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学子不简单 “扮上”个个都是“名角儿”

美友57917096

<h3>  京剧讲究童子功,要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假如将“京剧”和“大学生”联系到一起,猛一下还真有些转不过弯来。一个是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是现代生活中时尚感十足的青春群体,似乎有些“捏”不到一起。</h3><h3> 但是,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却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在读书间隙,喜欢穿上戏服,画上脸谱,舞动水袖,来一段京剧,在抑扬顿挫、跌宕婉转,或如泣如诉中,这些年少的男女学子,个个化身京剧舞台上的“名角儿”。<br></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i><b>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文艳</b></i></font></h3> <h3>  今年7月,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在兰州举行,西北师范大学参演的师生们大获丰收:该校音乐学院老师田朝表演的京胡独奏《夜深沉》和2016级美术学院学生蒙浩宇表演的《贵妃醉酒》荣获特等奖;2018级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张景表演的《春闺梦》荣获一等奖;2018级传媒学院学生王艺璇表演的《桃花村》选段,2017级传媒学院学生苟家玮表演的《苏三起解》选段,2018级化学化工学院学生袁丽表演的《红娘》选段荣获二等奖;2018级美术学院学生孙嘉林表演的《智取威虎山》选段,2018级教育学院学生王馗表演的《武家坡》选段,2015级商学院学生田玉凡表演的《凤还巢》选段荣获三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h3><h3><br></h3> <h3>  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这些日常或挥毫泼墨、或整天“English”不离口的大学生们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h3> <h3>  下面,我们就走近他们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京剧团,去聆听这些大学生和京剧“名角儿”之间的故事。</h3> <h3><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蒙浩宇:听秦腔长大的甘肃娃喜欢唱京剧</font> </h3><h3> </h3><h3> 让我们先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蒙浩宇开始。 </h3><h3> 在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上,蒙浩宇表演的《贵妃醉酒》荣获特等奖。其实,这个扮相俊美的小伙子,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是高亢雄浑的秦腔。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奶奶的秦腔声中长大的甘肃娃,却对秦腔不来电。 </h3><h3> 三年前,刚入校的蒙浩宇,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戏曲的好奇,走进了戏曲老师刘洁的京剧课堂。“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让我产生了学习戏曲的想法。”对他而言,这也是他从戏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一个契机。 </h3><h3> 在一场长达三年半的戏曲练习过程中,蒙浩宇养成了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都要进行半小时发声训练的习惯。美术学院后的空地,就是他每天固定不变的练习场所。 </h3><h3> 从“萌新”到“老手”,磨刀几载,出鞘,便为利刃。凭借着《贵妃醉酒》,蒙浩宇将花旦杨贵妃“推”上了特等奖之位。 </h3><h3> 在场下,他同时也是西北师大京剧团的团长。在刘洁的带领下,他和伙伴们披荆斩棘,为西北师范大学拿下了多个奖项。 </h3><h3> “我会一直学习戏曲,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蒙浩宇说。</h3> <h3><b><font color="#ed2308"> 张景:吃“小锅饭”长大的宠儿 </font></b></h3><h3> </h3><h3> 桃花眼、柳叶眉、水袖微扬、身姿婀娜。舞台上的张氏美丽动人,一步一眼尽显凄楚悲伤。一曲《春闺梦》,让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景,一举拿下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的一等奖。 </h3><h3> 和同团的其他同学相比,张景唱京剧似乎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儿。因为家人从事专业的戏曲表演工作,打小吃“小锅饭”长大的张景,学戏之路走的比较顺。身法、唱腔,戏曲里的一板一眼,一颦一笑,他从小便信手拈来。 </h3><h3> 童年时光里“四菜一汤”的日子虽然不错,可到底缺了主食的色彩。张景学京剧的欲望,只待一个契机来填满。第一次看到秦腔版本的《锁麟囊》时,他便被那至情至深、大起大落的情感表达深深吸引:“那一刻,我决定开始接触京剧。从此,这段不解之缘便结下了。”张景感慨道。 </h3><h3> 本就有戏曲功底的他,在指导老师刘洁的带领下从开嗓练习做起,从最基本的噪音练习到后来的程式化动作和曲目演唱,他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从不“挑食”、“偏食”,直到比赛前夕,他依旧在练习。</h3> <h3><b><font color="#ed2308"> 王艺璇:学的传媒 却偏爱花旦 </font></b></h3><h3> 在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现场,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演员。平日里,她总是出现在甘肃省京剧院的观众席上。泡一壶茶,选个安静的位置坐下,在袅袅茶雾中感受京腔京韵的魅力。她就是西北师大传媒学院的王艺璇。 </h3><h3> 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王艺璇凭《桃花村》选段里的丫鬟春兰一角荣获二等奖。这个台上俏皮可爱、聪慧机灵,台下勤学苦练、废寝忘食的姑娘,本身所学可是传媒,可她获奖的角色却是花旦。 </h3><h3> 其实,刚接到演唱会参赛通知的时候,王艺璇第一个念头就是演花旦。京剧旦角讲究娇小柔美,但王艺璇却天生身材高挑,嗓音也不够细腻。 </h3><h3> “可花旦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想要演旦角,不甘心的王艺璇只有加倍的努力。于是,深夜的练功厅里常常还有一个人在苦练,那一定就是王艺璇。</h3> <h3>  拉伸练习是京剧基本功,而四肢略显僵硬的她几乎每次都是咬牙忍痛才能完成。