居文化旅游区坐落于腾蛟镇,位居“带溪水畔、卧牛山麓”,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苏步青故居文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与古韵并存,史迹与名人同辉,突显古屋、古桥、古树以及古村文化的浙南乡土文化气息,将构筑形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数学主题”于一体的旅游格局。苏步青故居文化旅游区的历史人文景观荟萃,有苏步青故居、棋王碑林、霁山园等历史名人遗迹,以及极具浙南乡土文化气息的亭子古街历史风貌区;自然山水风光秀丽,美丽带溪水、秀丽卧牛山都赋予了文化旅游区的生态自然气息;以苏步青励志馆、数学文化园为平台,以数学为主题进行功能布局与布展,体验数学乐趣,打造全国独特的数学乐园。文化旅游区将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深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成为以“名人、名街、名山”为主题,享誉全国的“名人故里、民俗古街、数学乐园”。苏步青故居为祖遗木构平房:建于晚清,面阔5开间,20世纪40年代苏步青兄步皋在东首续建两间,尽间为凉亭;坐东北朝西南、占地3500平方米。西侧古藤缭绕,房前有奇树榕抱枇杷,后院有井,水清如镜,冬暖夏凉,四面围墙,门台偏西,前庭广阔。后院深幽,是典型的浙南村居民舍、农家住屋。一张张苏老年轻时奋发学习,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图片依次向我们展开,其中有一幅苏老自己撰写、笔迹遒劲的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不正是苏老的成长经历最好写照吗?苏老在青少年时期,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探索真理,17岁那年,他毅然留学日本,学习、生活中,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终于在1931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断然拒绝日本名牌大学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投身于数学领域的研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微分几何学学派的开山鼻祖。</h3> <h3>项骧故居<br></h3><h3> 人物介绍:项骧(1879-1944),字伟臣,号微尘,瑞安城关人。少年时曾就读上海南洋公学,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归国时,适值清廷废科举,举行留学毕业生统考,名别一等第一名,遂得"洋状元"之称誉,授职编修。民国初年,他曾三度聘任财政部次长兼盐务署署长与全国盐务稽核所总办,任内他亲自拟订金本位制度,这是中国货币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他总揽全国盐务时,全年盐税收入不下数亿元,而他清廉自持、公私分明,财务井然不紊。他曾出席国际关税会议,会上不畏强国逞强,力争关税自主,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抗战期间,他已退出政界,息隐故里。1941年瑞安发生"四·一九"事变,县城沦陷日寇之手,因事变仓促,不及回避。敌伪欲邀他出来主持维持会,遭他严辞拒绝,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项骧学识渊博,淹通中外古今,善于诗文、书法,擅长治史。且喜好把外国古典名著译成中国旧体诗,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恺撒史诗,现存遗著有《浴日楼诗稿》、《浴日楼文稿》、《太平天国史》等。</h3><h3>景区介绍:</h3><h3> 项骧故居,在瑞安市城关镇草堂巷46号。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为洋式两层楼房,砖木混合结构。自南至北,依次有台门、天井、左右厢楼、正楼。正楼面阔五间,通面阔21.1米,进深五间,通进深9.31米。重檐硬山造,小青瓦屋面。</h3><h3> 虹桥路北端有玉海楼,南端有“洋状元”项骧的故居,建造时间仅迟于玉海楼二十多年。前者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样式,后者则是带有西式风格的民国早期建筑,一中一西,不一样的风格,都在叙说着近代文明在温州发展的故事。玉海楼,温州众所周知。而项骧故居,其主人的故事,知之者甚少。</h3> <h3>郑德馨故居 </h3><h3><br></h3><h3> 人物介绍:郑德馨,&nbsp;又名郑一山,民国期间我市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其作品多见于民间寿屏碑刻。 </h3><h3> 故居简介:建于民国初年。宅院位于瑞安市城关镇第一巷30号。坐西朝南,民国初期清式二层楼房。楼房面阔五间17米,进深四间9米,明间台梁穿斗式结构。石质柱础,硬顶,阴阳合瓦屋面。青砖曼地,屋面四周用长条形阶石。门台设在前院北侧,院内植有一棵冠幅硕大、枝干粗壮的玉兰树,开花季节芳香四溢。整座楼房装修雕刻细致、图案精美,是典型的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宅。2003年列为瑞安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人物介绍: 陈黻宸(1859-1917),幼名芝生,一名崇礼,后名黻宸,字介石,晚年改名芾,室号饮水斋、烛见知斋。