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葛优背后的大金主:“行骗”20年,狂赚20亿,人生如戏,全靠忽悠!

最人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 牙谷牙狗</h3><div><br></div><h3>2017年,在“小罐茶”首个生产基地的奠基仪式上,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创始人杜国楹站起身来,激动地说:</h3><h3>“弄个好看的罐子,装点垃圾进去,再找几个大师站台,这家伙又出来忽悠了,我知道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h3><h3>一语成谶,进入2019年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遭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信任危机。</h3><h3>《华尔街见闻》曾给杜国楹算了一笔账,小罐茶2018年的营业额高达20亿,按照宣传语中的说法,<strong>8位大师即便全年无休,每人每天也最少需要炒1466斤鲜茶叶。</strong></h3><h3>而传统行业中,一位顶级的炒茶师,每天最多炒40斤。答案不言自明,<strong>“小罐茶,大师作”的宣传标语,明显不符合实际。</strong></h3><h3><strong></strong></h3> <h3>小罐茶迅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声称现代设备取代手工制作早已是大趋势,而小罐茶工艺的创新,则是对大师手艺最好的传承。</h3><h3>同时,广告中所言的大师邹炳良之女,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strong>“大师作不是大师亲自做”。</strong></h3><h3>但网友还是没有放过小罐茶,互联网上讨伐小罐茶的声音,此起彼伏。</h3><h3></h3> <h3>风波背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的身世,自然被迅速扒出。</h3><h3>人们惊讶地发现,只是凭借这款涉嫌虚假营销的小罐茶产品,杜国楹一人几乎得到过亿元的收入。</h3><h3>一时间,他被称为“天纵奇才”、“营销鬼才”,诸多大佬上门求见,希望能够与他合作,推出新的合作项目。</h3><h3>他像一个深谙人性的“心灵捕手”,精准地把握住了整个时代人性的痛点,打造销量火爆的现象级产品,走上财富巅峰。</h3><h3>而翻看杜国楹的履历,令所有人咋舌的是,这样的神操作,他一共做了5次。</h3><h3></h3> <h3>与日后身价过亿的身份不同,杜国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家庭的贫困,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h3><h3>无数个暗夜里,他发誓要成为人上人,赚足够多的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h3><h3>19岁那年,杜国楹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从事教师工作,每月工资150元。这根本满足不了他对丰盈物质生活的幻想。</h3><h3>体制内的生活,束缚了这个渴望财富自由的人。辛苦两年后,看着存折上可怜巴巴的薪水,杜国楹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并非一眼看到头的生活。</h3><h3>对于财富的渴望,催促着杜国楹做出了辞职的决定。</h3><h3></h3> <h3>1994年,21岁的杜国楹从河南老家,来到了省会郑州,开始做销售。</h3><h3>从教师转行销售之后,杜国楹贪念销售巨额的提成,拼命开发新的销售增长点。一年后,他将所有的产品销售渠道打通,但货仍旧卖不出去。</h3><h3>杜国楹断定是产品的营销手段出了问题。彻夜思考之后,他发现要想实现销售额的暴增,必须从产品的传播手段入手。</h3><h3><strong>只有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广告,才能让用户对于产品产生印象,从而促进销售。</strong></h3><h3>果不其然,经过整改后,杜国楹负责的天津区域市场,以月销售额过百万的成绩,成为公司全国销售冠军。</h3><h3>这次改变也给了杜国楹极强的信心,他相信在自己的高超的营销手段下,公司能够达到史无前例的销售战绩。</h3><h3>而此时,让杜国楹失望的是,他所奉行的广告营销策略并没有受到公司重视。</h3><h3>在1997年的中国,不管是电视营销还是媒体广告都尚未成熟,没人明白杜国楹搞得这一套意味着什么。<strong>杜国楹心灰意冷。</strong></h3><h3></h3> <h3>1997年,带着自己3年的销售经验,杜国楹从前公司辞职,来到天津加入了一所代理矫正带产品的公司。</h3><h3>这款产品在彼时的国内市场异常罕见,而杜国楹却深知这款产品对于家长来说意味着什么。</h3><h3>面对教育市场的火爆,杜国楹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依靠精准的广告投放,<strong>再次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拿到50万奖金。</strong></h3><h3>彼时的杜国楹刚刚24岁,世界的光怪陆离刚刚在他面前展开。产品销量的走高让他再难安心做一名打工仔。出于对财富的渴望,他成立自己的公司,打造自己的产品,走上人生的巅峰。