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深秋的季节,又踏上了去安徽古村落的足迹。此行,打算去古徽州休宁县的一些古村落去走走看看,那里尚未曾踏足,是否能有所收获,只有亲往才能知晓了。</h3><h3><br></h3><h3>坐高铁至黄山(屯溪),后乘公交1路车到了休宁县。计划先去祖源古村,往那里公交不能直达,只能到溪口镇。溪口镇是公交的终点站,前往祖源还有七八公里的山路,交通十分不便,但阻挡不了前去寻访的心愿。</h3><h3><br></h3><h3>搭车前往,一路上山道弯弯,林木茂盛,公路蜿蜒地伸向大山的深处,沟通了山里人与外界的来往,为当地人的出行带来方便,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h3><h3><br></h3> <h3>群山环抱的祖源村到了,映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棵千年青冈树和一株800年的红豆杉,虽都已垂垂老矣,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守护在古村落的口子上;这里也是村落的水口,在徽州古村落里,由于讲究风水,对水口的设置和布局极为重视:水口垒砌了石拱的小桥,水流在此弯曲环绕,形成了曲折迂回的走势,大概是集聚财气之类的寓意吧?</h3> <h3>村口一颗千年的青冈村。</h3><h3><br></h3><h3>一座古村落中,除了要有古桥、古井、古祠、牌坊之类的建筑,古树名木也是不可或缺的,少了古树名木的点缀,古村落的韵味就会逊色不少。</h3> <h3>破旧的房屋人去楼空,留存在那里,也是一种真实历史的写照吧。</h3> <h3>从高处俯视整个村落,粉墙黛瓦的老宅并不少,但当你走进石板铺就的街巷,你会发现,村中的院落就其建造的材料、设置的规模来讲都比较简陋,真正考究的院落几乎难觅,大都是些外部有着徽派建筑的风格,屋内用材用料都较为一般,徽派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也很少,雕刻精致的几乎难觅。这大概与村落的太过偏僻有关,这里也许并没有出过富甲一方的富商,或是进入仕途后荣归故里的官宦,毕竟走出大山去外面世界闯荡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h3><h3><br></h3><h3>如今在祖源,众多的老宅己改为民宿,这里成了一处人们回归自然寻找清静的休闲度假之地。</h3> <h3>这是一棵祖源村的镇村神树——红豆杉,已有1200年的树龄,她冠盖如云,高大挺拔,历经千年依然枝繁叶茂;她坐落于村后的小山丘上,俯视着整个村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村落的兴衰,庇佑着一方百姓的安宁和福祉;她是古村落中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当地村民也以有这棵古树而引以为豪。</h3> <h3>这也是一颗有百年历史的红豆杉,她的树心已腐烂,却依然枝繁叶茂。在文革期间,曾有人想砍掉这棵红豆杉换钱,被村民制止。至今,砍痕清晰可见,虽已伤痕累累,侥幸的是仍然存活了下来。</h3><h3><br></h3> <h3>游览了祖源村,午后,前往高山上的另一座村落——木梨硔。</h3><h3><br></h3><h3>木梨硔座落于海拔八百米的山上,是徽州古村落中海拔最高的村落。从祖源村到木梨硔有十余华里的山路,沿山道一直向上,路面大多已铺上了石阶,并不难走。不知不觉中,己经来到了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和自在,但多少也夹杂着一种在荒山野林的紧张心情。时光若是倒退几年,走在这样的大山深处那可要有一定的胆量;如今,探险的驴友和寻幽的游客往返于两村之间,路上己偶有相遇,自然也无须那么害怕和了。</h3><h3><br></h3><h3>经过了两小时左右的徒步,终于顺利地到达了木梨硔。</h3> <h3>木梨硔地处海拔八百米的山脊上,地形独特,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h3><h3>整座村庄建在三面陡坡的悬崖上,远望像一座城堡耸立在山脊;村庄四周是连绵起伏的高山,修竹茂林环绕,把古村落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用一句古诗形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应是彼为恰当。</h3><h3><br></h3><h3>依据地理位置的险要和奇特,以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能观赏到云海的景致,木梨硔吸引着众多游客翻山越岭前来驻足,欣赏着云海奔涌翻腾的奇幻和独特,日出、日落的绮丽和壮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了。</h3><h3><br></h3><h3>如今,四、五十户人家的古村落大都改建成了民宿,房屋的外观依然,内部作了较大的改造。借助于旅游的发展,这里的村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想必会有一个不错的前景。