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眺望高耸的大坝,凝视“曼满水库”四个大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云南勐海县境内流沙河支流上的一座水库。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修建、停工,到2013年加固、扩建竣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而其间1969年10月至1974年10月以水利四团为主体所展开的大规模施工,奠定了水库最终落成的坚实基础。这是动用人力最多、施工技术条件最差、工程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时段。尤为特殊的是,来自北京、上海的1300多名知识青年,是施工的主力军。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状况下,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曼满水库,实乃空前绝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越历史的隧道,回看曼满水库的几度春秋,五味杂陈,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9年9月,勐海县成立县水利指挥部,规划水利建设,筹建曼行水库组织机构,迎接即将到来的北京、上海知青。12月,经中共思茅地委批准成立水利四团。从当年11月至次年3月,北京、上海知青分四批先后抵达驻地,累计1378人,其中北京知青596人,上海知青782人。全团共分4个营,20个连队(后缩编为13个连队)。各连队土法上马,开挖截水槽,修建曼行水库。至1970年10月,最终确定水库由曼行移至曼满修建。是年底,团部开始由曼行山坳迁往曼满一带山头,三营、四营宿地也随即向曼满方位迁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1月, 曼满水库正式开工。先是拓宽通往新团部和工地的盘山公路;继而清理水库坝区地基;再于流沙河边备石料向曼满工地运送;多项任务齐头并进。知青们用钢钎、铁锤打通输水隧道,用铁锹和简陋的机器搅拌混凝土浇灌涵洞,昼夜奋战历时半年,建成泄洪隧洞,为大坝回填工程提供了先决条件。1972年初,成立勐海县曼满水利会战指挥部,调集水利五团和民工参与水库会战,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工地上人山人海,挖山炸石取土,推车奔跑运送,筛捡树枝杂草,填土平整压坝。赶在6月雨季前,构筑抬头坝(后坝)达到32米的设计高度,保证了安全渡汛。1973年春,四团知青与当地民工,再度会战。前坝填到22米,后坝达36米。此后,曼满水库由水利四团继续施工,至1974年10月兵团解散后,交当地水务部门施工管理。(照片采自“水利兵团战友情”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水利四团存在的五年,完成原设计枢纽工程量的70%,累计投资396万元,其中知青工资、旅差费、医药费、福利费等235.5万元,由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供给,其余160.5万为地方财政水利建设专项投资。历时五年不到400万元的经费总量,修成一座体量不小的水库,现在的人们一定觉得犹如天方夜谭。更称奇的是,五度春秋,由一群京沪知青为主体,拼命打造的水库大坝,坚如磐石,历久弥坚。未亲历者,断难想象其中的苦辣酸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水利兵团解散至今已40多年,当地水务部门组织各方接续加固、改造、扩建,至2013年底,水库总容量达到2794万立方米,成为一座满足当地农业等需求的中型水库。在2019年水利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投票与展示中,以77125高票获得第二名,使曼满水库闻名遐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郁郁葱葱的青山,见证我们青春的身影;碧波荡漾的库水,融入我们挥洒的血汗;巍峨壮观的大坝,承载我们运土的车辙;就连那泄洪的涵洞,也铭刻着我们曾经挥舞的铁锤钢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蓦然回首,恍如隔世,知青群体,会战曼满,昼夜不辍,五载春秋,水库落成,造福一方。知青足迹,或悲或壮,或泣或歌,然青春之血汗,洒落红土地,渗透南木岭,融入流沙河,与水库共存,与日月同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