浙江瑞安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被誉为"浙江大儒"、"史学巨子",与陈虬、宋恕三人是名重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东瓯三先生"。45岁考中进士,曾先后担任浙江省谘议局议长、浙江省民政部长、民国首届国会议员、众议院议员。李笠之女)整理的《广史记补订》,该书是根据李笠1925年出版的木刻本史记订补及以后陆续发表之《史记订补二续》、《史记订补之余》、《史记订补札余》与有关手稿整理而成的。亦爱好古诗文创作。200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李笠诗文选集》。</h3><h3> 故居介绍:其故居坐西朝东,为民国初期西式建筑,由主院和配院组成。主院主楼面阔五间,左右各有厢房三间,与台门围成一个独门独户的清静庭院。两厢房设复廊与主楼二楼的前廊尽间相通,形成回廊。现在,两厢房已改建,但原来建筑痕迹尚存。主楼砖木结构,进深六间,檐柱砖砌,内柱用木,下垫方形青石柱础,浮雕各种花草图案,十分精美。屋顶人字草架二坡面,小青瓦铺设。二楼尽间筑拱门通厢房复廊,明间两柱间加砌两小柱,柱间分别用梳背拱券和尖形拱券连接,疏密相间,同中有异,活泼明快。二楼筑护栏,饰以四方花瓶柱形栏杆,朴素大方。其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门厅五开间,中辟西式台门。现门厅屋改建,只有台门尚存。台门砖石结构,饰楹联框(对联已毁),上置宽石板,高额、塑矩形匾,内外四角堆饰图案,外似蝙蝠,内饰花草,衬托了整座台门的精致、高雅和大气。配院主楼也为二层西式楼屋,前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四坡顶,与左右厢廊、前厅围成又一小庭院;后带左右轩楼,二坡顶,面阔一间,与左右轩楼成"U"形。配院无正台门,只在临申明亭巷开一边门(门牌为申明亭巷1号)。原来,主院与配院相通,开两扇门,两楼的前廊间筑一拱形门,两小院的隔墙间开一圆洞门(现用砖堵砌,痕迹还十分清晰)。</h3> <h3> 人物介绍:琦君(1916—2006),现当代女作家,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现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另外,她还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h3><h3>景区介绍: 琦君故居,占地1000余平方米,由原庙后小学改建而成。中文名:琦君纪念馆地理位置:瓯海泽雅镇庙后村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开馆时间:2013年08月22日改建后,恢复旧时模样,拆除正房,修整两边厢房。现在的正厅塑立琦君石像,背景是琦君的文章《乡思》,两边布置着琦君及其父亲(伯父)潘鉴宗生平,另有添放场景布塑及书籍文物等。纪念馆外山坪建有凉亭走廊,琦君夫妇之墓安于此处。琦君纪念馆全面展现了琦君人生历程、生活背景、家族史等,与瓯海三溪中学的琦君文学馆形成呼应。该馆始建于三年前,瓯海区发动社区各界捐资筹建,修缮工程总投资约200万元,2013年春天完工。</h3> <h3>李笠故居</h3><h3><br></h3><h3> 人物介绍: 李笠(1894~1962)文献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名作孚、乐臣,字雁晴,浙江瑞安(归温州市管辖)人。1914年毕业于瑞安私立中学堂(今瑞安中学)。因无力升学,靠自学成才。图书馆学家张秀民、语言文字学家于安澜、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胡守仁及詹安泰、经济学家陈征等均曾受业于他。 历任国立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厦门大学、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即之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国立英士大学(当时在温州)、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私立江南大学(在无锡)、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中州、厦门、中山、江南等大学中文系主任及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研究院语言文学部主任等职。 1921年夏,曾与同乡金嵘轩、周予同、伍叔傥、薛祀光、李孟楚、洪特民、陈逸人、林炜然、林镜平等创立“知行社”,联络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普及工作。1930年,在瑞安县城建立藏书楼“横经室”,藏书达5万册以上。1933年11月,与陈谧、林庆云、池志澄、林损、孙延钊、李翘、宋慈抱、张扬(以上瑞安)、刘绍宽、王理孚(以上平阳人)、黄武苏、高谊(以上乐清人)、梅冷生(永嘉人)等16人在瑞安利济医学院求志堂发起组织“瓯风社”,并编辑出版《瓯风杂志》。他曾跻身于“瑞安十大才子”(洪锦龙、薛钟斗、周予同、李笠、宋慈抱、李孟楚、伍叔傥、郑剑西、许达初、陈逸人)和“永嘉七子”(薛钟斗、宋慈抱、李笠、李翘、陈仲陶、夏承焘和李薏园)之列。 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校勘、训诂学的研究与教学,还涉及古汉语文献目录学、史学和经学等范围。对《史记》之研究,更是毕其一生。1925年,曾以木刻版出版《史记订补》八卷,受到当时学术界的重视。之后数十年,又广为研究考订,陆续发表《史记》研究专著多部。