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甘泉靠近延安仅三十公里;从西安驾车走三小时高速便能到达。从县城到雨岔大峡谷的所在地“下寺湾镇雨岔村”大约还有十多公里山路,但路况很不错。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第一次来陕北旅游的时候,山峦起伏、草木稀疏、一望无际的黄土,黄土高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其的荒凉寂寞。这几年由于当地政府重视了植被改造,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陕北大地上一片绿意盎然,秋天的黄土高坡又是一片五彩斑斓,一路上的风景让我感觉真的很不错!</h3> <h3>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认识了一位家在雨岔村的姑娘,她向我介绍了雨岔大峡谷的攻略:整个雨岔大峡谷是由多条峡谷组成,但是服务及安全设施都没有及时跟进,目前暂时由乡和村有关部门在管理,名义上不收㬌区门票,但是要收每人70元交通费,村里有专车把游客带入桦树沟游览,旅行社都走这条沟。其他几条峡谷由于条件更差,不充许对外开放;即使已经开放的桦树沟也不充许外界社会车辆驶入。我问道:“雨岔大峡谷究竟哪条沟漂亮呢”?她毫不迟疑地回答:“蝴蝶沟最漂亮”。我们当晚住甘泉县城,第二天一早来到雨岔村看到的情况果然如此;有不少村民围了上来,纷纷向我们推荐去“蝴蝶沟”,说“桦树沟很短,人又太多,窄小的空间挤的无法转身……”,而蝴蝶沟“很原始,沟很长,人很少,去了蝴蝶沟后这里所有的沟都没必要去了” ,综合了各类信息之后,我们就确定去蝴蝶沟了。至于价格涉及到用自己的车还是用村民的车,如用自己的车,村民收向导费;一位年轻女子以240元价格“中标”;她坐进我们车内交待注意事项时说:“如沿途有人查问,说我们是亲戚顺路看看”,这句话让我听了觉得心里一楞,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载着这位女向导驾车向蝴蝶沟出发了。</h3> <h3>沿着正规的乡村马路开了二十分钟后,女向导指挥我们驶入了一条土路。路况不好,颠得利害,但沿途秋色正浓,我们兴致勃勃一路向前。</h3> <h3>看到了这块醒目的禁令牌,我们迟疑了;但是在向导“不去管它,没事”的指挥下,我们又大胆驶进入了禁区。</h3> <h3>路越走越窄、二辆小车来回都不能交換了;路也越走越陡、拐弯时的坡度几乎都超过40度,驾车有一种只见晃动的天空而不见路面的感觉,我开始感觉到危险了,但向导仍然果断地说:“没事,我们小面包车也能上,越野车更没事”;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小心翼翼地继续向前开;今天还好是晴天,如果下雨天在这条车辙很深的土路上行驶是很困难的,我是绝对不敢再往前开了。</h3>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即使在这样的偏僻小路上,我们的车也被路障拦住了;一个老头放下拦杆横在车头,大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之气势。</span>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好在女向导对这个放羊老人似乎认识,乡里乡亲的好讲话,使了点小钱就让我们进去了;如果我们自己闯入,恐怕就很难过这道关了。</h3> <h3>唯一的这条土路也到尽头了,车不能再继续向前开了,我们只能在向导引导下沿着山崖脊梁上的小路继续向前徒步。黄土高原的阳光很炽热,一会儿时间就累的满头大汗。</h3> <h3>寂静的小路上居然碰到几位浙江游客,当我们打听接下来的情况时,只见她们倚在一棵树杆上气喘嘘嘘,累的语无论次,我们这才知道接下来的行程是何等的艰辛……</h3> <h3>终于看到深谷下有声音及人影晃动,才得知所谓的蝴蝶谷很快就要到了,几十米深的山谷只有一条几乎垂直的小路,小路仅仅不足三十公分宽,除了身边的杂草之外,没有任何可作为抓手的地方,这怎么下去呢?</h3> <h3>危险重重,我们终于走下去了,回头望去,高高的悬崖上唯一的一条羊肠小路显得让人胆战心惊,想到还要原路返回的艰难,不由得一阵阵心悸。(最险处忘记了拍摄)</h3> <h3>到了谷底,见有人在出租雨靴,十元一双;看着脏兮兮的雨靴,真有必要租吗?向导说很有必要,事后我们知道这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h3> <h3>蝴蝶谷有三百多米长是其最精华的地段,这是山谷间的一条曲折蜿蜒的裂缝,其形态怪异,给人以鬼斧神功之感觉。游览时间为阳光强烈的中午为最隹,因为太阳可以通过顶端狭小的缝隙射入谷底,本身带有红色棕色绿色的石缝四周壁部会随之反射出绚丽的色彩。刚进入谷底时候感觉到底部有二三米宽的小路可通行,但是越向前走脚下的路越窄,最窄处也就是三十多公分宽,背个双肩包就不能转身。可以断定,雨岔大峡谷所有的沟只有适合游客稀少的时候才能有观赏的环境,一旦游客多了,人都难以通行,观赏价值也很难体现了。去年我在靖边波浪谷最深处已有所感受,最后几十米,人挤人根本无法通行,更谈不上拍摄了。</h3> <h3>我们在空寂的蝴蝶谷全程游览过程中,仅仅遇到过二男二女四个游客,他们的旺盛的游兴让人佩服,我们结伴而行,互相壮胆。其实在拍摄的画面中出现少量的人影反倒是好事,这样更能衬托出奇特的拍摄环境。</h3> <h3>由于正赶上了是晴天,太阳通过狭窄细缝射入谷底,蝴蝶谷让人眼花缭乱的绚丽色彩、奇特的形态、空寂无声的环境给人以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和感受。