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西西里岛自驾游(三-1)首都巴勒莫(黑手党的起源地)

巴黎的紫丁香

<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第三站:首都巴勒莫(Palermo)</font></b></h3> <h3>  离开切法卢来到巴勒莫已经是傍晚了,天边晚霞那一抹颜彩似乎在告诉我巴勒莫是个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 不过说实话,巴勒莫是我去过的一座最混乱的欧洲城市。我对巴勒莫的印象是从夜色里开始的,那天到达巴勒莫市区已经是华灯初上,走在巴勒莫的那条通往皇宫的主道上,看到两旁那破败斑驳的墙垣、混乱狭小的胡同、并不华丽的门店、橱窗,好像中国乡下哪个落后不发达的小镇,我心里还是掠过了一丝失落。 然而走过一圈之后,我发现巴勒莫其实是一座颓废不羁,繁华过后荣辱不惊的城市。 通往王宫和大教堂的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道上的路灯出奇的阴暗昏黄,给巴勒莫带上了一种神秘而惊心动魄的色彩。昏黄光晕下破败的古建筑,朦朦胧胧,宛如一位迟暮华贵典雅的贵妇,而街道两旁那些精细破损的柱头花纹,在暗黄的灯光下依稀可见当时的华丽。 西西里与意大利的联系并不密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不仅仅属于意大利。从古希腊开始,紧接着古罗马、阿拉伯、西班牙、诺曼王朝……一众不曾停歇的征服者,令西西里岛历尽沧桑,作为西西里的首都,巴勒莫又戏剧般仿若一位被数度转手的薄命红颜。<br></h3><h3><br></h3><h3> 巴勒莫位于西西里岛的西北部,毗邻Tyrrhenian Palermo海湾,作为西西里的首府,是西西里岛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美食和旅游中心。面积约16000平方公里,人口在2014年约在70万左右,平均在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多人居住。是西西里岛上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也最具传奇色彩以及地形最险要的一个天然良港。歌德来此地时曾称赞巴勒莫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 巴勒莫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一个欧洲人、西亚人和北非人都曾为之疯狂觊觎的地方。他们带着各自的文明先后在这里登台上场,到最后谢幕离开时也都留下各自风格迥异的建筑和文化。巴勒莫的古迹建筑虽然没有意大利北部的建筑那么精致与华贵,也没有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筑那样金碧辉煌的傲人外观,但却是集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和阿拉伯、诺曼式为一体融合并存的建筑,其古老的韵味和厚重的历史所承载的多元文化,都一一点缀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里。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和改朝换代,巴勒莫也经历了多种不同的宗教及文化的洗礼,因此这个都市的建筑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但丁曾称赞巴勒莫为“最美丽的伊斯兰之城”。我想但凡见过这个城市的人,都会忍不住回头多看它一眼。 巴勒莫的市区很大,但主要景点都集中在火车站往西北方向的区域。两条最主要的大街向北延伸,东是罗马街(Via Rome),西是马克达街(Via Maqueda),而从四角区向西的维多艾玛内列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则是通往大教堂和皇宫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 巴勒莫的交通没什么交通规矩,红路灯在这里不过只是个摆设,机动车在路上开得很快,汽车和行人都乱走,只要相安无事不出人命就行。在巴勒莫我似乎忘记自己是在欧洲,过马路需要见机行事,否者你永远过不去。走在斑马线上未必安全,不走斑马线也没人谴责你。方方正正的几条大街依然拥挤不堪,在上班的时段拥堵的情况远远超过在巴黎、北京和上海。但天天泡在这样的喧嚣混乱里的居民似乎好像习惯了这种生活状态,他们并没有像巴黎人那么急躁和阴郁,倒是很平和热情。或许在巴勒莫生存就是需要这样,多少年来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民都习惯了在这样华丽平和与喧器混乱交织的气氛中生存。