</h3><h3><br></h3><h3>走进村落,一座座白墙土瓦的老屋依山势呈阶梯状伸延,因门口的路面太过狭窄,行走不便,村民们用木板像吊脚楼样向外挑出,如此一来,大大地增加了屋前的空间。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的智慧、创造力不可低估。</h3><h3><br></h3><h3>作为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徽州古村落,她的房屋建筑并不象大多数徽派建筑那样翘角飞檐,封火墙高耸,以及四水归堂的院落;而是采用平实的斜坡,两边落水,就像江南大多数村落的民居,朴实而简陋;她的门窗也较大,适合于采光。说实话,比起其它的徽州古村落,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老房子,这也许与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出外经商者甚少有关。在这里,当年徽商发达时在外经商后衣锦返乡应是寥寥,甚或没有。这个以詹姓为主的村落,连一座小小的祠堂也难觅,这多少有点让人遗憾。须知,祠堂是徽州古村落的象征,也是徽派文化最大的特征,少了祠堂,少了牌坊,也就少了徽派文化的古风、古色和古韵。</h3><h3><br></h3><h3>所幸她不是以徽派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来博人眼球,而是以险要的地形和特有的高山云海吸引了游人的前来光顾。</h3><h3><br></h3> <h3>晚宿雨子客栈,一间老屋改造的民宿。房间虽小却也整洁,四周用杉木板装饰、隔断。推开小窗极目远望,山峦叠嶂,古树修竹茂密,感觉己身居在名副其实的深山老林了。</h3><h3><br></h3><h3>夜色早早地降临,农家的灯光也渐渐稀落,夜晚的山村万籁俱寂,连秋虫的呢喃似乎也己静止,天地间变得空灵,让人仿佛来到了阒无人迹的另一世界。</h3><h3><br></h3><h3>次日晨,早早醒来,想去山上看日出、云海,遗憾的是这段时间都难以见到日出和云海。据村民说,这里已经三个多月没有下过雨了,历史上也少见这样的天气。没有了水气的蒸腾,也就难以形成云海,这段时间这里都是多云的天气,天空灰蒙蒙的,夜晚也难见满天繁星,看日出云海只能是一种奢望了。</h3> <h3>次日晨,在木梨硔用了早餐就下了山,前往距休宁县城不远的万安古镇。</h3><h3><br></h3><h3>万安古镇为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古镇建于隋朝末年,距今己有1700余年历史,一条横江由西向东绕过古镇,使这里成为了重要的水运码头。万安古镇在明、清鼎盛时期,店铺多达400余家,行业达100多种,街面长五华里,雄居休宁县之首,被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美誉。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到金奖的“万安罗盘”即在此制作,它是风水先生占星卜卦的神器。徽州人特别注重风水,这小小的罗盘对徽州古村落的选址、规划和建造的功绩真的不可小觑哦。</h3><h3><br></h3><h3>从县城坐公交直达古镇,沿着石板路走进万安老街,老旧的街面房马头墙峭立,屋沿挑出街面,在这条狭长的街道上,两侧店铺林立,老字号、老作坊、老铺子一家挨着一家,如今,只能从街面上这一间间留存着的相当破旧的木排门想象着老街当年的热闹和繁华了。</h3><h3><br></h3><h3>时过境迁,当年的盛况已经不在,长长的石板街巷难见人影、空空荡荡,开着的店铺也寥寥可数,走在冷清的街面上,多少让人会感到寂寞。</h3> <h3>街中央的一座老桥——富来桥,建于清代,单孔石拱桥,跨度较大,全部用红砂石铺就,桥身两边砌石栏杆作防护。</h3> <h3>坐落于街口的一座古桥——轮车桥,始建于清代,三孔石拱桥,桥面铺设红砂岩条石,两边设置石栏杆,是出入古镇的一条主道。</h3> <h3>这是建在横江上的水运码头,古镇上有多处这样留存下的码头,每个码头都有各自的用处,且能停靠十几艘船,规模并不小。如今都己废弃、荒芜,石界边早己长满了杂草以及被人们丢弃的废物。码头的用途已然失去,历史的功绩仍在,她是当年古镇上客来人往最好的见证。</h3> <h3>整条街上,历史遗存的古迹都大门紧闭,无法参观。其中有陶行知启蒙馆、吴家大院等,据说历史上的汪华故宫也在镇上,但未能找到,问了街人也不甚了了,只得作罢。</h3> <h3>在长长的街面上,终于见到了唯一一家传统的手工作坊,这是一间制作豆制品的作坊,这位老伯就是作坊早先的主人,问其年龄,己是九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双手麻利地忙活着。作坊如今以女儿女婿为主,老人闲不住,喜欢经常过来帮帮忙。攀谈中,了解了一些作坊的历史,顺便品尝了作坊制作的豆腐干,一片片薄薄的豆腐干香味醇厚,很是入味。问加了何种佐料,答曰除了黄豆外别的啥也不掺。纯黄豆能制作出这么入味的豆腐干,真不简单!不愧为是传统的手工制作,能生存至今确实需要自己独特的技艺和特色了。</h3><h3><br></h3><h3>可惜的是,这座当年极为繁华的古镇,传统的老店仅剩此一家,未免也太孤单太让人遗憾了。