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即将忘却的记忆 延续血脉相连的亲情 ——胡家情况简述

朝云

<h1><font color="#ff8a00">  按说胡家也算比较大的家族,但不知什么原因却没留下家谱。以下情况,有的是在伯父自传中写到的,有的是从各家后人那搜集到的,有的是从大人口中听到的。</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胡家情况简述,就想利用这种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媒介方式记录、保存、留传资料,旨在让胡家后人知道自己是哪人、祖辈是谁等基本常识,不至于若干年后什么都不知道。</font></h1> <h1>  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区、安泽县、古县,西连灵石县、霍州市,北靠平遥县、介休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8′30″―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之间,是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全境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74千米,总面积2549平方千米。<br></h1><h3></h3><h1>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国“油松之乡”。境内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头、花坡、芊林背、龙凤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百草文昌楼、介公庙等人文景观。</h1><h1> 截至2018年末,沁源县下辖5个镇、9个乡、1个开发区,总人口16.449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5.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4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099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为11349美元。</h1><h1> 2019年7月,荣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h1> <h1><font color="#ff8a00">  胡家的根在沁源县。爷爷的上几辈据说在西街,现在的城西村,而且还挺有名的。到爷爷这,土改前在第二街,后又搬到了第三街,现城北村。1953年前后奶奶和父亲有瓦房1间、土地7.7亩,下半年就参加了县里试办的农村生产合作社。父亲1963年结婚时就住这房间,1968年又增盖了近4间。我记事时就住在这个临街四合院的西面近5间房,院东面是电影院,南面是文化馆,北侧是大戏台和大礼堂,应该属于繁华地段。1986年老房拆迁,又在城北王家圩盖起了8间新房,1992年又加盖了二层成了16间,2003年才将二层楼卖了。</font></h1> <h1>  城西村位于县城中心,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42户,人口1789人,男女劳动力758人。现有耕地519亩,荒山面积1500余亩,林地面积600余亩。</h1><h1>  城西村是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沁源县的一个党支部就在城西组建,城西村人杰地灵,沁源县党的创始人,宋乃德、李素卿,抗日英雄夜老虎宋保元都为城西人。</h1><h1>  城西村组建于1971年,设管理区,当时人口1100余人,耕地面积1150亩,下设7个生产小队,资产不足万元。在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支村两委审时度势,依托县城优势,于1997年投资400余万元动工修建桥西大厦,2008年投资800余万元修建人民路琴泉楼商住楼,2009年修建了住宅小区。</h1> <h1>  城北村位于沁源县城中心腹地,居民区主要分部在胜利路西、桥西街、齐泉街。现有自然资源:耕地面积638亩,山林面积500亩,牧坡500亩。总面积为2.6平方公里。全村606户,1730口人,分5个村民小组。劳力580个。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业、建筑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为依托。固定资产约1200万元。全村总收入360万元,人均收入4320元。</h1><h1><font color="#010101">  城北党组织始建于1930年初,1945年党支部正式成立,历任支部书记13名。现在支部有支部委员5名、党小组5个,党员总数56名。其中:男党员39名,女党员17名。党员平均年龄52岁。</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了常青农贸市场,投资1200余万元修建了常青综合楼,平均每年投资50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的道路、管道、排水渠等基础设施,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村民得到了实惠,使城北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span></font></h3> <h3><i><font color="#39b54a">左上角照片的背景就是1968年盖的房子;另两张为1992年盖的二层楼</font></i></h3> <h1><font color="#ff8a00">  胡家有4位亲人是在抗战期间牺牲和去世的,我们家族同日本小鬼子既有国仇家恨更是不共戴天,所以,我们决不能忘记“八年抗战”和沁源县的“二年半”。</font></h1> <h1></h1><h1> 8年抗战,仅有8万人口的沁源县,被日寇屠杀9151人,被掳后生死不明1573人,被拷打致残14250人,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屈服,无一人为汉奸。毛泽东曾称赞沁源人民是“英雄的人民”。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沁源军民与日寇进行了长达30个月的顽强斗争,沁源围困战历时两年半共900多天,先后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4400多人,俘获日伪军200余名,取得了依靠人民围困敌寇的伟大胜利。