<br></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style=""><b>黑手党的起源地 - 西西里神秘的传说</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 巴勒莫不只是因为《教父》而出名,早在60年代的战争片《六壮士》里,伞兵登陆诺曼底的激战场面开始,巴勒莫仿佛就是一个大众露天片场。这里不仅仅是《教父》的拍摄地,其实也是“黑手党”的起源地。诺尔曼人的影响可以从城堡、大教堂和蓝眼睛后代的身上体现出来,而西班牙和奥地利贵族则是从巴勒莫的王宫出发,开始岛上长达数世纪的探险。本世纪初,黑手党则成为了这一系列征服者、统治者名单上的最后一个。“黑手党”这个从上世纪起便与西西里永远连在一起而无法分开和回避的名词,给西西里岛的历史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相信很多人都记得,1992年在巴勒莫附近的高速公路上,以反黑著名的大法官FALCONE在黑手党埋下的200米长的炸弹中不幸身亡,同年,他的同事BORSELLINO也在巴勒莫被刺杀。二十几年来,执着正义的勇敢者与“黑手党”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虽然这些年来黑手党的几个重要头目相继落网, 但黑手党总头目Rina的儿子已经出狱返回巴勒莫附近的小城CORLEONE, 这正是黑手党的老巢,这不得不让人心起担忧。 关于电影《教父》里黑手党头目SALVATORE GIULIANO,这个有着英俊外表的上世纪的传奇人物,其实真人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里的那般绅士和浪漫,《教父》里把他神话成了杀富济贫的梁山好汉,但真相并不像电影里的传说那么美化。2006年潜逃了40年的黑手党总头目PROVENZANO在巴勒莫落网,在电视上看他不过是一个面带笑容温和的老头,但他的双手却沾满了鲜血。这个被视为绿林好汉的土匪其实是一个顽固的右翼分子,曾在1947年的五一群众集会上,枪杀了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11个左翼群众,造成了一场血腥事件。 巴勒莫有个机场,机场全名叫“Falcone Borsellino Airport ”(法尔科内-博尔塞利诺机场)。这就是那两个不怕死的法官的名字,曾试图铲除“黑手党”组织,可惜没能如愿反而被暗杀了。人们把他们的名字作为机场名是为了纪念这两位为了反对黑手党而牺牲的英雄。我非常敬佩和钦佩在这个充满混乱又官僚的国家里依然有着一些执着、勇敢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正义的追求而奋斗。 巴勒莫同时也是一个古老而阴郁的城市,它代表了西西里的华丽和叛逆。走在巴勒莫充满厚重历史感发黑的巴洛克风格街道上,我总能感受到有种神秘而又阴森森的气息,但这些并不影响这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而且更刺激人们去了解,去游览,去参观这些富有历史感的建筑,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风貌。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借弗兰茨的口说过那么一句话:你一生,怎么能不去看看巴勒莫?于是,巴勒莫成了许多人一生必去的地方。</font><font color="#b04fbb" style="font-weight: bold;"><br></font></h3> <h3><br></h3><h3></h3><h3><font color="#167efb"><b>【“新门”PORTA NOUVA 】</b></font></h3> <h3> 这个建筑是1538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b>CHARLES</b> 五世修建的,它旁边就是那个<b>[巴勒莫</b><b>皇宫](PALAZZO DEI MORANNI</b>)。</h3> <h3><font color="#167efb"><b>【巴勒莫皇宫】Palazzo dei Normanni</b></font> 巴勒莫皇宫又称诺曼底皇宫。最早这里是古代迦太基人定居的遗址,位于Kemonia和Papireto两条河流之间。9世纪时,阿拉伯人在废墟上面建起了以军事为主的防御工事,随着1072年诺曼人从北方南下统治西西里,他们运用了阿拉伯和拜占庭工匠精巧而艺术的手工,把这里改造和扩建,将原有的阿拉伯式宫殿改建成为具有行政和寝宫复合式作用的一座奢华宫殿,通过连廊和内部花园,把所有的建筑相互连接在一起,最终在鲁杰罗二世加冕之后,于1130年正式将堡垒变更为皇宫和权利中枢。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整个西西里的中心。后来被历代西西里的统治者作为官邸,鲁杰罗二世,古列尔莫一世,古列莫二世均以包容的姿态在宫廷中创造了差异迥然的文化共存的奇迹。作为鲁杰罗二世的孙子的腓特烈二世是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人,他曾将大批的意大利诗人汇集在这里,几乎把王宫搞成一个以诗歌为主的文化中心。