</h3> <h3>午后,前往黄村,这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四周青山环绕,环境优美,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她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源于一间老宅被整体漂洋过海搬迁到美国,因而蜚声中外。</h3><h3><br></h3><h3>上个世纪90年代,一座叫“荫余堂”的古民居因破损严重而濒临拆除,被一位名叫南希的美国女士用重金买下。南希是个中国迷,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在安徽休宁的旅行中喜欢上了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也萌生了把一座徽派建筑搬回到美国的大胆想法。在几十幢破旧的老宅中,她选择了荫余堂,经过一番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h3><h3><br></h3><h3>“荫余堂”,即福荫子孙之意。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有16间卧室,还有中堂、天井、马头墙等。如今,她座落于异国他乡,使徽州老宅的生命得以延续,真是让人感慨万千!</h3><h3><br></h3><h3>黄村的村落并不大,在街巷中穿梭,经过几个转弯,就绕回到了晒场上。晒场上,稻谷、红椒、玉米铺展出一幅巨大的葫芦图案;晒场边上,村里的老人闲适地聚在一起聊着天,儿女们大都在外打工挣钱,留守的老人固守着这一方土地,苦辣酸甜刻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唠嗑着过往的岁月,默默地度过人生的余年,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小辈们的身上。</h3> <h3>晒秋是皖南乡村的一大特色。</h3><h3><br></h3><h3>每到秋深,村民们会把收获的玉米、黄豆、蕃薯、辣椒等铺在竹匾上晒干,便于储藏。如今,晒秋也成了一种景观,吸引着远方的游人,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h3> <h3>保存基本完好的“进士第”。</h3><h3><br></h3><h3>进士第,又名黄家大厅,明嘉靖年间进士黄福所建,堂前悬“光裕堂”牌匾,蕴含“光前裕后”之意。整座建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前后共4进,每进庭院两侧均有侧廊相连;大厅内有木柱102根,主柱直经1.6米,选料相当考究,柱下石墩均雕凿成莲花状;横梁上雕龙、凤、狮、虎等异禽猛兽。整座建筑雕刻装饰精美,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精华。</h3> <h3>铁皮包裹的大门,坚实牢固,一看就可知年代的悠久。</h3> <h3>大门两旁,一对黟青石的抱鼓保存基本完好。</h3> <h3>中宪第——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总面积有1600平方米,包括门厅、前廊、主厅堂、书厅、客厅、巷道、院落等,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她以传统的风水选址,背水面山,群山环抱,凸显出整座建筑的灵性。</h3> <h3>黄村是此行的最后一站,本想去休宁里庄,一座距县城有五十公里也是坐落在高山上的古村落,打听了下,去那里交通极为不便,也就放弃,待下次有机会再成行了。</h3> <h3>本篇寻访的古村落行程分为两次,以下是后一次的行程。</h3> <h3>上一次的徽州休宁之行因时间的匆忙,留下了些许的遗憾,没能踏足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祠堂——三槐堂而心有不甘。这次重点去一下位于溪头古村的三槐堂,顺便对古村落的规模及村貌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h3><h3><br></h3><h3>从县城坐公交到溪头村口并不远,下车后,拐入进村的小路。进村里的这条小路有点长,走了近半小时了还没到,时间已近下午4点,天也暗了下来,打算着晚上还要赶回县城,心里自然有点急。问路过程中,搭上了干活回家老农的电瓶车,直接带到了三槐堂大门口。</h3><h3><br></h3><h3>三槐堂大门因浏览的人少,平时都紧锁着,在村民指点下从隔壁的小店里取来钥匙,自己开门参观。偌大一座祠堂,空荡荡的,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少有人光顾,地上己长上了青苔,整座祠堂有点幽暗,给人以森森然的感觉。</h3><h3><br></h3><h3>浏览了三槐堂,顺便去村的四周转了一圈,那些得以保存的老房子大多也是破旧不堪,有老人居住在那里的,里面的设施还在,还能基本保持原样;那些大门紧闭无人居住的,或是梁柱歪斜,或是门窗全无,甚至于屋顶塌坍,都己经岌岌可危,亟待修复了。高耸的马头墙、石库的门洞里,破败的景象让人惋惜和凄凉。</h3><h3><br></h3><h3>时间匆匆,未能在村落周边多逛悠一会,就赶紧搭车去往了县城。</h3><h3><br></h3> <h3>三槐堂,一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建筑。