沁源围困战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民族气节的伟大呈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战例,不仅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更加鼓舞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士气。粉碎了日寇所谓“山地剿共实验区”的图谋,创造了人民游击战争的范例,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曾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放出了万丈光芒的异彩”。称赞“八万人口的沁源,成了日寇坚甲利兵所攻不下的堡垒,成了太岳区的金城汤池。”</h1><h3></h3> <h3><font color="#39b54a"><i>老舅刘增胜写</i></font></h3> <h1><font color="#ff8a00">  太爷爷那一辈的情况,我只从伯父1955年写的自传中看到一句话:祖父病故,祖母被日本鬼子吓死。其余的一无所知,只能从爷爷这开始说。</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爷爷这一辈共有兄弟姊妹10个,兄弟4个还比较明确,姊妹6个的情况就比较特殊:老大老二改嫁到清泉姚家、老三未听说、老四在云南无联络,以上4人已无法找到和联系,只有老五和老六虽然给了人,但父亲在1961年左右找到了老六,1965年右右找到了老五,一直相互走动。</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我们就按先爷爷后老姑的顺序来讲。</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爷爷胡光前,排行老大,出生年月不详,1944年在韩洪沟病故。父亲曾听老辈人讲,爷爷是因为躲避日本鬼子,进山受了风寒无药可治而死的,当时一家人还走散了,后来才找到的。</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爷爷和第一个奶奶(姓名、生辰不详,1925年前后因生第二个小孩难产而死)育有一女,取名胡桃子,后嫁给城北的郭天河,随姑父工作调动在汾阳定居,有一子二女。</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爷爷后续弦奶奶宋舍香,又名宋舍桃。奶奶是小脚老太太,由于家里条件差,加上爷爷去世的早,自己就靠卖家常饭和馒头养家糊口。1960年困难时期被伯父接走赡养敬孝,一直到1992年6月病逝。1993年清明节时将奶奶骨灰与爷爷合葬在城北村西坡沿底,现那片成了人家种庄稼的地。有二子一女,二子均已去世,其后代在北京和乌鲁木齐;女儿,姓名、生辰不详,1944年在韩洪沟病故(与爷爷同年同地)。抗战期间爷爷和家人基本上都在韩洪沟住着。</font></h1> <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奶奶宋舍香(1907.7.13—1992.6.25)</i></p> <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图是2000年为爷爷奶奶重新立碑</i></p><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下图是2020年4月3日清明节前老家姐姐替我们为爷爷奶奶上坟(因防火原因不允许烧纸点香)</i></p> <h1>  韩洪沟村地处县城东部城郊结合处,距离县城4公里,汾屯路纵贯南北。全村共有138户,人口488人,党员22名,其中有6名女党员。 </h1><h1>  近年来,韩洪沟村党支部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改善村级活动场所,引领群众发展经济,使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2008年,韩洪沟村被上级确立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两期新农村建设中,对全村109座房屋进行改造,其中拆除改造危房28间,新修围墙2375㎡,新建大门50多座,屋顶换瓦8600㎡,白化23000㎡,水泥硬化街道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60盏,目前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总投资240万元。 </h1><h1>  韩洪沟村多年来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2008年经村“两委”研究,在原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了文化大院一座,总面积300平方米,并装潢160平方米,为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工作的地方,也为群众提供了学习科普文化及寻找发家致富的窗口。多年来,村党支部党建档案各项资料齐全,档案管理较为规范。几年间,韩洪沟村发展党员年轻党员3名,为支部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韩洪沟村还十分重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实行四议两公开,在公开工作中,对党务、村务公开工作进行党员议事会和群众代表会讨论,力争做到廉洁自律,达到了群众满意、干部顺心的效果,深入开展党员承诺和党组织承诺,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h1> <h3><i><font color="#39b54a">姑姑胡桃子(1919.9.15—2007.1.25)、姑父郭天河(1920.1.20—2007.1.1)</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边那张合影(1984年)</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任利勇、郭耀贤、李玉花、郑荣、郭小汾、郑宪文</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姑姑、郭春晨、姑父</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姑父80岁生日</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郑艳、郭小汾、郑宪文、任利勇、郭耀贤、郑荣、郭春晨、任婧娴</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李玉花、姑姑、姑父、郭耀刚</font></i></h3> <h1>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地理坐标东经111°26'——112°00'22"、北纬37°08'44"——37°29'10",东、北部与文水县相邻,东南与平遥县、介休市相交,西南为孝义市,西与中阳县、离石区相连。