</h3><h3>“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h3><h3><strong>积累三年的杜国楹很快等到自己的风雨满城。</strong></h3><h3></h3> <h3>1998年,天津大学物理系教授袁兵,被杜国楹代理的矫正带产品吸引,决定买一条回家研究原理。</h3><h3>因为本身从事物理学研究,他发现这款叫做“英姿带”的产品中,存在诸多设计不合理之处。他用几天时间,亲自参与改造,拿着画好的草图,找到了杜国楹。</h3><h3>杜国楹一眼看中袁兵的设计,这是一款超越前公司的产品。他当即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袁教授的方案。</h3><h3>同时拿出自己全部的50万积蓄,注册成立了“北京背背佳科技有限公司”,打算大干一场。</h3><h3>此前2年的教师经历,让杜国楹意识到,尽管彼时的中国经济尚未发达,但在父母眼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即便手中并无多少积蓄,<strong>望子成龙的父辈仍旧愿意为孩子健康的成长付费。</strong></h3><h3>而3年的销售经验让杜国楹清楚地知道,背背佳这样一款身体矫正仪器,应当怎样宣传,才能从父母们干瘪的钱包中,再掏出钱来。</h3><h3>于是杜国楹他在宣传手册中写到:面对青少年的学业逐渐繁重,书包越来越沉,长期在某个肩膀上负重会直接影响脊柱正常状态和功能。</h3><h3>杜国楹将孩子身体健康这个点拿出来无限放大,同时宣传自己公司的背背佳产品,在原有“三维力系”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青少年身体的矫正,<strong>“广受家长们的喜爱,孩子们因背背佳而自豪”。</strong></h3><h3></h3> <h3>实际上,彼时的背背佳,不过是几条捆绑在身体上的绳子,起到将身体固定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科技”,却被杜国楹定价为268元,<strong>同时在电视台铺天盖地打广告。</strong></h3><h3>在彼时特殊的市场环境下,物质生活单调且从未见过广告轰炸的消费者,在背背佳面前变得毫无抵抗力。</h3><h3>疯狂的洗脑下,背背佳次年销售额高达4.5亿元,而杜国楹也凭借背背佳的热销,在25岁那年,个人财富突破了1亿元。</h3><h3>背背佳的成功,再次给了创业初期的杜国楹以无限的信心。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表示:“当时的心态很浮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strong>啥事都能干成,还有比我更牛的人吗?</strong>”</h3><h3>杜国楹陷入了自己的疯狂中,迅速涌来的金钱将杜国楹击溃,他大刀阔斧地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忽略掉市场的风向和产品的质量。</h3><h3><strong>于是喧嚣中,命运给了这个初尝财富滋味的年轻人致命一击。</strong></h3><h3></h3> <h3>“我用几年的时间,坐了一个大过山车,上去,下来,貌似在那个时代上得很高,但是下也下到了海底,败得足够彻底。”</h3><h3>坐在媒体的面前,杜国楹无限感慨地总结那几年的生活。</h3><h3>正是在背背佳风靡全国之际,被野心占据的杜国楹紧跟着投资一大批项目,他相信凭借自己战无不胜的营销能力,任何一款产品在他手下都能从鸡毛变成凤凰。</h3><h3>但他还是输了,背背佳产品被曝光质量问题。数名家长联合签名投诉书,递交到了工商局消费者投诉中心。声称背背佳经穿戴后没有任何效果。</h3><h3>甚至有人因为长期穿戴背背佳,胸椎向前凸出,造成“鸡胸病”。</h3><h3></h3> <h3>大批量供应商开始退货,此前疯狂生产的产品被迫囤在了仓库里。仅仅两年,杜国楹就从一亿身价的位置上跌落,背上了3000多万的外债。</h3><h3>失落至极的杜国楹带着核心的8人团队绝望地离开北京,租住在郑州一所小区内。他几乎将所有能抵押掉的东西,都抵押掉,只留下了一辆宝马车证明自己的骨气,一台24小时的手机,告诉债主,自己会尽快还钱。</h3><h3>那三年,对于年轻的杜国楹来说,是天崩地裂的变化。他的财务和信用双双破产,除了债主没有人再搭理他,“头发一块一块往下掉,累得吐血”。</h3><h3></h3> <h3>2003年,蛰伏两年的杜国楹等到了自己的机会,此前浮躁的心态被摒弃,他用1亿元的代价买了7个字的教训:<strong>“投机不可能长久”。</strong></h3><h3>再次创业的杜国楹仍旧将目光锁定在了青少年教育市场上,打造辅助教育产品“好记星”。<strong>沿用此前狂轰滥炸式的广告投放。</strong></h3><h3>据媒体报道,当时仅武汉一城,“好记星”连续投放了150个报纸整版广告。</h3><h3>他精准地吃透了教育市场火热的气氛,也抓住了时代巨变下,父母们焦虑的心。产品一经上市,迅速点燃市场,仅仅4个月,杜国楹就还完了此前所有的欠款。而这款产品在随后的几年,仍被奉为经典的商业营销案例。</h3><h3>2004年的深秋,杜国楹将自己的最后一个债主从哈尔滨请到了北京,隔着茶几,将46万元的现金推给对方。</h3><h3><strong>此后他大醉一场,向从前失败的人生告别。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strong></h3><h3></h3> <h3>2015年的中国,GDP总额早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奢侈品购买量高居世界首位。比猎豹还敏锐的杜国楹再次嗅到了商机,他从公众消费品变化中捕捉到了新的机遇。</h3><h3>这一次,他将矛头对准了“高端市场”,在商务笔记本中,他打造“E人E本”手写笔记本,邀请冯小刚、葛优联合担任代言人。