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野线登临少林五乳峰</font></b></h1> <h3>每次出行的途中都有驴友激情洋溢的歌声相伴,都有一张张熟悉或者陌生的笑脸相聚。如同是自导自演的喜剧缓缓拉开了帷幕,置身其中融洽而自然。</h3> <h3>因雾滞留在公路上的颠簸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一下车,我们便在五乳峰西麓的杨树庙急速集聚出发,沿柏峪沟东行进入少林寺景区大约还有两个小时的徒步爬坡山路。</h3> <h3>柏峪村古老的院落多已荒芜。也许从这里走出的人与现代文明越来越近,而乡情的寄托却越来越远。</h3> <h3>这里看不到有现代村舍文明的迹象。</h3> <h3>立冬是秋冬两个季气的交接日,对于地处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地区的少林五乳峰来说,深秋的斑斓瑰丽的色彩已经退去,红叶的炫酷显得精疲力尽,凌厉的霜寒与干燥的冷风迫使大片大片的红叶枯萎凋零,去留都身不由己,化做春泥更护花是最后的归宿吧。</h3> <h3>这里还有一株红叶,在遍山的灰色萎靡中格外耀眼夺目,风骨傲霜,彰显着不屈的倔犟。</h3> <h3>这是五乳峰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居中矗立。翻过去才能抵近达摩祖师洞。</h3> <h3>瞻仰的意向驱使着我选择了向上继续攀越。</h3> <h3>这是景区尚未开发的区域,游客很少经过这里,没有景区游客步道可循,突兀陡峭的山岩上显露着一条踏出的痕迹。凸凹不平的石头被磨踏的光滑而清新,这是无数个背包客攀行时留下的岁月积累的标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它便成了一条指引后人络绎不绝朝圣达摩祖师的路径。</h3> <h3>风雨雪霜,斗转星移,五乳峰上的息缘亭在风雨漂摇中破损不堪。 </h3> <h3>达五乳峰顶,有一座高12米的巨大达摩坐像,由块状汉白玉砌成。此像为沈阳数百善男信女于1995年捐资修建的。</h3><h3></h3><h3>达摩,印度人,禅宗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是把禅学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为弘扬佛法东渡中土历尽艰辛,后终在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艺。其经历充满传奇性和戏剧性。</h3><h3>历史上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h3> <h3>五乳峰上达摩洞深约7米,高宽3米余,北额有燕都近溪题刻“东来肇迹”。洞内石壁上,遗有高1米多、宽约60厘米的凹槽,即是当年挖凿达摩面壁石的痕迹。内供有达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造,双柱石砌,南额胡斌题刻“默玄处”。传说达摩曾在此面壁十年,由于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