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就是受了西西里诗派的影响,所以说西西里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h3><h3><br></h3><h3> 再后来因为安茹、阿拉贡和波旁君王们不喜欢住在这里,所以这里就成为了执政官的办公地方。现在则是西西里的议会所在地。<br></h3><h3><br></h3><h3> </h3> <h3>  <b>[诺曼皇宫]</b>风格融合了阿拉伯、诺曼及拜占庭风格于一身。皇宫外表古朴大气,像一座城堡,有着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它象征了诺曼王朝的财富、政治权利和文化。<br></h3> <h3><font color="#b04fbb"><b>  皇宫前的喷泉雕像,上面站着的是西班牙国王兼西西里国王的菲利普五世。</b></font></h3> <h3>  皇宫内部的庭院里,建有阿拉伯式的回廊。228根大理石柱两两成对,组成了许多拱门,上下共3层。置身于层层叠叠的回廊中,仿佛有一种在画中游览的感觉,不仅有浓厚的古典氛围,还有一种灵活多变的现代空间感,这是非常典型的阿拉伯式宫殿的特点。<br></h3> <h3>  位于一楼楼梯的拐角处,陈列着腓特烈二世的马车。</h3> <h3>  皇宫内最有名、也是最辉煌,被像宝藏一样守护着的地方,那就是二层的<b>“帕拉提那礼拜堂</b>”(Cappella Palatina) 。<b style=""><font color="#010101">莫泊桑称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出自艺术家之手而为人类思想所珍视的最美妙的宗教宝石”。</font></b>礼拜堂建于1130年,也是诺曼国王鲁杰罗二世(Roger)加冕的那一年。这座皇家小教堂虽小,视觉震撼力却不输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br></h3><h3><br></h3><h3> Palatina来源于罗马的七座山丘之一的帕拉蒂尼山,后来的罗马帝王就住在那里,于是帕拉蒂尼则成了欧洲宫廷或皇家专用的代名词。德国的查理曼王宫内就有个同名的皇家教堂。</h3><h3> </h3> <h3>这座礼拜堂这是由拜占庭、伊斯兰和拉丁匠师们共同建造的,在同一空间内兼容了拉丁和拜占庭风格的元素,加上马赛克的装饰,呈现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相互交融。</h3> <h3>  中央圆顶上的“全能者基督”的形象占据主导地位。</h3> <h3> 礼拜堂的墙上有美丽的拜占庭式拼贴画,画面由切割成特定形状的马赛克石片拼贴而成,描绘了一个个圣经故事,画面精美绝伦,令人眼花缭乱,加上镶嵌金叶的彩色玻璃,整个教堂看上去金碧辉煌。 </h3><h3><br></h3><h3> 我刚进入宫殿那一瞬间,差点被铺满黄金色的马赛克的墙面亮瞎了眼。那华丽丽的装饰如此精美,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一幅幅宗教画人物神情生动,不是常人能想象得出来的,这些工匠们的技术高超真值得称赞。</h3> <h3>  </h3><h3> 环绕着宫殿回廊的,是一圈圈连拱和秀丽的柱子,颇似小型的阿尔罕布拉宫。</h3> <h3>  这是祭坛对面的皇家宝座。它的上方有个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壁画,耶稣两侧分别是彼德和保罗,意寓保佑国王。后面墙壁上的大理石及马赛克图案属于阿拉伯特色,中间则是西班牙阿拉贡家族的徽章。</h3> <h3>  教堂四壁的上半部描绘着精致的壁画和装饰性图案,下半部镶着大理石。两边用来分隔主殿和边廊的是6个阿拉伯式尖拱形结构,既富有视觉立体感,又充满了文化底蕴。</h3> <h3>  壁画主要以圣像和圣经故事为主,上面刻有拉丁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铭文,见证了多文明交织和诺曼时期巴勒莫对不同文化的尊重。</h3><h3><br></h3><h3> 其中的壁画有:上帝创造昼夜和万物,诺亚醉酒,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城。</h3> <h3>  礼拜堂的顶部是阿拉伯式的木雕,非常精致而且复杂,八角形蜂窝造型是典型的法蒂玛时期的阿拉伯建筑装饰风格。这种装饰在欧洲的建筑里非常稀有。</h3> <h3>  教堂内有一座用整块白色大理石雕刻出来的复活节柱状烛台(Candelabrum),是西西里岛上最古老的罗马式艺术品。 </h3> <h3>  中间交织着的是植物和人物的形象,这个烛台是威廉一世在1154年加冕时一位大主教送给他的礼物。</h3> <h3>  二楼除了“帕拉提那礼拜堂”,其他地方是西西里地方政府所在地,属于西西里议会,不对外开放。</h3> <h3>  第三层是诺曼王朝的费迪南多国王建造的建筑,室内装饰极精致,有繁复而精美的壁画。</h3><h3><br></h3><h3> 这一层有很多厅:赫丘利厅、总督厅、庞贝厅、中国厅、风厅、鲁罗杰厅。