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忧思(一)

龙歌

<h3>  今年是个丰收年,除了倒春寒把有些地方的杏儿冻没了外,瓜果籽实类大获丰收。老百姓面对丰收喜忧参半,喜的是不用为肚子发愁了,也能为城市里的儿女多送粮了。愁的是收割庄稼和出卖果实。青壮打工去挣钱,老弱务农不得闲,今年风调雨又顺,秋收疲累恐价廉。</h3> <h3>  如今,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者,苟延残喘在自家的责任田上。有的老人家中无钱雇人,也无三、四轮的车辆,只能拉着小平车去地里,当天收割当天拉回家中。有老伴的可以在后边推车,没老伴的只能自个拉一段路,便休息一会儿。好在山坡和边远地都不种了,所种的多是较平坦又离村近的土地。</h3> <h3>  土豆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人们称土豆叫“山药”,其果实叫“山药蛋”。“山药蛋”能当主食,家家或多或少都要种。除了种粮大户,多种土豆增加收入外,一般人家种的土豆,是为己食,为送儿女和亲戚们。种植土豆其实比种其它作物麻烦,锄草笼土施肥需要两三次,否则,根部埋不深,果实就长不大。 儿女们都外出打工或进城镇生活了,只留下老人们守着几亩地,春种夏锄秋收,年复一年,瘦了身形,驼了腰背。今年风调雨顺,果实类大获丰收。土豆个头大,刨土豆更是体力活。没有青壮劳力,没有机械,全凭人工一镢一镢地刨。尽管只种几分土豆,也够老人们创上好几天。</h3><h3> 下乡扶贫,走入田间,与老农们交谈,语气中除了丰收的喜悦外,饱含着不尽的忧伤。丰收了又能多给在城镇的儿女们,多拿几袋土豆了。可是,逐年在衰老,干不动了,这地以后怕是没人种了……</h3><h3> </h3> <h3>  虽已八月仲秋,但仍烈日炎炎。望着眼前汗流浃背的老人们,让我想到了已七十六岁的岳母,每年都要种玉米、莲豆、南瓜、土豆等,儿女们帮不上忙,全凭她一人劳作。每年这些作物渐次成熟,岳母便逐个给儿女们分拿好的,轮到自己则吃些歪瓜裂枣形的。好几次我劝她别种了,保养身子重要。现在城市里卖农产品的多,土豆一斤也就六七毛钱,从城里买比从村里拿还便宜。你想:从村里拿,百十公里路,用车耗油大,让人捎多麻烦。老人家讲,城里卖的都有农药不健康,咱种的这些都是用的农家肥吃上对人好。等我不能动了,你们想吃也吃不上了。</h3><h3> 眼前的这些老人们也是同样的做法和想法,想让儿女进触入城市里,能成个家,培育好下一代。</h3> 告别刨土豆的老农,沿着田梗,跨过废弃已久的水渠,来到金灿灿的莜麦地,看到的仍是上了年纪的夫妇在挥镰收割。一大片莜麦已快割完,女人边割边捆好,男人把捆好的码在一起。<div><h3> 我们扶贫队的几个人,都是农村人出身,也干过割莜麦之活的活,向他们提出体验一下割莜麦,老俩口便痛快答应了。与人比高的莜麦,杆高穗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多年不做确实手生了,莜麦杆光滑,用镰刀揽割多了,一把握不住,散落地上,弄得手忙脚乱的,一会就满头大汗,腰酸背痛起来。</h3><h3> 一边劳动,一边聊天,得知码好的莜麦笼,要等晒干了自己拉回去,再用连杆打或雇车碾来收获颗粒,然后加工成面,然后给城里的儿女吃。他们说,莜面比白面、大米有营养,吃了不得“三高”病,自家一手种出并磨成的面更好。趁身体还能动得了,就种给儿孙们吃。只是身体一年不如年了,将来这地谁种呢?在城里的子女们就吃不上这么好的粮了!</h3><div><h3> 是啊,城镇化发展给了有本事人和年青人发展的空间,也给农村带来了诸多困惑。</h3></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