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棉十年

半夏流年

<p>&nbsp; &nbsp; &nbsp; &nbsp; 昨天,同事好友菊子给我发来一个视频链接,打开来看是《回望宜棉路 共叙工友情》宜棉工友联谊会的现场视频,场面之恢宏壮观,规格之高端大气,让人心沸腾。细看节目单,竟都是宜棉人自导自演,观众台里座无虚席,晚会盛况堪比一场组织有序、策划周全、专业严谨的欢庆晚会。</p><p><br>&nbsp; &nbsp; &nbsp; &nbsp; 观这场晚会,你会惊叹,宜棉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这些已经退休多年的前辈们真有才啊!吹拉弹唱,京剧昆曲,舞美灯光,无一不精!我坐在公交上,周围嘈杂声渐渐隐去,一台盛世晚会,一幕华彩乐章,缓缓拉开那段曾经喧嚣鼎盛、丰饶富庶、给养过几代宜棉人的辉煌岁月……<br></p><p><br></p> <h3>&nbsp; &nbsp; &nbsp; &nbsp; 宜昌棉纺厂始建于1967年,距今已有近五十年历史,一代又一代宜棉人见证了它的光辉灿烂,也与他一起经历风雨兴衰——</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40年代宜棉人都激情参与了棉纺厂初期筹建,他们曾经历过兵荒马乱的苦难岁月,在解放后百废待兴时期,他们响应号召,不计报酬,忘我工作,为新建宜棉无私付出,奉献青春,甚至子孙一代都默默跟随!他们是宜棉的建设者和历史的见证者,他们一起经历了宜棉从无到有、从新建到繁荣的光辉岁月,也享受着宜棉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庇佑,感受着宜棉迅猛的发展和巨大的效益能量带给他们的无上荣光以及精神文化给养。</h3><h3><br>&nbsp; &nbsp; &nbsp; 50、60年代宜棉人是宜棉的中流砥柱,他们热情投入,专研学习,苦练技术,备战生产,走在纺织行业技术的最前沿,曾创建纺织行业的许多技术标准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说这个时代的宜棉人是为中国纺织行业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宜棉是湖北省的标杆企业,是湖北乃至全国规模较大的棉纺企业之一,在那个物资和技术匮乏的年代,他们一边在前人粗放的技术和简陋的设备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为开创繁盛的中国纺织新局面做出过卓越贡献。&nbsp;</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有着积极热情的工作面貌,他们充满勃勃生机,意气风发,跟随着宜棉前进发展的步伐,大步向前,经历了宜棉发展历程里的各种阵痛,一起创造了宜棉最为辉煌的时代,也亲眼目睹了宜棉顺应改革大潮、渐至衰败直至无声无息的落寞……<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对于宜棉人这个身份,可能他们比我们70年生人更为感同身 受。宜昌棉纺厂几乎承载了他们一生的生活和希望,他们所经历的所有苦难或荣光,他们此生的幸福、快乐和安定,都跟宜棉息息相关。</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工龄、职称、升职、加薪、分房、结婚生子……他们按部就班,年复一年,看似单调,实则生活安定,充满希望。生病了就去宜棉医院,想要看电影可以去宜棉电影院,想要娱乐可以去宜棉职工俱乐部,孩子上学有宜棉幼儿园、宜棉子弟学校,甚至还有婴儿室 ……宜棉厂区和生活区规划整齐,生活小区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能,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生活福利保障体系。</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那个时候的宜棉小区,人来人往,穿梭不息,悠游自在,一幅繁荣热闹而又自给自足的社区安乐景象。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以及整个家庭的未来都交给了宜棉,而宜棉也给他们足够安定的福利薪䘵和后方保障。</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他们与宜棉共荣共难,共同成长,生生相息。<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转眼台上,这一群才艺非凡的宜棉人,多数已到花甲之年,但他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歌声高亢,精神饱满,他们用宜棉人的精神,演绎着内心的激荡与热血,也演绎着他们不变的宜棉情怀。</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他们是真正血统的宜棉产业工人,也是我们这一代70年代生宜棉人的前辈和师长,他们身上那种坚韨不拔和不断开疆拓土的宜棉精神,也感染激发了我们70年代生人的激情和梦想。同时,宜棉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机制、丰富的文化生活,也为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和工作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技能支撑和精神自信。</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所以对于我们70年代生宜棉人,宜棉在一定意义上更象是一座学校。而对于我来说,宜棉是我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个驿站,而宜棉遇到的两位老师则是我生命旅途上终身引领我、对我影响至深的人生导师。