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战友寻救兵 柴胡栏子献生命

笑看花开花落

<p>在距离赤峰市市区西北四十五公里有一处革命烈士陵园,园内纪念碑高耸,苍松翠柏相互映衬。</p><p><br></p><p>这里安葬着在柴胡栏子事件中壮烈牺牲的包括苏林燕等五位高级将领在内的二十二位冀东军分区官兵的遗体,其中有一位烈士的名字叫仪垂相。</p><p><br></p> <p>仪垂相,1928年出生在热河省赤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p><p><br></p><p>仪垂相的祖辈们凭借几代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家里积攒了点钱财,购置了几十亩田地。后来凭借上驿马图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那里盖了两栋土房,开起旅店,做起伙房的生意来。</p><p><br></p><p>仪垂相的父辈们非常和善,做生意从不克扣顾客,从来不克扣与虐待店里的伙计。仪垂相受父辈们的影响,他为人善良,勇于担当。</p><p><br></p><p><br></p> <p>仪垂相受进步思潮的影响,思想进步,积极向上。<br><br></p><p>1945年,他背着家人,离开比较殷实的家庭,应征入伍,毅然投入到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中。</p><p><br></p><p>入伍后,他被编入冀东军分区。由于他善良、忠诚、机智、勇敢,入伍不久,被选到军分区,担任首长的警卫工作。<br></p><p><br></p> <p></p><p>1947年冀察热辽军区,在林西召开军区中央党代会,冀东军分区组成了以苏林燕为代表的七十二人代表团赴林西(现赤峰市林西县)开会,仪垂相以党员战士的身份有幸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 <br><br></p><p>会期四十余天,5月15日会议结束,代表团满载着会议的喜悦,立即踏上返队的征程。<br><br></p><p>18日代表团到达乌丹(现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受到二十二军官兵们的热情接待。</p><p><br></p><p>他们稍作休整,继续返程。二十二军,临时组建一个由七十人组成的骑兵连护送代表团返队。<br></p><p><br></p><p>20日黄昏,代表团行至赤峰县柴胡栏子村,天色已完,部队决定在柴胡栏子宿营,柴胡栏子,西、北、南三面都在我军的控制范围内,只有东面的赤峰城区,在敌人的控制范围内。由于柴胡栏子村仅有三十户人家,容纳不下一百四十多官兵修整,经研究决定,骑兵连到距柴胡栏子3.5华里的彩凤营子驻守,以防东面进犯之敌。</p><p><br></p><p>说来也巧,一个由十几股土匪组成的1000多人的队伍,准备去赤峰投靠国民党九十九军,今晚也住在距离柴胡栏子村西6华里村子里。<br></p><p><br></p>21日凌晨,敌军从拾粪的老乡那里打探到东村有驻军,于是1000多土匪向柴胡栏子进发。<br><br><p></p><p>他们打死了村西放哨的士兵,我方不知敌情,怕误伤友军,再次派人喊话,当弄明白不是友军的后,我军一边组织反击,一边派人到彩凤营子通知骑兵连前来救援。<br><br></p><p>返回来的士兵说在彩凤营子没有找到骑兵连。苏林燕将领一边组织代表团奋力抵抗,一边组织一个由五人组成的突围小组不惜一切代价突围找到骑兵连。<br></p><p><br></p><p><br></p><p></p> <p></p><p>仪垂相主动申请参加了五人突围小组。五人突围小组向村子东头突击,可是到村子东头十字巷口时被敌人挡住了去路,无法突围。<br><br></p><p>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仪垂相目视前方,代表团几十位官兵生命危在旦夕的画面不时在脑海中浮现,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p><p><br></p><p>突然,他一跃而起,一边飞快的向北奔跑,一边回头打抢。</p><p><br></p><p>敌人看仪垂相向北飞奔,也都蜂拥似的向北追赶。<br></p><p><br></p>突围的战友趁敌人前去追赶仪垂相,冲出了敌围。<br><br><p></p><p>仪垂相由于身体多处中弹,不幸遇难,他牺牲时年仅一十九岁。<br><br></p><p>十九岁,正值青春,花一样的年华,充满着浪漫与幻想,充满着活力与希望。<br><br></p><p>可为了掩护战友突围,这个年轻战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一十九岁。<br></p><p><br></p><p><br></p><p></p> <p>后记:</p><p>后来突围的战士在彩凤营子北面的牛头山上找到了骑兵连。原来骑兵连听到枪声后逃到了牛头山。</p><p><br></p><p>遗憾的是当他们得到消息后仍然拒绝援助,以不明敌情为由,策马返队。<br><br></p><p>我代表团由于寡不敌众,再加之武器装备不足,只能分组组织突围。为了不使会议文件和通讯密码落入敌手,突围前必须把它们销毁。<br><br></p><p>焚烧这些文件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就把这些文件吞到肚子里。<br>突围战斗打得异常惨烈。<br><br></p><p>我军热北部队听到枪声后,派骑兵前来救援,代表团官兵得以脱险。<br><br></p><p>不幸的是在突围的过程中,代表团包括团长在内的二十二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有几位首长还是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将领。<br><br></p><p>在一次战斗中,我军牺牲五位高级将领,这在解放战争中还是首例,它对冀东分军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事件史称“柴胡栏子事件”。<br><br></p><p><br></p> <p>声明:</p><p>&nbsp; &nbsp; &nbsp; &nbsp;1.本文根据沈阳仪策玉老人口述整理而成。</p><p>&nbsp; &nbsp; &nbsp; &nbsp;2.文中 如果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或哪位族人知晓仪垂相先烈的更多事迹愿不吝赐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