</h3><h3><br></h3><h3>她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被称作徽派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誉为当地的“金銮殿”。她整体规模宏大,结构规矩严谨,以大门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这一对称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礼仪崇高而庄严的敬畏。祠堂内共有柱子182根,称为“满堂柱”,并以柱、梁、枋之间的榫卯支撑起整座建筑;祠堂的外观简洁,除门罩辅以砖雕、石雕外,其余基本不事雕饰。内部冬瓜梁、雀替的木雕比较精细。网上的介绍把“三槐堂”内部的木雕说得如何丰富、精湛,甚至说是徽派祠堂所少见,则完全是言过其实也可信也。</h3><h3><br></h3><h3>祠堂正中有一块“龙章宠锡”的金字匾额,是三槐堂内近百块大匾中保留下的唯一一块金子匾额,也已是字迹难辨了。</h3><h3><br></h3><h3>听一位老人说,三槐堂原先还有一座高大气派的后厅,已被毁;并介绍说这座祠堂从来不生虫子,梁上也不沾灰尘,这似乎有点让人疑惑,但确实也曾听说过一些老的祠堂、庙宇不积灰不长虫的事,老人所说的话应该是实情,只是网上没能介绍而已。至于祠堂后院如何被毁,毁于何时,因时间匆忙未及细问,留待今后有机会去考证了。</h3> <h3>历史的痕迹依然,当年在院落门眉的砖雕、石雕甚至木雕上抹上泥巴,画上头像写上语录或万岁等字,以应对劫难保护文物,这样的现象在古村落中并不少见。如今许多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得以重现原貌,该归功于当地村民的机智,也是对“破四旧”运动一种莫大的嘲讽了。</h3> <h3>这里是休宁县城海阳镇的状元文化广场。</h3><h3><br></h3><h3>休宁县地处安徽最南端,建于东汉建安13年,自宋嘉定十年至清光绪六年,共出了19名文武状元,在全国首屈一指;以一县之邑能走出这么多文武状元,当地的文风昌盛可见一斑。</h3><h3><br></h3><h3>在休宁县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众多的书院、私塾星罗棋布,崇尚耕读传家成了休宁人的风尚,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希望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的人生理想。她被誉为“全国第一状元县,”也是实至名归了,许多休宁人至今仍引以为豪呢。</h3><h3><br></h3><h3>次日一早来到状元文化广场,天下起了蒙蒙的雨,只能一边撑伞一边浏览。</h3><h3><br></h3><h3>——广场左边是一座钟鼓楼,该楼始建于1345年,明、清两代曾多次进行修建,底部为5米多高的石台基;上部为重檐式两层楼,朱门上方悬挂的匾额“中国状元博物馆”为文物学家罗哲文题字。(罗哲文与梁思成同样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呼吁,为保护古文物古建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h3><h3><br></h3><h3>如今,钟鼓楼内已辟为休宁县状元博物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状元文化主题博物馆,她以展示状元文化为主,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h3><h3><br></h3><h3>大门正对面是一座四柱的仿古石牌坊,牌坊边上八根华柱耸立,用石栏围护,代表了古休宁的“海阳八景”,给人以古风古韵。广场后面的小山丘上,建上了一座“状元阁”,阁楼为八角飞檐式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古色古香,她增添了整个广场的层次和气势,也是古城的一道靓丽风景。</h3><h3><br></h3><h3>在状元阁楼石阶下的那一座四柱的“光被孝思”古牌坊,则为保存基本完好的古牌坊。她建于清朝,何年不详,以旌表崇祀孝子朱元儼。该坊用红砂石材制作,因年代久远,上部的石料经日晒雨淋己经发黑变色,中间的额题也模糊不清,却依然挺拔矗立,给古老的休宁县城增添了古韵古味,是珍贵的历史遗存。</h3><div><br></div><h3>休宁县城四周原有城墙围绕,民国时期城墙依在,并有城楼3座。之后,因修筑公路城墙和门楼被逐步拆毁,至今已无存;民国时期尚存的十几座牌坊,大都也被拆被毁。所幸的是站在高处,极目远眺,位于县城远处山上的几座古塔依然耸立,感觉太过偏远也就不去光顾了。</h3> <h3>休宁状元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来自当地民间的藏品,在馆内,你可以了解到中国状元历史的发展史,也可以了解休宁县十九位文武状元的简历以及一些科举方面的知识。</h3><h3><br></h3><h3>馆内除展厅外,另有小花园一座:亭阁楼台、假山长廊一应俱全,似有苏州园林的风格和韵味。</h3> <h3>——本篇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