其中风厅是皇宫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h3><h3><br></h3><h3> 赫丘利厅是由当时的王后主持设计的,这位王后是法国宗亲,推崇法国王室的生活方式,所以这里是参照凡尔赛宫进行设计的。大厅顶部的壁画记载的是费迪南多国王夺得西西里岛统治权的事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赫丘利厅</font></b></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该厅是自1947始西西里大省议会代表会面的地点地点。它的名字来源于厅内描绘希腊神话英雄赫丘利故事的连环壁画,于十九世纪初完成。它是意大利的第一个议会和欧洲最古老的议会之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总督厅</font></b></h1><h3><br></h3><h3> 该厅以墙上21幅肖像画命名,这些肖像分别是西西里岛波旁王国的总督、中尉和总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庞贝厅</font></b></h1><h3><br></h3><h3>该厅在1830年至1835年由西西里中尉(莱奥波尔多-德-波旁下令修建的。大厅以绿中偏蓝的颜色为背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再从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中汲取灵感。拱顶的中心描绘的是在战车上的爱神和阿芙罗狄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中国厅</b></font></h1><h3><br></h3><h3>该厅重现了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几乎所有欧洲宫廷所盛行的东方主题风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风听</font></b></h1><h3><br></h3><h3>这是这是皇宫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之一。天花板的中心位置绘有一个风向玫瑰图。</h3> <h5><font color="#167efb"><b>【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b></font></h5><h3><br></h3><h3> 因大教堂是献给圣母升天,故又称圣马利亚升天大教堂。</h3><h3><br></h3><h3> 巴勒莫大教堂堪称建筑风格大杂烩,几乎混搭了所有的建筑风格。也是我见到的不管是从外观还是内观上都是最大、最美丽的一个教堂。</h3><h3><br></h3><h3> 巴勒莫大教堂是一个12世纪的教堂,始建于6世纪,最初只是一座拜占庭式的东正教堂,9世纪的时候被阿拉伯穆斯林撒拉森人将它改成清真寺,12世纪诺曼人又将它改成天主教堂。到了14世纪,又加上哥特式塔顶和巴洛克式的穹顶,入口的三个拱门则是建于15世纪,而圆顶又是在18世纪建造的。现在的大教堂早已没有了初见时的模样,而是一座结构复杂、多种风格混搭在一起却又能完美融合的独一无二的精美而壮观的建筑。</h3><h3> </h3> <h3>  入门的三座尖拱门的门廊是15世纪时增加上去的。设计和制作都是由[加吉尼家族]的Domenico Gagini、Antonello Gagini父子完成,这一家子都是著名的巴洛克雕刻家。也是从那时起,教堂的入口从西边改为南边,正对着巴勒摩最主要的大街Corso Vittorio Emanuel。门廊号称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左边的第一根石柱用的还是最早拜占庭教堂留下的,后又被用在清真寺上,柱子中部还留有一块古兰经的铭文,做为历史的见证。</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从教堂对面的书店拍出来的巴勒摩大教堂。</b></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br></b></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两个歌特式的拱门将大教堂和钟楼连接在一起。</h3><h3> </h3><h3> 当初教堂的正门是在这里,教堂西侧拱门下方,现在已经不开。<br></h3> <h3>  钟楼建于是12世纪,并在14-15世纪按照哥特式风格装饰的。外墙上方齿状的垛口依然还保留着阿拉伯-诺曼的原样。</h3> <h3>  广场前的雕塑人物是具有查理曼(查理大帝)血统的诺曼贵族圣罗莎莉亚Saint Rosalia(1130–1166)。