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人

江浙一兵

<h3>我走过许多部队大院,也住过许多部队大院,能在一处大院待上20多年的,唯有太湖之州了。</h3><h3><br></h3><h3>太湖之南有一座小城,也是唯一以湖字命名的城市,"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对它的最好宣传。在太湖之滨有一处风景秀丽的园林式营院,那里有一群可爱的兵,一群可敬的人。</h3><h3><br></h3><h3>在大院生活过的人们,都会有一种特殊的大院情结,部队大院曾经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的梦想,大院待过的人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和气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本、一人一事,都值得大院人用心珍藏和回味。因为那里有大院人的共同青春记忆和奋斗故事。</h3><h3><br></h3><h3>大院人的主体是一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里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永远是那么年轻且富有朝气,大院人时常在变,永远不变的是大院人的绿色情怀。有官兵的地方就会有他们的家人相伴,既有年幼的孩童,又有漂亮的军嫂,还有官兵双方的父母长辈,他们都是大院人,大院是他们共同的家。</h3><h3><br></h3><h3>"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广大官兵在军营建功立业,家人就是他们坚强的大后方和幸福的港湾,那些已成家立业的官兵,绝大多数都上有老、下有小,正处于事业的爬坡期和人生的负重期,家人的支持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动力。</h3><h3><br></h3><h3>在大院生活的人们,最不易的是老人。官兵的父母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有的来自繁华都市,有的来自偏远乡村,有的来自沿海边疆……但老人住在大院只有一个心愿,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让他们有更多心思和精力投身于工作。</h3><h3><br></h3><h3>有一位老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孙辈,退休后学会了开车,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可以轻松一下了,但看到孙辈无人照看、上学无人接送又与心不忍,老人主动放弃舒适的退休生活,为了儿子小家庭的幸福,他们住到大院又肩负起了做爷爷奶奶的责任,让人顿生敬畏。</h3><h3><br></h3><h3>在每天去机关食堂打饭的人群中,绝大多数都是家属,有的年纪并不大,也就是比我大个三五岁或十来岁,他们大多数是成家官兵夫妇双方的父母,去食堂打饭、买菜做饭、接送孙辈和料理家务,成了他们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心甘情愿地为儿孙付出,从没有半点怨言。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为了子女一切都愿意。</h3><h3><br></h3><h3>大院里有一位军官的母亲,原本在老家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属于事业编制人员,待遇丰厚,且再过几年就可以退休颐养天年了。当她得知儿子、儿媳都有各自的工作,小孙子无人照看时,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来到了大院。当有人问她怎么舍得辞职时,这位母亲的回答让人感动:"因为媳妇也有不错的工作,年轻人的日子长着呢,我受点损失没什么,只要孩子们好我就心满心足了。"这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h3><h3><br></h3><h3>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中心。记得有位小孩的爷爷,来自山区农村,只会讲家乡土话,普通话讲不来,在送孙辈上幼儿园时,与老师沟通有了障碍,急得差点哭出来,背地里只能自己默默落泪。想想在老家熟悉的环境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为了儿孙来到陌生的环境,适应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让一辈子讲惯了土话的老人学会讲普通话,真是太难为他们了。就这样,他们仍然默默无闻地付出,泪水只能往自己肚里流。</h3><h3><br></h3><h3>我们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有一个军人的母亲来自新疆,为了照顾儿孙,与老伴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一年才能回老家一次。听这位母亲的叙述,只有心疼。一来路途遥远,来回路费受不了,二来孩子们确实太忙,孙辈没人照顾。想想父母为了孩子的一切,什么价钱都不讲,我们孝敬父母又做得怎样?!</h3><h3><br></h3><h3>在大院生活的人们,最辛劳的是军嫂。军人的妻子叫嫂子,这称呼中有几分敬重和神圣,但有谁知道军嫂的辛酸和辛劳。军嫂们不仅有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照顾孩子和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老公安心工作,她们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军人是个奉献的职业,自从入伍那天起,已属于了国家。但军人也有自己的家庭,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为军人撑起一片天的人就是可敬的军嫂。</h3><h3><br></h3><h3>在我们传统思维中,总感觉军嫂大多来自农村,且文化程度不高,随着社会在发展,军嫂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已今非昔比,好多都是公务员、老师、医生等知识女性,她们有自己的事业和梦想,但为了支持老公在军营建功立业,有的把工作随调到了部队驻地,有的辞职找了份临时工作,有的干脆当起了"全职太太",一心相夫教子。其实军嫂的付出一点也逊色于军人,军嫂让我们心生敬意!</h3><h3><br></h3><h3>在大院生活的人们,最淘气的是军娃。军娃好多是候鸟式生活,两地分居的军人家庭,节假日和寒暑假是他们全家团聚的最美时光,很多军娃一年与军爸也见不了几次面,平时军爸外训演习或执行公务,一去就好几个月,只能在视频通话中相见。大院的孩子第一次来部队时,尤其是小的孩子,见到穿军装的叔叔都会误叫成"爸爸",笑的兵们前俯后仰。大院的孩子胆儿大,但特有礼貌,见人都会问声好。整天与兵们在一起,军娃也拥有了军人的气质和胆识。</h3><h3><br></h3><h3>军娃的教育问题是军人家庭最为关注的。有的军娃随父母不停地调动转学,不断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对军娃来说是有点不公平的。军人、军嫂、军娃及军人家庭的双方父母,他们都值得全社会关注和关心关爱,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老百姓如今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让军人成为社会尊崇的职业,善待军人更要善待他们的家人,尽可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军人家庭的荣光!</h3><h3><br></h3><h3>完稿于2019年11月17日太湖之州。</h3> <h3>作/者/简/介</h3><h3><br></h3><h3>江浙一兵,出生于江苏扬州的宝应人,现定居于浙江湖州。平时喜欢读书写作,公开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数百篇。写作纯属个人爱好,我心我书,记录生活、感悟生活是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忆。(图片提供/如江、一兵)</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我写作我快乐</b></font><br></h3> <h3> 编辑:江浙一兵 ‖ 文字:江浙一兵</h3><h3>……………………………………………</h3><h3>温馨提示:原创图文,版权所有,请您转载时标明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h3><h3>未经允许严禁撰改己用、严禁商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