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初心 做到学思悟行相统一”——2019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感悟

王棱

<h1><b><font color="#167efb">  “ 坚守教育初心 做到学.思.悟.行相统一 ”</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h1><b> ——2019中国教育明德论坛年会暨第18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感悟<br></b><b> 常德 王 林</b> <br> <br> 我非常荣幸地参加这次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会议规模达到4500多人,会场场面宏大、壮观,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论坛活动,两天之内节奏十分紧张地聆听了二十位专家和教育大家的讲座,我感触良多,有感动、有震撼、有惊奇,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反思,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思考。<br> 教育具有为人生奠基的重大意义,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民生之大计。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既是成学之教,它能满足人的学习需求;也是成人之教,它能满足人的成人需求;更是成业之教,它能满足人的就业谋生需求;还是成己之教,它能满足人的终身发展需求;更是幸福之教,它能满足人的终身幸福生活的需求。正是因为教育的意义重大、作用突出,功能多方面、多维度,因此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和受教育的对象都有诸多的要求、目标和限定。<br> 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就不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也不能急于求成,只看重短期成效、眼前利益或者只求教育回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回归教育的本质和本真。做教育的人就是要坚守教育的良知,让教育回归自然、生态、本真,释放学生的秉性和天性,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动力。<br> 教育是什么?教育能使人不断成长和逐渐改变,但这样的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地生长状态,而不是揠苗助长或短期行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作,全方位育人,如同牵着蜗牛去散步,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和成长空间,需要长期的坚守和默默地奉献,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是在静静的等待花开的时机。做教育工作者,更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做教育、做真教育;潜心做研究,安心做教育,真做教育;不断地传递教育的温度、湿度、润度,继承和发扬教育的精神实质,统筹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br> 怎样才能做“真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情结,能不断挖掘教育内涵和精髓,逐步提炼学校文化,用文化育人,入脑入心;其次是保持教育的朴素和朴实,不要夸大其词、不作虚张声势、不做表面功夫,而是要通过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文化的引领,加强专业课程和特色课堂建设,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和各类主题活动、研学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载体,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热爱学校、热爱老师,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与感恩,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生活的幸福,成长为新时代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br>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强化教育引导、实践活动、养成教育、不断完善制度保障,让每一位教师都始终保持心灵的敞亮,在教育的大熔炉里,做一名真才实学、富有情趣、知行合一、终身学习的幸福教师,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培养具有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r>  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讲座,让人心生对教育的美好向往。在李镇西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王国,就是建成一所所生态环保、本真求实、培养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帕夫雷什中学”式的学校。他坚持和传承一些教育大家如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追求真教育,摒弃“玫瑰色教育”,强调“对孩子的依恋之情”,因此,他被人称之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一直秉承着教育的本真,在探索中不断前行。<br> 作为教育者,就是种好立德树人的“责任田”,守好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段渠”,塑造中华民族的“梦之队”,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反思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创新,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未来教育会怎么样发展??在世界格局不断变革、形势复杂的新时代,怎样去把握对学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需要我们去好好思考……<br> 我们一直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质疑。也许我们的教育在发展中有一些温差、偏差,但如果我们都去随大流,墨守成规或仅仅去抱怨和埋怨,或者是冷眼旁观、静观其变,这些都不能改变现实存在。不能因循守旧,思想固化或过于僵化,而是要有自我革命、大胆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教育理论不断继承和发扬,在坚守中创新,在坚持中改革,教和育都要有特质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办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化,有灵魂,有价值引领的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党组织书记等领头雁,关键还是在于怎样在复杂局面中不断挑战自我,健全和完善一些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领示范,增强政策的执行力,让好的举措、切合实际的制度和具体行动真正落地落实落小。我们还要不断反思,怎么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去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新局面的变化,在学习反思中去创新和改变,在继承优良传统中去改良和提质,真正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br> 作为教育者还要思考,我们要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要做一个大格局的人,善于打破惯性思维,坚持办相对公平、有质量、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的教育;用破局思维去找准问题根源,用破釜沉舟的勇气去破解一些难题。坚决克服一些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机制指挥棒,让教师能潜心育人、安心从教,激发潜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br> 让我们这些教育者坚守初心,不辱使命,携手奋进,共同创造有热度、有美感、有活力、有激情的教育吧!</h1> <h3>李镇西的讲座</h3> <h1><b>  摘录其中对李镇西论坛讲座文章的感言:</b></h1><h1> “教育是一种类似于园艺的东西。被教育者所蕴藏的一切可能性都在他自己身上,或者说是上天赋予的,或者说是大自然赋予的,并不是你这个园丁赋予的。园丁很容易做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偏见一叶障目,看中了自己喜欢的那几种花草,把别的花草砍掉了。结果是,你想要培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搞成,你砍掉的东西却很有把握的被砍掉了。<br> 所以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懂得尊重自然的人,不能固执己见,自己原先的设想必须随时修定。看到花园里面长出来的东西有点像样,即使那不是你原来想要的东西,你也要好好培养。看到某一些看上去像是杂草的东西,下手的时候不能太狠太早,因为有很多美丽的蝴蝶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很像毛毛虫。”<br> (阿一)</h1> <h3> 80多岁的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先生在致辞中说到,做教育者要经常思考几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你怎么办?</h3> <h3>休息期间,见到一位老师正在给学生们叮嘱爱心教育。</h3> <h3>学员们纷纷在大型会场留影</h3> <h1>  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博士教授、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周海宏教授,非常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一堂《走进音乐的世界》。</h1><h3> </h3><h3></h3> <h3> 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作家,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为我们进行了《文化苦旅,重拾中华文化价值》的文化宣讲。</h3> <h3>2019明德论坛综合视频</h3> <h3>余秋雨讲文化视频</h3> <h3>乐器视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