</h3><h3><br></h3><h3> 传说在17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期间,连西西里岛也未能免灾,束手无策的百姓们抬着罗萨莉亚的圣骨绕城一周,结果奇迹发生了,此瘟疫从此消失, 于是从那时候起,圣女罗萨莉亚变成了巴勒莫的守护神,连委内瑞拉的一些城市都以她做为主保圣人。每年的7月14日(巧合这一天也是法国的国庆节)作为她的纪念日,全城甚至整个西西里岛都有办纪念活动。</h3> <h3>  巴洛克风格的圆顶,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费迪南多-福加(Ferdinando Fuga,1699–1782)设计的,他是四大特级宗教教堂之一[罗马圣母大殿]的正立面设计师。上面绿色的majolica瓷砖,是意大利特有的一种锡釉陶瓷工艺。</h3> <h3>  登顶巴勒莫大教堂是欣赏大教堂最美的地方。从塔楼拾级而上,在屋顶可以饱览巴勒摩老城的全景。透过那些盘旋而上的狭小楼道内的小窗,可以看见雕花石柱外远处的山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门廊两侧的雕塑</b></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大门上方是13世纪装饰的马赛克圣母像。</b></font></h3> <h3>  教堂正中央的圆形穹顶和教堂顶部的雕刻精巧细致,无论从什么地方观看都显得精美无比而令人惊叹,教堂内部则是半圆形殿堂。</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Helvetica Neue&quot;, Helvetica, STHeiTi,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nbsp; &nbsp; &nbsp; &nbsp;&nbsp;主祭坛上的救世主雕塑是出自安东内洛.加吉尼之手。</span><br></h3> <h3>  穹顶这幅画是诺曼贵族罗杰一世征服西西里岛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然后放到教堂的。</h3> <h3>  教堂内的人物雕刻大多出自门廊设计师安东内洛.加吉尼之手,他曾在罗马修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时做过著名的《奴隶》设计师米开朗基罗的助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雕刻精美的洗礼池</b></font></h3> <h3>  教堂内的另一大看点是这里的皇家墓葬,一共六位。带华盖的石棺有四个,另外两个在墙壁上。石棺以及四个石柱支撑的华盖使用的是坚硬而且昂贵的斑岩,底座有四只狮子驮着石棺。</h3> <h3>  这个石棺是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4–1250),有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等等头衔。出自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是他爷爷。腓特烈二世的身世很坎坷,他是一个喜欢呆在意大利的德国国王,去过耶路撒冷,数任的教皇对他可谓是爱恨交加,他的死不仅造成了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大空位期”,而且也象征着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衰败。据说埃特纳火山就是他下地狱的入口。</h3><h3><br></h3><h3> 石棺下面的铭文MCCL,表示他死的是在1250年。</h3> <h3>  紧挨着腓特烈二世石棺的是他的父亲,亨利六世(1165-1197),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曾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西西里国王,是腓特烈一世的儿子。做为政治婚姻,21岁的他娶了32岁的西西里公主康丝坦斯,并生下一个儿子腓特烈二世。</h3><h3><br></h3><h3> 亨利六世(Henry VI)卒年1197(MCXCVII),有传说他是病死,也有传说他被毒死在墨西拿,并葬在那里,第二年才从墨西拿迁移到巴勒莫。</h3><h3><br></h3><h3> 当时的西西里人并不喜欢德国人的统治,再加之亨利六世的暴政,引发了西西里的起义,康丝坦斯为了她的同胞曾强迫亨利六世签订不得在西西里实行暴政的条约。所以也有人怀疑亨利六世是被康丝坦斯下毒身亡。但丁在他的《神曲》里,将康丝坦斯放在天堂的位置上。</h3><h3><br></h3><h3> </h3><h3> 康丝坦斯卒年是1198年(MCXCVIII),仅比亨利六世晚一年死,留下了四岁的小腓特烈二世。康丝坦斯临死前委托教皇英诺森三世收养他,教皇收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帝国皇帝,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长大后的腓特烈二世不仅不听话,反而我行我素,任性得让教皇们恨之入骨。