</h1><h3></h3><h1> 汾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2个乡,市境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43.47万(2017年)。</h1><h3></h3><h1> 汾阳市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市境交通便利,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孝义、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汾阳是著名的酒都,是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闻名遐迩的汾酒、竹叶青产地、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汾阳。汾阳还是中国县域经济主体功能重点开发区,是汾酒之乡、核桃之乡、小米之乡、厨师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山西省卫生城市、山西省园林城市、山西省文明城市、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体育先进市、山西省城乡清洁示范市、第八届和第十一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2013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2019第二十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举办地、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举办地。</h1><h3></h3> <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父亲胡孝德(1935.1.4—2016.5.11)、伯父胡晓恩(1929.3.20—2009.10.12)、郭耀刚</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母亲姚变如、郭小汾、姑姑、郭耀贤、胡颖、伯母郭静萍</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奶奶与伯父一家、父亲母亲合影</font></i></h3> <h1><font color="#ff8a00">  二爷胡战厚,生辰不详,1940年8月参加决死第1纵队第38团在百团大战中牺牲,是我们胡家第一个革命烈士,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二奶奶于1941年改嫁,未听说有子女。</font></h1> <h1>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h1><h3></h3><h1>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h1><h1>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h1> <h1>  第129师负责破袭正太路西段。该段有日军独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驻地、煤矿基地阳泉,并有榆次方面独立混成第9旅的策应。第129师左翼破击队辖第386旅第16团、决死第1纵队第38、第25团等部,负责破袭正太路寿阳、榆次段。</h1> <h1><font color="#ff8a00">  三爷胡修齐,生辰不详,曾在大同铁路局工作,日本鬼子进攻山西后就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在军队南撤时走至垣曲病故,也许他的忠骨就埋在了垣曲县。三奶奶1940年改嫁,听说在太原有个叫虎子的孩子,随母改嫁后就改了姓。</font></h1> <h1>  垣曲县又称舜乡,是帝舜故里,位于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商周时为亘方,西汉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并沿用至今。</h1><h1> 垣曲县人文资源富集,“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华北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历山,被誉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辖区年均气温13.5℃,年均降水量631毫米,无霜期230天,素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h1><h1> 垣曲县是“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两基工作先进地区”、革命老区。至2013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620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总人口23.5万。</h1><h1>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19年5月,垣曲县退出贫困县。</h1> <h1>  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所在的地方是垣曲皋落乡民兴村,是革命老区,也是中条山战役的主战场之一。</h1> <h1><font color="#ff8a00">  四爷胡平治,1938年参加工作,原为太原兵工厂工人,日寇进犯山西后就到了沁源县公安局,后调运城县公安局,之后在运城县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任副书记,最后从煤建公司书记岗位上离休。四奶奶李改珍,1949年参加工作,曾在临猗县担任过妇联主任,后在运城百货公司、工艺美术厂、服装厂、第二塑料厂任书记直至离休。有三子二女,均在运城市。</font></h1> <h3><i><font color="#39b54a">四爷胡平治(1920.3.15—1997.9.10)、四奶奶李改珍(1930.6.12—2013.4.23)</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下边那张合影(1971.1.28)</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胡丽华、胡沁于、胡文华</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四奶奶、胡沁安、四奶奶母亲、四爷、胡沁运</font></i></h3> <h1>  运城市,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介于东经110°15'—112°04',北纬34° 35'—35°49'之间,东西长201.87千米,南北宽127.47千米,总面积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总面积的9%。