“这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h3><h3> 和同龄的女孩子一样, 王艺璇不仅热爱美食,还无辣不欢。但是为了喜爱的京剧,她将自己的口味生生降到了“食之无味”。 </h3><h3> 身边的朋友都说她是一个有恒心的人,认准了一件事就会一门心思去做,不达目的不罢休。</h3><h3> 正是这样的坚守,让她一步一个脚印,在学艺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有力。</h3> <h3><font color="#ed2308"><b> 苟家玮:20出头的“老戏骨”</b></font> </h3><h3> 刚刚二十岁出头的苟家玮,今年已跨入与戏曲结缘的第12个年头。如今的他京剧名段张口就来,唱念做打不在话下,俨然成为能在台上自如演绎各种角色的“老戏骨”。 </h3><h3> 在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上,台上的他步履蹒跚,面对苏三的遭遇几乎要落下泪来,将《苏三起解》选段中崇公道老态龙钟而又温情脉脉的形象表演得出神入化。凭这一作品,他斩获全国二等奖。 </h3><h3> 而这条路却并不好走,练功是一个辛酸的过程。毯子活里的每个动作往往一练就是半个小时,腿抖了、胳膊抖了,就得挨师傅的揍。从没吃过苦头的苟家玮偶尔也会感到憋屈,但当他站在小茶馆的戏台子上唱一嗓子,台下的观众鼓鼓掌,师傅朝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可以高兴上好几天。 </h3><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读大三的苟家玮,已经成了一位唱、演能力俱佳的曲艺人。他始终坚信,忠于内心就是一切的答案。“学习京剧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比同龄人多了一种放松方式。”对于苟家玮而言,京剧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有底气的生活方式,让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坚定。</h3> <h3> <b><font color="#ed2308">  袁丽:从无到有 化茧成蝶</font></b> </h3><h3> 一年前的她,还是京剧的“三无”外行人:无基础,无功底,无了解;一年后的她,从无到有,化茧成蝶,已成为有技术,有热爱,有动力的“三有”戏曲人。是京剧,让2018级化学化工学院的袁丽,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h3><h3> 蝴蝶可以畅游天空,可能是因为它幼时有一个飞天的梦。而袁丽,就是那个有梦想的“毛毛虫”。未接触京剧时,她是一个喜欢看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小姑娘,京剧于她,遥不可及。</h3><h3> 然而,她读古代小说时,感到它们像坚固的石头,难读懂。这时,她想到了京剧。索性,她就“搬起石头”,抱着学京剧了解故事的想法,“砸”开了京剧的门。</h3> <h3> 对袁丽而言,学习京剧就像小儿学步,站不稳,总摔跤。初学京剧时,找不到发声的位置和方法成了她最大的难题。</h3><h3>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开始进行“双线”行动。线上,她找京剧名家的视频资料,学习专业京剧人的发声和唱法;线下,她去找老师和学长学姐,纠正和指导自己的发音。 </h3><h3> 一年时间,“难、难、难”成了袁丽学习京剧的代言词。 </h3><h3> 在艰难和坚忍中,袁丽带着她拿手的京剧选段《红娘》,亮相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拿到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h3><h3> 当破茧成蝶的她,翱翔于京剧的蓝天之上,不仅感慨万千:“其实,京剧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是我心中,最亲切的艺术。”'</h3> <h3><b><font color="#ed2308"> 刘洁老师:学习京剧 一路有你</font></b> </h3><h3>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句童谣大概就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8级本科生王馗童年的真实写照。 </h3><h3> 来自福建的王馗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听南音,听六甲戏,这些带给他的影响是深远的。</h3><h3> 来到遥远的大西北,王馗在西北师大因为邂逅了京剧,再续戏缘。 </h3><h3> 在刘洁老师的带领下,从开始学习京剧,到登上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舞台,凭借《武家坡》斩获三等奖。</h3> <h3>   “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这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一句唱词,而它由美术学院18级本科生,同时也是退伍军人的孙嘉林唱出来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h3><h3> 大一的第二学期,通过选修课,孙嘉林接触到了京剧,也结识了刘洁老师,当时还是“京剧小白”的孙嘉林,对于京剧最多的接触,也只是流行歌曲中的戏腔。“小伙子身板挺正的,要不要来学学京剧?”刘洁老师的这一句话,将身为“门外汉”的孙嘉林拉入了京剧的大门。</h3><h3> 就像唱词里说的那样:“纵有千难与万险,扫平那威虎山我一马当先”。孙嘉林跟着刘洁老师练习基本功,刘洁坚持去白塔山吊嗓子,孙嘉林也会跟着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孙嘉林靠着一学期硬拼,拿下了第十四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会三等奖的好成绩。</h3> <h3> 这些奖项的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主角”,她专门开设京剧选修课,挖掘、拓展、传播传统文化。她,就是西北师大退休教师刘洁教授。 </h3><h3> 2003年起,刘洁在完成文学课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京剧艺术”通识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2010年刘洁退休,继续讲授这门课程,至今已经16年。 </h3><h3> 刘洁的“中国京剧艺术”课以讲授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主,以求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同时教唱京剧的典型唱段,培养学生们对京剧的兴趣。在她的指导下,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京剧团,京剧合唱团,组织京剧专场演出。目前,刘洁已经率队参加过多次全国高校的竞赛活动,获得了40个奖项。</h3><h3> 刘洁说,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校园里绽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