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敦煌

宋老头

<h3>  敦煌,最早称沙州,这个称呼很是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被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无所依傍的漠野上忽然就飞岀一片绿洲,一座城市,沙州,说来倒也确实名实相符。</h3><h3>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刘彻为展其广开西域之雄心,易沙州为敦煌至今。敦煌二字,很不一般。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h3><h3>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入侵河西,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h3> <h3>  历史上,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进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丝绸、茶叶和陶瓷,自敦煌步入大漠。↓</h3> <h3>  繁盛不息的贸易往来,让敦煌声名远播,到了东汉时期这里已俨然是一座“华戎所交”的大都会了。↓</h3> <h3>  敦煌,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它的确就像一叶被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等待被发现、被书写,等待开启一次非比寻常的远航。↓</h3> <h3>  在敦煌的鸣沙山路上,一抬头就能看见如瓷塑般光洁硬朗的巨大沙丘横卧在路的尽头,虎视眈眈地望着脚下的这片绿洲。↓</h3> <h3>  来到敦煌,你一定会惊叹,城市和沙漠会如此亲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会如此坦然。↓</h3> <h3>  敦煌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是中国最为干旱的地带之一。↓</h3> <h3>  流经敦煌的党河:正是依托着这径流量并不大的党河,敦煌走过了数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h3> <h3>  玉门关外的疏勒河,宽阔的河床预示着这里也曾水流汹涌。但如今已基本断流,玉门关所在的“西湖湿地”也只剩下一小片沼泽了,方圆百里都退化成了干渴的戈壁。↓</h3> <h3>  正是这种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加上特有的沙壤土、充足的日照时间、较大的昼夜温差,造就了敦煌葡萄产业,现如今敦煌的南湖葡萄生产地被称为“中国第二葡萄沟”。↓</h3> <h3>  远处高耸的当金雪山积雪终年不化,山顶上白云悠悠,山峰下林木郁郁葱葱。↓</h3> <h3>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画像,于是飞天仙女的雕塑便成了敦煌代表形象。↓</h3> <h3>  反弹琵琶雕像是敦煌市的标志,位于市区花坛环岛的中心,该雕像是根据敦煌壁画(中唐112窟)中一幅《观无量寿经变》内的“反弹琵琶”所制。该壁画同飞天,并称敦煌乐舞壁画中的两大代表作,举世闻名。↓</h3> 莫高窟 <h3>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h3> <h3>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因此飞天仙女塑像成为莫高窟的代表形象。↓</h3> <h3>  放眼望去,莫高窟的建筑,在漠北之地,这些建筑显得恢弘而特别。在黄沙深处,敦煌建筑屹立,可以让人想到的埃及的金字塔。↓</h3> <h3>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h3> <h3>  九层楼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h3> <h3>  在莫高窟前宕泉河东侧的河岸台地上,仍然保存有十余座佛塔。佛塔造型各异,以覆钵式居多。塔身完全用黄泥和土坯砌成,只在塔基或塔铭处垒以青砖。莫高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历史上曾有无数僧人在这里修行,这些佛塔即为历代高僧的灵塔或纪念塔。↓</h3> <h3>  慈氏塔位于莫高窟美术馆前的园林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木塔。塔身有八面,各面均砌佛台,台壁上贴有飞天、龙、凤图案的长方形花砖。佛台之上或绘或塑有7身天王像,西面开一方门,门两侧浮塑双龙,门上匾额书“慈氏之塔”。“慈”是弥勒菩萨的姓氏,此塔专为供奉弥勒菩萨所建。↓</h3> 鸣沙山 <h3>  鸣沙山、月牙泉著名“沙漠奇观”。鸣沙山位于市南6千米处,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数十米,沙峰起伏,脊如刀刃,人登沙山顶巅下滑,沙砾随人体坠落发声,似丝竹管弦乐曲;风绕山吹来,沙山菱鸣作响,如金鼓,似雷声,“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h3> <h3>  鸣沙山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牙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h3> <h3>  一列整齐有序的骆驼队向着沙漠尽头行走,脚下的沙石瞬间变为流光溢彩的涛浪,驼铃声声,悦耳的驼铃声回荡在空中。↓</h3> <h3>  大漠中的骆驼队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随着人们的目光不断地移动,为沉静安详的沙漠增添了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线。↓</h3> 月牙泉 <h3>  位于鸣沙山北麓月牙泉如一弯新月,它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水色蔚蓝澄清如镜,池旁水草丛生芦苇摇曳;蓝天黄沙碧水绿树,清幽雅致,风景秀美,“月泉晓澈”也是敦煌八景之一。</h3> <h3>  “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澄黄的鸣沙山和清澈的月牙泉泉水相互依存,那奇异迷人的景色延续千年不变。↓</h3> <h3>  月牙泉水质清澈,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h3> <h3>  千百年内流沙堆积,湖水从干涸,实为地理学中一大奇迹。湖中出产铁背鱼,相传食之助寿,与七星草及鸣沙山五色沙”合称“三宝”。↓</h3> <h3>  “夫妻柳”,种植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的历史了。这是棵同一根系长出的两株主树干的旱柳,两者相互依偎,因此被称作夫妻柳。