漫步于谷底真有一种置身于童话世界里的感觉。四壁的形态及表面的纹路所组合的的画面你可以尽情的加以想像。这个景点很原始,没有人烟;我想,以后正式对外开放时每一段路一定会挂牌,牌子上一定会出现有专家们命名的美丽称呼,当然这个称呼是衬托“蝴蝶谷”这个主题的,但是至少现在的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个“蝴蝶谷”称号的由来。</h3> <h3>由于蝴蝶谷确实很原始,而且基本上没见到其他游客,所以任意地拍摄人像倒是十分方便的,(想到去年在靖边波浪谷拍摄时,谷底人挤人,挤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哪有拍照条件?)。如果有灯光配合那肯定会拍的更好。由于时刻担心着回程的艰难,脚下路也不好走,甚至不知道下一步我们在谷底还会碰到什么意料不到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哪有心情好好地拍摄,反倒是如同完成任务似的急急匆匆地赶路,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后悔,悔不该如此匆忙地游览。</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拍摄美景和当时的心情特别有关连,那天我们谷底中匆忙地行走,全然没有观赏风光的好心情;但是也绝对没有全部忘记此刻的拍摄,即使匆匆忙忙的拍摄也没有间断过,这些照片留下来作为纪念和給朋友们参考吧!</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蝴蝶谷内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有三五公分的泥浆和积水,淌着泥浆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好在当时的自然光还很足,能清晰地看清楚脚下的状况。但是我发现自己的雨靴漏水了,或许雨靴的橡胶被脚下的树枝扎破了,脚泡在冰冷的泥浆里,那个难受劲啊,至今难忘。</h3> <h3>慢慢地觉得谷底宽敞了一些,光线也越来越亮堂了,四周石壁上呈现的绿色也成为了主色调,经过一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眼看要走出谷底了,心情放松了,拍照留念吧!</h3> <h3>看着镜头中两边石壁上相对称的绿色石纹,我的灵感来了,真像一只绿色大蝴蝶展翅,或许正是这里被称为“蝴蝶谷”的由来吧?</h3> <h3>终于走出了谷底,让阳光直射在身上感觉真舒服,停下来抽支烟、喘口气,庆祝自己顺利地完成了蝴蝶沟的跋涉。</h3> <h3>蝴蝶谷的游览必须原途返回,因为前面是无法攀登的高高崖壁;往回走的时候,那条必须要经过的悬崖小道老是在头脑中晃动,以至于让我再一次失去了欣赏美丽蝴蝶谷的好心情。</h3> <h3>结束了游程,我站在高处望着四周油画般的秋景,黄土高原真美!随着甘泉那么多峡谷(统称雨岔大峡谷)的遂年成熟开发,相信这里将会更多的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陕北靖边的波浪谷和甘泉的雨岔大峡谷目前都是酷爱旅游人士心目中的网红打卡之地,我很想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作为景点,波浪谷耍比雨岔大峡谷更为成熟,更适合大众化的休闲式旅游。如果一定要去看看甘泉的雨岔大峡谷,那就跟着旅行团,散客自助游就跟着村里有组织的观光线路去桦树沟吧!如果不怕艰辛不怕冒险,非得去那些不开放的原始沟谷,那么在迷魂阵般的峡谷中徒步千万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而且请个当地向导是必须的。</h3> <h3>我回程途中,我们拜访了居住在原汁原味的陕北窑洞里的当地农民,听他们介绍这里复杂的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想起了一本多年前看过的书,书的主要情节是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后是如何经营陕北的,书中很多篇幅描述了毛主席当时对复杂奇特的陕北地貌表示的惊异和浓郁的兴趣,是啊!陕北这块热土很奇特,她将越来越多的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h3> <h3>随着黄土高原的植被得到了充分的改善,陕北到处可见苹果树林,秋天到处都是累累硕果;位于海拔较高,日照较强的陜北黄土高原的苹果质量很好,多汁甘甜;当地果园里二元一斤的苹果随你采摘,即使你不买,好客的陕北农民也会让你尝个够。</h3> <h3>在陜北的行程中,我们一再感觉到当地农民的热情和朴实;几个大的村庄都保留着当年的黄土高坡知青点,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回顾黄土高原这段难忘的历史。村口也都有当地农产品销售点,看到有旅游大巴来,当地农民敲罗打鼓,扭起秧歌来欢迎游客,不管何种推荐农产品的形式,我从这些农民纯朴的眼神中看不出有半点生意人的奸㸲,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的好客、热情和朴实。</h3><h3>告别了陕北,我们东渡黄河去山西了。但是陕北一行、特别是雨岔大峡谷之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