<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生于1975年,1995年省纺织中专毕业进入宜棉。</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那时的宜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形式下,已经弊端初现,机构雍肿,人浮于事,正在经历国企改革初期的阵痛。而我,也属于正在被教育改革浪潮迎头一击的一代——我们91年到武汉省城求学时,成绩出类拔萃,是父母眼中引以为豪的骄子,是农村鱼跃龙门的典范,本以为可以在四年后端上铁饭碗,从此荫佑家族,奉养父母。而等我们95年毕业时,却被一盆冷水,劈头浇下,国家正式在95年取消分配政策,实行自主择业,自此曾经让人无限向往的中专类院校一时成为鸡肋。</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与时代的碰撞,与社会的融合,带着一种不甘不愿,我与宜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没有一见钟情的美好和羞怯,而更多是一种惴惴不安和强大的失落感。此后下到车间,开始一线挡车工的三班倒生活,更是觉得内心荒凉——在一线车间女工居多的环境里,是非闲谈成为业余聊资,你曾经引以为豪的所有一切都成了嘲讽你的东西——你读再多的书怎样?你再努力能怎么样?还不是一样只能是挡车工,还因为不是熟手被生拣挑剔,受到冷遇。那时内心的巨大落差让心情跌落谷底,无以复加。</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宜棉是一个巨大的熔炉,他深藏内敛的火焰和能量能反噬一个人,也能锻造一个人。要么沉默,要么在沉默中爆发。在大概三个月的失意期之后,我开始重振精神,开始以一个真正宜棉人的身份融入这个大家庭——</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分配在整经车间,需要前后车高度配合才能完成定额任务,因为是新手,翻纱结头速度慢被前车师傅嫌弃,于是我回到寝室默默苦练,一个月竟达到和省操作能手我的师傅谢荣霞的翻纱速度,也让我成为来到宜棉第一件引以 为傲的事情;</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我开始积极参与车间和工会团委的各项活动,各种操作赛事,各种工会联谊,各类团委活动;</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业余写作,在公司厂刊上发表文章。我也开始频频被宣传部征求副刊专稿,成为厂刊特约作者。车间领导也常常会让我参与到车间的团委工会工作,一年时间我成为车间活跃分子,让我开始有信心建立自己的精神阵地,不与时代呜不平,誓与自已较高下。我最终摆正心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也开始真正享受属于我的宜棉生活。<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两年后我进入宜棉厂办计算机信息中心,遇到我在宜棉的第一位老师——涂老师。这是一位让我由衷感佩的老师,他带领着一群本科大学生,统领着我们整个宜棉的信息中枢部门——我们所有的生产报表、员工信息、财务销售供应仓储数据的储存中心。要知道,在那个还是纸媒为王的人工数据年代,宜棉就已经开始有计算机数据库,而那一张张报表,一撂撂数据,都是企业决策的关键支撑。那时候所有的计算机硬件设备都是涂老师带领的团队自主安装、调试、检修,所有的报表软件全都是团队成员自行编程开发,自主试运行,两台服务器,几十台终端,每一张报表的数据诉求,每一个数据的报表意义,每一个数据的精准无偏差,和车间数据统计的契合,以及和每一个统计员的高度配合,每一天的生产数据输送,系统的稳定,都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和专业能力。</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那时的第一印象是,这群人真牛!而我呢,是真衰!因为除了在学校接触过basic语言编程外,基本上,我跟这些看起来象是鬼画桃符的代码只能大眼瞪小眼,你不认得我,我不认得你。 </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倒不打紧,因为我不是来编程的。我被派到计算机信息中心的身份是宣传信息员,因为纺织出口,我们需要关注世界纺织信息和趋势变化,需要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所以我大概是接触网络最早的那一拔人,那时还是拨号上网时代,一个小时6块钱,巨贵!但这也是这个部门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岗位,涂老师对我的到来带着审视又漫不经心的目光——一个最技术部门,设了一个最不技术的岗,来了一个最不技术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技术直男领导常态之心,我并不怪他。</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在这样一个有着严谨缜密的思维而又年轻活跃的年轻团队里,又有一个学而不诲型的技术型领导,你实在是无法倦怠的。我也有了好强之心,想想那时候年轻真是强大,我在一个月内啃完了形同大部头、看起来完全是天书的《informix编程系统》,计算机信息中心只有郭红英和我两个美女,我自然而然跟她成了闺蜜。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试着编程。现在仍然记得很清楚,我的第一个软件报表就是《宜棉党员信息管理系统》,而完成这个作品我仅用了不到2个月,因此也让涂老师对我刮目相看。此后也成了计算机编程队伍中的一员,虽然我负责的都不是公司主报表,但也足够让我感觉到骄傲和荣耀。