夫妻柳在鸣沙山的陪伴下度过了无数寒暑岁月,现如今成了人们流连驻足的大漠一景。↓</h3> <h3>  在鸣月阁边上的沙山上,有一棵古柳树。这棵与月牙泉相依相伴的月泉古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棵柳树是沙山泉水变迁的惟一见证。现在柳树的树干已是心朽皮活,实为罕见。为了保护古树,月牙泉管理处采取措施,埋管供水,以维护古柳正常生长。↓</h3> <h3> “百年胡杨”,月牙泉边的一棵胡杨树栽植于1900年,距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h3> <h3>  月泉阁:月泉阁是一座4层6方的全木质结构建筑,每一层都有回廊,内部的楼梯可以通往第四层。月牙阁可以说是整个月牙泉景区的点睛之笔。↓</h3> 魔鬼城 <h3>  在距玉门关西90公里外,有一外观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遇有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人们俗称魔鬼城。其整体象一座中世纪的古城,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墙,有街道,有大楼、有广场、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动,维妙维肖,令世人瞠目。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奇妙无穷。</h3> <h3>  如果说金色的沙漠尚可亲近,那么一望无际的黑色的戈壁则让人心生畏惧。↓</h3> <h3>  离开敦煌市区,往西北方向行车约100公里,不知不觉间大地已被一层黑色的砂石笼罩,继续向前深入,有一片绵延十几公里的神秘“古城”,城中古堡林立,街道井然,但却没有丝毫生气。每当风起,飞沙走石,凄厉的风声如狼嚎虎啸,令人闻之而心悸。↓<br></h3> <h3>  这片号称“魔鬼城”的地质景观,其实是一种雅丹地貌,整齐排列的古堡实际上是远古湖盆或河床上的沉积层。↓</h3> <h3>  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惟妙惟肖,置身魔鬼城定能使你形象思维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h3> 玉门关 <h3>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h3> <h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h3> <h3>  进出敦煌的商人、邮驿、使者,无论是走昆仑北麓,还是走天山南麓,都必须经过两关。它们不仅护卫着河西走廊西大门的安危,同时也要负责为过往人员签发“护照”。汉唐时期,这两座在荒野上对峙而立的雄关一度热闹了数百年。↓</h3> <h3>  过了疏勒河继续往西,再看不到一丁点的绿色,大地被一层黑色的沙石覆盖,这就是黑戈壁,寸草不生,死气沉沉。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只是在抒情,更是在写实。↓</h3> 阳关 <h3>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阳关古塞建在荒漠之中,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h3> <h3>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承载的是萋萋离别、天各一方的所在。在诗人笔下,它是一个情意留存、寄托哀思的远方。今日的阳关旧址,虽残缺,已是胜地,是今人探寻遗迹、追古思今的情怀之旅。悠悠秦月汉风,沧桑阳关旧貌,风霜未尽情怀,黄沙远浸故道。↓</h3> <h3>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古城,千百年来坚守着最后一座烽燧。↓</h3> <h3>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h3> <h3>  阳关、湖泊、水草,与无边的戈壁滩相融,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h3> 敦煌古城 <h3>  敦煌古城也称“仿宋沙洲城”、“敦煌影视城”,它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属于典型的大西北风情的影视城古镇村落,建于大漠戈壁滩上。整体是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的建筑。城楼高耸,尽显高大上;城内分别有高昌、敦煌、汴梁等几条主要街道,又点缀一些不同地域的住宅、过街楼、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等,典型的有杏花村酒家,老凤祥金器店等。</h3> <h3>  敦煌影视城建筑风格极具西域风情,远远望去,只见城池逶迤,城楼高耸,置身其中,整个城池尽在眼中,五条主要的街道横纵贯穿,两旁建筑交错,极具边关情怀,当铺、客栈、酒肆林立,一幅繁荣的街市场景。↓</h3> <h3>  敦煌古城的建设,复活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多的是那份流传已久的古韵,它将那个唐代的边关风情,又一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到,原来大唐的敦煌,也是这么的富有传奇与隐秘的色彩,也使得敦煌的历史,不在是一个空洞,而是一个真正存在里历史积淀。↓</h3> <h3>  敦煌古城再现了唐宋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雄姿,被称为中国西部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具备拍摄古代西部国边塞军事片的独特优势,现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h3> <h3>  古城的布局都是仿照古时的模样,所以一砖一瓦都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沧桑感。但也正因为这种沧桑感,才让这座城市更加的符合西北边塞的粗狂和苍凉之感。↓</h3> <h3>  在这一片灰黄色调的西北地区,人事物都变得灰蒙蒙的,只有布匹坊依旧飘荡着艳丽的色彩。这座曾经的沙漠绿洲和丝绸之路重镇,就算如今已不复存在,也能以另一种方式绽放出自己的异样光华。↓</h3> <h3>  不同于江南的温婉灵秀,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透露出一种粗粝之感。↓</h3> <h3>  一次次的赴敦煌,一路寻觅,捡拾着散落在戈壁绿洲上的历史痕迹,留下零碎的影子在寂寞的时候回味。茫茫荒漠中消失的阳关、荒废的玉门、还有那漠漠荒野上莫高窟的一声长叹,古老的敦煌在苍凉中低吟,又像是呼唤,呼唤繁华的丝绸花雨!</h3> <h3>图片:宋老头</h3><h3>编辑:宋老头</h3><h3>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h3>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