</h1><h3></h3><h1> 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也是在这里诞生。</h1><h3></h3><h1> 运城市垣曲县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芮城县的西侯渡文化遗址,是考古界发现的人类最早用火的实证。诞生了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初唐诗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学大家司马光、戏曲名家关汉卿等文武俊秀,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形成了关公文化、根祖文化、盐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h1><h3></h3><h1> 截至2018年,运城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0个县,常住人口为535.9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5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7.9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15.0:36.8:4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229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266美元。</h1> <h3><i><font color="#39b54a">下边那张合影</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胡沁运、王潞生、胡沁于、朱景国</font></i><br></h3><h3><i><font color="#39b54a">中排左起胡艳、张水玲、胡文华、闫金华(1952.8.28—2014.11.5)、胡丽华、胡沁安</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朱虹、四奶奶、胡蓉、四奶奶母亲、王晶、四爷、胡波</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br></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四爷家与奶奶、父亲合影</font></i></h3> <h1><font color="#ff8a00">  四老姑胡雁云,生辰不详,改嫁后到云南保山工作,1974年曾回老家住过一个月,之后再无音讯。目前只找到一张她一家三口的照片。</font></h1> <h3><i><font color="#39b54a">四老姑胡雁云一家</font></i></h3> <h1><h1>  保山,云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东与大理白族自治州、临沧市接壤,北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相连,西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西北、正南同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70公里,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约占92%。</h1><h1> 保山处于滇西居中的位置,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各国的必经之地,境内腾冲为云南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大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褐煤储量、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小粒咖啡种植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山葵、石斛、核桃、红花油茶种植基地,是全国著名的“滇西粮仓”。</h1><h1> 截至2016年,保山市辖1个区、1个市、3个县。2017年,保山常住总人口261.4万人,城镇人口93.3万人,世居少数民族13种,是傣泰民族的发祥地,中国著名的侨乡,有华侨、侨眷、归侨28.9万人。2017年,保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9亿元。</h1><h1> 保山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穿境而过。主要旅游景区有腾冲火山热海、和顺古镇、高黎贡山、潞江坝、松山抗战遗址、滇西抗战纪念馆、善洲林场等。2017年12月,保山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城市”。2018年3月,保山获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12月,保山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h1></h1> <h1><font color="#ff8a00">  五老姑原名不详,从小送给城南村的范新海、杨改兰家,改名为范拉梅,后嫁给城东村的张银水,之后定居于此,均为普通农民。有二子三女,在老家和河南工作生活。