</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涂老师个头不高,可以用其貌不洋、深藏不露来形容。他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文凭学历,完全靠兴趣和自学,计算机信息中心是他一手建立和壮大,他低调谦逊,不事张扬,但是性格刚直,不畏权势,标准技术直男属性。</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犹记得一件事,那时涂老师带领团队一直在学习研究最新linux系统,中心刚引进一台联想服务器,在安装系统过程中销售方来了两个年轻技术人员。这两个年轻人大概是没想到,一个企业嘛,哪会有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并且Linux系统当时还鲜有尝试,所以全然没把部门里的人放在眼里,说话趾高气昂,颐气指使,当时部门里的张建生、谭红卫几个几次想要发作,都被涂老师拦住了。谁想到这两个年轻人鼓捣了几个小时,折腾得满头大汗,也没弄出个究竟来。这时涂老师才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要不我们来试试?”然后,涂老师把我们喊到跟前,开始一一从头来,不到一个小时,安装调试完毕。回头再看那两个年轻人,已是霜打的茄子蔫了半截,刚结束就要离开。但是涂老师却再三挽留,并召集我们和他们一起坐下来探讨这个系统,他们毕竟是专业计算机软件人才,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涂老师让我明白,我们时时要保持一颗谦卑之心,更要有一种容人之态。<br></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再后来,厂办、党委和宣传部合并成总经办,我因为有写作基础,被分派到总经办从事宣传工作,非常有幸成为了原宣传部章部长的学生。这是我来宜棉之后给我影响最大的第二位老师。</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章部长勤于笔耕,尤以散、杂文见长,散文多是反映市井人物及生活,我常常见他混迹于一线工人中间,或听或谈或调侃或一本正经,每次回来都感觉收获颇丰,个个宜棉的小人物在他的笔下显得特别生动活跃;杂文却多是从大人物说起,往往一针指喉,笔锋尖利,让人张口莫辩。</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和章部长共事两年,一直相对而坐,这个直面180度的角度曾一度让我如坐针毡,又如泰山压顶——章部长有一种气势,他可以直达你的心 底,不得不让你学会思考,也让你不得疏于学习,惰于惯性,这一点和涂老师一样,让我受益良多。&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h3><h3><br></h3><h3> 事过多年后,我曾和他说起当年曾一度想调离他身边的一种心态,他爽朗大笑,又正经说道:不管什么时候,不论出现什么事,你都应该有敢于直面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让我终身铭记,也让我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里,不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都不曾害怕和退缩过。后来,我曾在某个教师节里悄悄写下一篇《红枫》,用以记怀与老师共事的这段岁月。</h3><h3><br></h3> <h3>&nbsp; &nbsp; &nbsp; &nbsp; 而今岁月已远,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宜棉也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安然退下。 而象我这样的宜棉人,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亦如沧海一粟。然而在这样突兀而至的一场盛会里,仍然会情难自己。</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现在,我天天都会经过宜棉旧址,曾经的一幕一幕恍惚如昨。</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想当年,宜棉小区里田姐米线馆里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是夜班之后最最享受的甘汤美味;想我们一群意气少年,一呼百应,上战宝塔河纸厂舞厅,下至白沙舞厅,把一曲三步踩跳到摇曳生辉;想那时煤油炉上一锅红烧排骨,就可以让我们吃到酒醉饭饱、心满意足;想到热辣夏日,我们一群青春男女,去水厂游泳,去郊外野炊;想那些时,我们一伙人去旱冰场,被人捉弄或捉弄人的鬼马和快乐……</h3><h3><br></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宜棉小区,曾经近万人聚集,盛况空前!如今这里已夷为平地,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已然成为商业重城,依然富庶一方。</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只是人是物非事事休。有一种情感,是一种内心激荡却欲说还休的怅然。我在宜棉工作十年,最青涩也最恣意妄为的青春十年,最让人成长快乐的十年,曾以为那可能是我终身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如今辗转数载,终成飘泊人。</h3><h3><br>&nbsp; &nbsp; &nbsp; &nbsp; 曲终人散时,往事只可回味……<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