</h3> <h3>  腓特烈二世石棺后面的是诺曼国王罗杰二世的石棺。罗杰二世(Roger II,1095–1154),是西西里首位国王,他父亲罗杰一世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西西里,但罗杰一世只是西西里公爵。罗杰二世是康丝坦斯的父亲,但康丝坦斯还未出生时,罗杰二世就死了。诺曼王宫内的帕拉提那礼拜堂就是他于1132年所建。</h3><h3><br></h3><h3> 亨利六世的石棺后面是他的王后康丝坦斯(Constance,1154–1198),诺曼国王罗杰二世的遗腹女,威廉一世的妹妹,腓特烈二世的母亲。</h3><h3><br></h3><h3> 右边墙壁上的石棺,是腓特烈二世的妻子阿拉贡的康丝坦斯(Constance of Aragon,1179/83-1222)。也就是阿拉贡(西班牙)国王的妹妹。</h3><h3><br></h3><h3> 康丝坦斯在20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佩特罗二世,西班牙国王把她嫁给了匈牙利国王,并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匈牙利国王死了,而匈牙利国王的哥哥以摄政为名,迫害母子俩,康丝坦斯就带着儿子逃到了奥地利,不久儿子也死了,于是她就回到了阿拉贡,与母亲一起住在修道院里。教皇英诺森三世收留了腓特烈二世,并为他安排了一桩政治婚姻,在腓特烈二世14岁时让他迎娶了近30岁的寡妇康丝坦斯,不过后来腓特烈二世相继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丝坦斯也跟着加冕为相应的王后。康丝坦斯与腓特烈二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被封为德意志国王的亨利七世,后来他造反,结果被腓特烈二世囚禁,并不停地换地方,在一次转移的过程中,坠马而亡,死在意大利。腓特烈二世死后,因继承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大乱子,造成德意志的严重分裂。</h3><h3><br></h3><h3> 最后一个墓,位于腓特烈二世左边的墙壁上,是雅典的威廉公爵墓,他是后来的西班牙统治者的后裔,与以上这五位没有直接的关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教皇的帽子</b></font></h3> <h3>  正殿的侧面有一个类似博物馆的陈列室,里面有很多金光闪闪,银光灿烂的东西,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仔细看。另外我自己对宗教也不了解,所以也无法叫出名字,这里我就把这些东东叫做教堂里的宝贝吧,哈哈。</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巴勒莫大教堂不管是在骄阳下还是在夜光里,每一个局部看上去都是那么辉煌华丽。</h3> <h1><font color="#167efb"><b>【巴勒莫歌剧院】</b></font></h1><h3><br></h3><h3> 巴勒莫歌剧院又称(Teatro Massimo马西莫剧院):位于巴勒莫威尔第(Piazza Verdi)广场上,面积约7700平方米。它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继巴黎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之后的欧洲第三大歌剧院。</h3><h3><br></h3><h3> 歌剧院建于1875年至1897年,全称【维托里奥马西莫剧院】,当初建这座歌剧院是为了庆祝意大利统一,也是用来纪念意大利第一任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Vittorio Emanuele),更象征着统治阶级对这个新国家的影响力。</h3><h3> </h3><h3><br></h3><h3> 歌剧院其实是巴勒莫19世纪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巴勒莫的标志性建筑。当时正值西西里建筑史上最后的一段黄金时期,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像野火般一样燃烧着整座城市。这里曾是电影《The God Father 3 》(教父3)的最后场景的拍摄地:教父痛失女儿的一幕就是在这个歌剧院门前的阶梯上拍摄的。</h3> <h3>  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杰作,总共花了22年的时间才完成。这座建筑由设计师Giovan Battistta Basile 设计,并由他的儿子建造完成。立面呈现的是新古典主义样式,宽阔的入口阶梯两旁分别由两头巨大的铜狮子坐镇,狮子上骑着两尊雕像,分别代表戏剧之神和歌剧之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