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民间老故事第十四辑:崇祯测梦

代云双

<h1><b>  明朝末年,全国各地天灾不断,而官府依旧加重赋税剥削百姓。被压迫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里来。在明朝北方,后金的军事势力,也虎视眈眈觊觎着大明王朝的万里河山。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经常举兵侵犯明朝边境。新继位的崇祯皇帝,虽然十分勤政,想挽回危难的局面,然而柱石已朽,大厦将倾,人力岂能支撑?处在内忧外患巨大困扰中的崇祯皇帝,经常夜不能寐,神情恍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一天晚上,崇祯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日月同时在天空中升起,后来黑云遮天,日月无光。有一座城池孤独的矗立在苍茫的大地上,城墙上面有十八个小男孩儿在追逐玩耍。城门上方有三横一竖的横梁特别醒目。城门洞里有一匹白马正试图冲出城门……</b></h1><h1><b> 崇祯皇帝醒后,梦里的情景一遍遍在脑海中浮现,他感到怪异,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命太监找来几个近臣商谈此事。几个大臣听后面面相觑,一头雾水,也解释不清这梦的含义。一个大臣提议说北京城内有一个算卦测字特别灵的高人,就在前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算卦,人们送他外号儿叫“活神仙”。如果万岁乔装成百姓前去测梦,必能知道此梦的真相。崇祯皇帝听后觉得这个大臣说的在理,就同意了他的建议。</b></h1> <h1><b> 崇祯皇帝和几个随从侍卫都换上了百姓的衣服,乔装成生意人的样子走出了紫禁城。来到城外,街上依旧一片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远方的战火并没影响到京城内的繁华与安宁。<br></b><b> 崇祯皇帝一行人走在人群中,并未引起别人的注意。时间不长他们就来到了“赛神仙”的卦摊儿前。这“赛神仙”60多岁,长的天堂饱满,地阁方圆,须发皆白,天生一副仙风道骨相。<br></b><b>“赛神仙”见来了几个气宇轩昂,面相不凡的人,急忙起身问道:“几位客官是算命还是看相?”崇祯皇帝冲待卫们挥挥手,几个侍卫知趣的闪到了一边。</b></h1><h1><b> 他走到赛神仙面前说:“我一不算命二不看相,前日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心中甚是困惑,先生可否能解梦?”</b><b>“赛神仙”点头答应,他示意崇祯皇帝坐在对面,然后用探寻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崇祯皇帝问道:“请客官把梦到的事情细说周详”。<br></b><b> 崇祯皇帝把前日做的梦仔仔细细的说给“赛神仙”听。“赛神仙”听完沉吟半晌,忽然脸色大变,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来。他惊慌失色地对崇祯皇帝说:“客官,此梦我不敢解,解了此梦,如果传到官府的耳朵里,恐怕我要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客官还是请回吧”。<br></b><b> 崇祯皇帝从怀里掏出十两银子,凑近“赛神仙”压低声音说:“先生尽管放心,此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绝不会说给第三个人听。这十两银子先生收好,权当我的一番心意。”<br></b><b> “赛神仙”犹豫着收下了银子,他定了定神凑近崇祯皇帝小声地说:“此梦关系到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客官,是否还要听?”</b><b>崇祯皇帝心中一惊,然后语气坚定的说:”先生尽管说来,我要听!”。</b></h1> <h1><b> “赛神仙”清清嗓子依旧压低声音说:“这梦中的日月同天代表着大明王朝,黑云遮天日月无光,预示着大明王朝气数将尽。