</font></h1> <h3><font color="#39b54a"><i>五老姑范拉梅(1918.10.20—1997.10.21)、老姑父张银水(1909.9.30—2001.5.12)</i></font></h3> <h3><i><font color="#39b54a">五老姑家合影</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张秀叶(1948.8.17—2010.8.18)、张建雄(1951.2.15—2011.2.15)、张巧珍(1938.8.7—2017.8.18)</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五老姑、老姑父、王丽、张建忠</font></i></h3> <h1>  城东村位于县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村委成立于1952年,历任村委主任5名,辖3个村民小组,350户,1160人,其中:男592人,女568人,劳动力440人,现有村委委员3名,近年来,城东村以地理优势为依托,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城东村农技培训中心大楼、人民路商贸大楼、商贸综合大楼、商住与宾馆大楼等,通过对外出租,发展第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另外,城东村还有建有一个预制板厂、一个运输队、一个养殖场、餐饮等其它服务产业148个,对于城东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城东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目前,城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90万元,人均纯收入5070元。除此之外,城东村村委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以人为本,着重解决民生问题,解决村民住房困难问题,进行了西山开发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多次党的-等内容的培训和学习,努力改变城东村村容村貌,对辖区内各各巷道进行了铺设包括(下水道、自来水等),坚持了“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村委同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h1><h3></h3> <h3><font color="#39b54a">上图老姑父与大女儿张巧珍两口</font></h3><h3><font color="#39b54a">下图后排张建忠、张建雄</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前排贺彩琴、张巧珍、张秀叶、张坤珍</font></h3> <h3><i><font color="#39b54a">五老姑的子女</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五老姑、老姑父和我父母亲</font></i></h3> <h1><font color="#ff8a00">  六老姑原名胡月莲,从小就给了城关的财主阴全喜家,因阴家就老姑一个女孩,所以改名为阴富弟,希望能再生男孩。1941年左右嫁给孔家坡郭连胜,之后一直居住此,均为普通农民。有二子六女,大都在老家工作生活。我们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去老姑家,老姑老姑父会做好饭好菜给我们吃,而且还给压岁钱,走时还要给带上自家地里种的农产品。</font></h1> <h3><i><font color="#39b54a">六老姑胡月莲(1922.7.21—2003.6.20)、老姑父郭连胜(1917.10.15—2009.11.1)</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六老姑一家</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郭秀茹、郭巧琴、郭如珍、郭巧珍、郭玉珍、郭芝珍(1940.9.10—2017.8.22)</font></i></h3><h3><font color="#39b54a"><i>下排左起李政峰、郭晋虎、老姑、老姑父、郭奇虎</i>(1946.5.15—2018.7.17)、史如珍</font></h3> <h1>  孔家坡村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全村共有农户107户,355口人,耕地面积457亩,人均收入达4400元,共有党员9名,支村委5人。</h1><h3></h3><h1>  孔家坡村与韩洪沟村、城西村、城南村、城北村、北园村、河西村、麻巷村、垣上村、北石渠村、丁家湾村、南石渠村、曹家元村、城东村、四维村、东沟泉村、四元村、李家庄村、有义村、闫寨村、长乐村、朴则村、学孟村、南石村、北石村、三友村、赵寨村、牧花园村、琴泉村相邻。</h1> <h3><i><font color="#39b54a">六老姑与大儿子郭奇虎一家(2002年)</font></i></h3> <h3><i><font color="#39b54a">老姑父90岁大寿</font></i></h3> <h3><font color="#39b54a">六老姑与后代合影</font></h3> <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胡家老一辈最全的合影</i></p><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上排六老姑、四奶奶</i></p><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下排四爷、五老姑</i></p> <h1><font color="#ff8a00">  由于历史和各方面原因造成胡家情况不够系统和完善,但无论如何,有比没有好、少比没有强。作为胡家后人,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是“英雄的城市”——沁源县人,传承好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不能忘记我们的先人为抗战所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传承好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可贵品格;不能忘记我们的祖辈是勤劳朴实的本分人,传承好不甘示弱、不辞劳苦的善良品行。</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水是家乡的甜,山是家乡的青。爱家乡才能爱国。沁源是革命老区,作为沁源人就是要处处向先辈那样,珍惜革命荣誉,保持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家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报答家乡养育之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font></h1> <h3><i><font color="#39b54a">胡家后代最全的合影(爷爷、四爷、五老姑、六老姑四家子女)</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上排左起胡沁安、胡沁运、郭晋虎、张建忠、胡沁于、张建雄、郭奇虎</font></i></h3><h3><i><font color="#39b54a">下排左起姚变如、郭天河、胡孝德、张巧珍、张秀叶</font></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