</h3><h3>在厮杀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他创立了“8848钛合金手机”。邀请知名企业家万科地产创始人王石担任品牌代言人。</h3><h3>在手机的发布会现场,杜国楹邀请到了冯小刚、加措活佛等人现场助阵。<strong>渴望通过奢华的设计,将那些崛起的新消费者拉入怀中。</strong></h3><h3>杜国楹深切的体会到,赚100个穷人的1块钱,不如赚一个富人的100块钱。而高端大气的广告片,也的确为他收割了一批用户。</h3><h3>尽管最后手机只卖出24.8万台,但凭借最高25888元的定价,<strong>杜国楹还是拿下了20亿元的销售额。</strong></h3><h3>这一次,饱尝命运悲欢离合的杜国楹变得更加尖锐,接受采访时,开始拒绝自己“营销大师”的称号。</h3><h3>深知投机不可能持久的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爆款之后,见好就收,要么将企业卖掉,要么仅留下少许股份,便紧接着投入到下一款产品的研发中。</h3><h3></h3> <h3>2016年,声称和“E人E本”,“8848钛合金手机”没有关系的杜国楹,带着一则广告,登陆了央视和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h3><h3>画面中,八位制茶大师陆续登场,连同一片的绿色茶山一起,如同水墨画一般在人们面前铺开。画面的最后,浑宏有力的声音响起:<strong>八位大师,敬你一杯中国好茶——小罐茶,大师作。</strong></h3><h3>这一次,杜国楹瞄准了中国的高端茶叶市场。他曾对中国茶叶市场做过详细调研,发现其中缺少知名品牌,并且茶叶产品没有相应定价体系。</h3><h3>杜国楹迅速出击,他将每4克茶叶装成小罐,一个礼盒包装10罐。这样一个礼盒,杜国楹售价高达500元-1000元之间,核算下来每斤茶叶的售价,高达6000多元,远超行业内大多数茶叶价格。</h3><h3>神奇的是,在杜国楹强大的销售手段下,小罐茶两年内,开设了450家专卖店,分销商高达3000家。在过去的2018年里,<strong>杜国楹又实现了一个20亿销售额的“小目标”。</strong></h3><h3>小罐茶的热销远远超过了茶叶本身的价值。它更像是一个礼品,茶叶只是载体。正是在礼品的包装下,茶叶逐渐成为消费者身份和品位的象征。</h3><h3>换句话来说,杜国楹从始至终都不是在卖产品,而是通过广告宣传,打造产品定位,从而售卖隐藏在产品背后的身份和面子。</h3><h3><strong>而中国人,最爱面子。</strong></h3><h3></h3> <h3>从拿150块钱工资下海,到一年半后赚到人生第一个50万,再一把砸进去赚到人生的第一个一亿。曾经渴望财富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却逐渐迷失在了财富里。</h3><h3>蛰伏三年,从四千万负债到如今身价超过10亿,杜国楹的人生仿佛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h3><h3>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可以凭借超高的营销手段,连续打造出5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strong>在营销界长袖善舞的他,到底是赚得个盆满钵满。</strong></h3><h3>但今天,随着杜国楹“营销大师”的面目被扒出,业内对他“闪转腾挪”的机灵劲儿似乎越来越不感冒。如今,小罐茶面对的舆论危机,似乎要把这款产品的未来推向深渊。</h3><h3></h3> <h3>但这并非杜国楹第一次面对舆论危机。</h3><h3>据京华时报报道,2016年12月22日,8848手机被曝涉嫌虚假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提出整改意见。</h3><h3>每一款热销产品背后,杜国楹总会面对许多质疑的声音。<strong>“虚假宣传”,“营销大师”的称号,杜国楹一顶就是近20年。</strong></h3><h3>时间回到2017年12月,在“小罐茶”黄山基地开工之际,杜国楹首次表达了自己对于“营销大师”的反感。</h3><h3>他将自己桌子上,有着鳄鱼皮版、镶嵌耀眼宝石的8848钛合金手机拿起又放下,激动地说到:<strong>“我最烦人家叫我营销大师!”</strong></h3><h3>他试图躲开众人的关注,以便于在营销界继续“闷声发大财”。然而连续打造出的5个爆款,最终将这位营销界的传奇人物,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h3><h3></h3> <h3>人们很难说清楚,当下时代中,还有多少人跟杜国楹一样。</h3><h3>他们像泥鳅,在浑浊的环境下,倔强的生活,敏锐地抓住每一个机会,成就自己不黑不白、但却很辉煌的人生。</h3><h3>也正如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真正的社会从来不是黑白分明,大量的事件充斥在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h3><h3>经历大浪淘沙之后,杜国楹终究有一天会发现,那些依靠投机取巧起家的人,终有一天会倒在舆论的口诛笔伐下。</h3><h3>曾经自信地以为,胜者为王的他,或许忽略掉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话。</h3><h3><strong>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strong></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