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初版了由李继芬(李笠之女)整理的《广史记补订》,该书是根据李笠1925年出版的木刻本史记订补及以后陆续发表之《史记订补二续》、《史记订补之余》、《史记订补札余》与有关手稿整理而成的。亦爱好古诗文创作。200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李笠诗文选集》。</h3><h3> 李笠故居 它坐落在市区第一巷32号,建于民国年间。横经室由台门、主楼、左右厢楼组成一个院落,建筑呈中轴对称格局。李笠在各地大学任教,接触大量西欧文化,在设计横经室时吸纳了西方建筑的风格和技术,建筑的外立面为西洋式,同时又保留了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内部采用木构架。 门台位于中轴线上,平面呈“一”字型,二柱一门式,立面为西式风格。台门上的欧式图案繁华浑厚,门楣上以水平腰线将台门分为上下两区,下区为大门,大门两侧壁柱分别粉出两个矩形楹框,外侧楹框较内侧楹框略前凸,使台门腰线随之转折凹凸,加强了建筑立面的立体感。楹框内饰仿木中式传统的花格心屉。腰线以上为山花区,两旁设短柱,柱头用条砖叠涩迭出,檐口线下以小托石装饰,小托石下粉出枭混线条。正中粉出矩形匾额,匾额上托弧型断山花。明快华丽的欧式台门在这条古老的小巷中显得光彩夺目。</h3> <h3>徐定超故居 </h3><h3><br></h3><h3> 人物介绍:徐定超,字班侯,永嘉县枫林人,出身农民 家庭。小时聪颖好学,5岁能口诵“五经”章句数百句,10岁则援笔成文。13岁应童生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年(1876)乡试中式,光绪九年中进士。先后任户部广东司主事,户部则例馆修纂,顺天乡试内修掌官,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中文名:徐定超出生日期:1845逝世日期:1917职 业:京畿道掌印御史徐定超故居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晚清民居,其建筑形制和结构体现了较典型的楠溪江晚期民居的特点。为官清正、廉洁、勤俭、谨慎,有一定的维新思想和改革要求,曾向清廷疏陈时政得失利弊数十条。多次弹劾清廷亲贵权轩和贪官污吏,致使十来顶“花翎”落地。他的老师黄体芳(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赞赏他“性慷爽,意所可否,质言无回”。教育家蔡元培给徐定超纪念祠题的对联是“御史楼台高百丈,谏官祠宇壮千秋”。</h3> <h3>吴荣烈故居</h3><h3> </h3><h3> 吴荣烈故居位于苍南县钱库镇夏口村。故居为清代建筑。由台门、厢房、前屋、正屋组成合院式。门台左右置八字墙,墙前竖两对旗杆硖石,进台门为石板铺设的宽阔天井,左右围砌砖墙。迎面是七间前屋,台阶左右置青石抱鼓,明间宽畅,方砖铺地,正屋左右置三间厢房,正堂(明间)置数扇屏门。故居内有“少有园”私家园林,现尚存小池塘,池上架弓形小石桥,池畔设假山、种疏竹。据民国《平阳县志》载:“(吴)家有园,在屋西偏,浚池累石,杂莳花卉。招致名流,相与唱和”。整体结构保存较好,布局合理,是清代苍南县江南平原具有代表性建筑。  吴荣烈(1735-1800),字巨扬,号芑斋,晚年自称甘愚老人。官至布政使理问,金舟乡夏口(今钱库镇)人,吴荣烈出身富家,家世殷实,富甲一方,曾为家乡修桥、铺路、筑堤做过不少善事。为人正直,因状告贪官、平阳知县黄梅而影响较大,后人曾据此编辑《清风剑》弹词流传至今。乾隆皇帝曾亲赐“龙章宠赐”匾额。吴荣烈故居于2001年7月公布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潘鼎故居</h3><h3><br></h3><h3> 潘鼎(1778-1836),字彝长,号小,嘉庆十五年(1810)副贡,授直隶州州判,未仕卒。书法墨气丰厚,诗文清逸,善画水墨兰竹,著有《小丽农山馆集》。 旧居位于泰顺县罗阳镇东外村坑底1号,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原占地面积2211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建筑坐东朝南,宅院三进,随地势逐进升高,形成四合院式民居,前沿小溪,筑有围墙,南首辟有门厅3间。前进正屋5间,重檐悬山顶楼房,左右各三间厢房,正面重檐、庑殿式屋顶;二进正屋5间,重檐悬山顶楼房,左右各三间厢楼。一二进屋内门窗浮雕人物、花鸟等图案,雕刻精致,生动逼真,小格子窗全部安装云母片,既能增光又能避雷,后进仅存台基、鱼池等遗物。建筑规模宏敞,装修考究,保存完整。1985年列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董每戡故居<br></h3><h3><br></h3><h3> 董每戡故居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横屿头村。7月3日,著名戏剧家董每戡故里的董每戡文化长廊对外开放。</h3><h3> 董每戡先生(1907—1980)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我区潘桥镇横屿村人,23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和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是唯一的温州籍盟员。著名作品有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所写《难忘的印象》,导演了独幕剧《饥饿线》、《姊姊》,只用了三个晚上写出了三幕话剧《C夫人肖像》,曾撰写了《迎罗曼罗兰》《反战与戏剧》、《除夕》、《悼高尔斯华绥》、《雪》、《雪夜》、《细雨湿流光》、《秋》、《怒吼吧,中国》、《归途》等著名文章,其中尤以《怒吼吧,中国》最具影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