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艺名,来历令人惊叹!

jzliqizhen

<h3>在演艺界许多著名演员往往都有十分动听的艺名,艺名甚至盖过了真名,这些艺名的诞生大多包含着有趣的故事,艺名的来历也包含了人生的甜酸苦乐,令人感叹。梅兰芳马季牛犇等艺术家艺名盖过真名,有一位还是周恩来提议改的。艺名曾是中国演艺界的一道文化风景,充分体现了舞台艺术和演艺市场的审美追求与观众品味。</h3> <h3>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饰七品官的名丑牛得草,原名叫牛俊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牛俊国的丑角艺术已颇有特色。开封有个叫李春芳的80多岁老人,一辈子清贫,但知识渊博,爱听牛俊国的戏。一天,牛俊国向老先生请教:“人家都说我的名字不符合我的丑角行当,我又想不出好名字来,请老先生指点!”李先生说:“姓侯的有个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于的有个叫于得水的,鱼儿得了水可以畅游;你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得了草,负重行动,韧力无尽啊!”牛俊国一听,高兴得直拍巴掌:“中,这个名字太好了,共产党把我从苦海里救了出来,让俺当了人民演员,不是小牛得了青草么!”</h3> <h3>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原名关鹔鹴。1953年,在云南举行的一个晚会上,关鹔鹴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有些紧张。周总理笑着对她说:“你的名字关鹔鹴,笔画太多了,没有群众观点,可不可以简化一下,把旁边的‘鸟’字拿掉呢?”总理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关鹔鹴立即消除紧张,笑着回答说:“这是学艺时师父给我起的艺名,有的观众不认识这两个字,就叫我‘关鸟鸟’,我是不想要那两个鸟字偏旁呀……”这一说,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从此,关鹔鹴就改艺名为关肃霜了。</h3> <h3>电影演员牛犇原名张学景。1946年,11岁的张学景参演首部抗日影片《圣城记》,饰演村童小牛子。因为他属牛,又演了“小牛子”,平时大家都习惯叫他“小牛”。1948年他赴香港拍片,临行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你又属牛,那就再添三头牛吧!”谢添希望张学景用四头牛的力气,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前进,取得更大成就。张学景欣然接受,从此,改艺名为牛犇。</h3> <h3>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艺名曾为金豆子。13岁那年,见走红的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想将自己的艺名改为“小小叫天”。他的意思是借着谭鑫培的名儿,弄点小米糊口。不料有些同行瞧不起他,说:“哼,他也配叫这名儿!”好强的“金豆子”一下来劲了:“为什么不能?我不光要继承老先生的艺术,向他学习,我还要盖过他呢!”于是,索性改用“盖叫天”。从此,盖叫天成了他终身艺名,并成为“盖派创始人”,有“活武松”之美称。</h3> <h3>电影演员赵丹原名赵凤翱。1931年中学毕业后,赵丹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其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学生运动和“美专剧团”上。少年气盛,唯恐人家不知道自己的革命热情,在学长施春瘦的建议下,取艺名“丹”。“丹”者,红也。红色一向是革命的象征。为了表示革命热情,赵丹当时穿的大衣里子都是红色的。</h3> <h3>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原名梅澜,在喜连成科班中列喜字辈,艺名梅喜群。1908年秋,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叶春善偕筹资组班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牛子厚看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仪表堂堂,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兰芳’如何?”叶春善师徒二人欣然同意。从此,有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h3> <h3>相声大师马季原名马树槐。1956年,他进入中国广播说唱团。1957年,巡回演出中的一天,侯宝林先生突然对他说:“你这个马树槐呀,绕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不仅在台上表演要响,名字叫起来也要响,这样人家容易记住你,你改个名吧。”叫什么好呢?当时电影院里正在放映匈牙利影片《牧鹅少年马季》,是部喜剧片。马树槐决定借点儿“仙气儿”,就用“马季”当艺名,并把想法告诉了侯宝林。侯先生说:“好,这个行。”就这样,相声界出了一位名叫“马季”的艺术家。</h3> <h3>评剧艺术家新风霞,原名杨淑敏(1927年-1998年),小名杨小凤,是天津人。新凤霞幼年被人贩子由南而北卖到天津,辗转落到一户赤贫人家,从此她成了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新凤霞这个名字的来历必有一段传奇的佳话。新凤霞曾这样说:小时候,人们都叫我小女儿,高兴了叫大女儿,反正是个不值钱的女儿……有一天早晨,突然从外面飞进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地满屋飞,最后落在窗台上不走了。我的大伯父便对我父亲说:“这可是只喜鸟、福鸟哇!常言说:出门见喜飞来凤,凤是鸟中王。”接着便说,“给小女儿起个名,就叫‘凤’吧。”就这样随便一说,全家人都管我叫“凤”了。里里外外也便都这么叫,我总算有了个名字。</h3><h3>这也是后来取名时抱定不能少“凤”的缘故吧。13岁时,我开始拜评剧师学评剧。因为我跟姐姐学过京剧,有基础,学戏快。我很快上台演习了。这回师父认真地对我说:“你应该起个艺名了。”师姐师妹中叫霞的名字最多,什么新红霞、新艳霞、新翠霞……师傅对我说,天上的光就是霞,于是我决定叫霞字了。后来我又把自己小名“凤”的来历给师傅讲了。师傅脱口而出:“新凤霞!对了,这个名字好!新凤霞。”</h3> <h3>豫剧大师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h3><h3><h3>常香玉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9岁去密县太乙新班搭班,并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学豫西调。小妙玲在戏班跑了一段龙套后,功夫好,唱腔美,逐渐就显起山露出水了,班主开始派给她一些重要角色。</h3></h3><h3><h3>1934年春天,常香玉随戏班到巩县站街唱春会。站街离常香玉的老家董桥不远,是巩县一个繁华的镇子,小妙玲的义父常老大就在这里开间铺子卖煎包胡辣汤。董桥姓张的来赶会,看到妙玲唱戏,简直比祖坟被挖还气愤,扬言非打折张茂堂的腿不可。妙玲的表哥也在站街做生意,他觉得妙玲唱戏,把他这个亲戚的脸面都丢了,也找常老大闹事。张茂堂与常老大一合计,干脆给张妙玲起个艺名,跟着常老大的姓。从此,常香玉的名就响起来了。</h3></h3> <h3>晋剧艺术家丁果仙,1909年生于河北巨鹿,原名钱二妞。那个年代,百姓日子过得艰辛,钱家也是如此。钱母无奈,只好带着三个孩子开始讨饭为生。一路讨饭来到太原丁家庄村时,不幸饥饿病倒,被好心的丁姓人家救下,随后将钱二妞用3个钱卖给丁家做童养媳,改名丁步云。后因丁家变故,又将钱二妞转卖给另一丁姓人家,取名丁果仙。</h3><h3>丁果仙七岁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始学青衣,后改须生,九岁清唱卖艺,十三岁正式登台演出。在无情的责打下,她每天披星戴月地练功。并选择了胡子生的行当。山西梆子中把“胡子生”这个行当称做“红”,所以后来又有了“果子红”的艺名。</h3><h3>她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因此获得“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而名驰海内。比起其它改名的艺术家来说丁果仙更悲惨些。</h3> <h3>1956年,毛主席接见丁果仙</h3> <h3>(收集整理,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