城门上十八个男孩子,代表着十八子,十八子合在一起念李,城门上三横一竖的横梁念王,城门里有一匹白马代表着一个闯字,这预示着夺取大明江山的人名字不是叫李闯王就叫闯王李!”</b></h1><h1><b> “赛神仙”的话如同一声惊雷在崇祯皇帝耳畔炸响,话音未落他便惊声惊出一身冷汗。赛神仙看到崇祯皇帝失魂落魄的样子追问道:“客官,可否记住刚才的承诺?”崇祯皇帝回过神来点头称是。</b></h1><h1><b> “赛神仙”一边收拾摊子一边自言自语地说道:“梦里的事可真可假,但君无戏言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崇祯皇帝一愣,惊异的看了一眼“赛神仙”。他没有说什么,心情沉重地站起身来,一言不发地带领待卫们回宫去了。</b></h1><h1><b> 崇祯皇帝果然信守承诺,回到宫后对解梦的事只字不提。他秘密召见兵部尚书,询问起义军首领是否有叫“李闯王”或者叫“闯王李”的人?兵部尚书答道:未有此人。崇祯皇帝的心稍微放下了些,他觉得事情或许像“赛神仙说”的那样,梦终归是梦,不一定会成为现实的,这或许只是一场无聊的梦吧……</b></h1><h1><b> 崇祯皇帝测梦这件事发生在崇祯二年(公元16 29年),那一年李自成刚刚参加了陕西高迎祥的起义军,那时的 李自成还是一个无名小卒!</b></h1> <h1><b> 公元1644年(崇祯17年)3月18日,李自成(李闯王)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被迫自杀,明朝自此灭亡。之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了农民军。李自成只好撤离北京,至此明朝的统治被清朝所取代……</b></h1><h1><b> 这个传奇的故事在沧州大地流传了几百年,故事里的事到底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很像一个梦~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也真……</b></h1> <h1><b>二 沧州芦苇池的蛤蟆为何不叫唤</b></h1><h1><b></b><b> 现在的沧州图书大厦所在地,在几十年前曾经是一个芦苇池。池塘不大可是名气真不小。因为这个池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怪现象,那就是每到夏天,别的池塘里的蛤蟆就像开演唱会似的叫的欢,而这个池塘里的蛤蟆却干瞪着两个大眼睛,鼓着腮帮子不出声。想知道芦苇池的蛤蟆为什么不叫唤吗?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br></b><b> 据历史记载,北宋年间龙图阁大学士包拯 就在沧州做官。那时的沧州市叫做长芦 。包公任长芦盐运使,是专门管理盐务的地方官。他办公的大堂就设在芦苇池东北面50米左右的地方。<br></b><b> 包公勤政爱民,处理公务十分勤勉,经常批阅公文到深夜。一个夏天的晚上, 夜已经很深了,包公还有十几份公文没有批阅完。他十分疲倦,想尽快忙完公务回屋休息。但是芦苇塘里的蛤蟆却叫的一声比一声高,简直达到了蛤蟆吵湾的状态。</b></h1><h1><b> 包公实在让这些蛤蟆吵得无心办公,他命令衙役道:“你们去芦苇池给我捉只蛤蟆来”。差役不知包大人的意图,但又不敢多问,只得跑到芦苇塘里去捉蛤蟆。</b></h1><h1><b> 一会儿的功夫,衙役就捉了一只大个的蛤蟆。包公裁下一小长条纸,然后用笔写上三个小字:不许叫!然后把纸折了又折,叠了又叠,最后折成一个小纸条儿系在了蛤蟆的脖子上,他命令差役把蛤蟆放回芦苇池。</b></h1><h1><b> 过了一小会儿,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刚才还叫的正欢的 蛤蟆仿佛接到了什么命令似的,慢慢地停止了叫声,四周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包公终于能安心的批阅公文了。从此芦苇池里的蛤蟆再也不叫唤了,再后来芦苇池里的蛤蟆脖子上都出现了一圈白道儿,就像带着一个白色的项圈。而沧州别的地方的蛤蟆依然该怎么叫就怎么叫。脖子上也没有这道白项圈儿。你说神奇不神奇?</b></h1> <h3>下图为沧州市图书大厦,原芦苇池所在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