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黑潓江

茶语太极

<p class="ql-block"> 潓水荡漾,白云悠悠,</p><p class="ql-block"> 黑潓江是我最美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绕过高山,穿越峡谷,</p><p class="ql-block"> 你从“三江”欢笑而来,</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来时你神采飞扬,</p><p class="ql-block"> 月亮升起来你让我遐想,</p><p class="ql-block"> 你是我儿时最美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p><p class="ql-block"> 滚滚波涛给我跳动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阳光沙滩给我青春的光泽,</p><p class="ql-block"> 我的生命之水你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远方的大海日夜呼唤着你;</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罗山吹来吉祥的风,</p><p class="ql-block"> 绿绿的潓水飘着洁白的云,</p><p class="ql-block"> 愿故乡的美酒化作潓江源,</p><p class="ql-block"> 带上我的心愿流向那远方。</p><p class="ql-block"><br></p> <p>潓江之源</p><p> 黑潓江 ,发源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老君山一带,这里被专家誉为:高山素有锦绣万花谷之称,是镶嵌在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世界800多种杜鹃花中,有770多种生长在这里,欧洲许多高山花卉大都引自老君山,故堪称“欧洲园艺之母。”</p><p><br></p> <h3>老君山丹霞风光</h3> <h3>潓江聚集地一剑湖</h3><h3> 从源头出发的黑潓江 ,开始时仅仅是小溪细流,当她离开最初的栖息地老君山后,一路向南,边走边汇合沟渠,到达的第一站便是被誉为“滇西北高原明珠”的剑湖。</h3><h3><br></h3> <h3>“静静的水乡”</h3><h3> 苍天对剑川情有独钟,来自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礼物:“云南省风景名胜区”。剑湖坐落在剑川坝子东南部,春季到这里,你会看到藻花吐艳,翠柳垂青,梨花带露,鸥鹭飞鸣,水色澄清,烟波粼粼,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胜似一个江南水乡。</h3><h3><br></h3> <h3> 江河是天地间行色匆忙的过客,唯有湖泊才是大地之上患难与共的挚友,这个被称为大地上"星星"的湖泊,一直伴随着剑川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岁月!</h3><h3><br></h3> <h3>剑湖湿地公园,2006年公布为省级湿地保护区</h3> <h3></h3><h3> 在云南滇西北,黑潓江让水草丰美,让土地肥沃,但凡她经过的地方,都有人傍水而居,她所到之处,人们得到了她的馈赠 !从剑川到漾濞的流域里,黑潓江用她那母亲的情怀孕育了:</h3><h3> 中国木雕艺术之乡</h3><h3> 茶马古道唯一幸存驿站</h3><h3> 南天瑰宝</h3><h3> 鱼米之乡</h3><h3> 白族民歌之乡</h3><h3> 小香港、小上海</h3><h3> 滇西盐都</h3><h3> 中国核桃之乡……</h3><h3><br></h3> <h3>文献名邦一剑川</h3><h3> 剑川,自古以来就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这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伴共生,有"世界双绝"(千狮山、世界罕见全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遗址海门口);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有文化名人“滇南一老”赵藩,“云南三老”之一周钟岳等。一位史学家讲:你要了解南诏的历史,必须到剑川,你要领略白族的风情,必须到剑川……</h3><h3><br></h3> <h3>剑阳楼,剑川标志性建筑</h3><h3> </h3> <h3> "攻心联"先后得到了毛主席、邓小平、胡耀邦、江泽民、习近平的高度评价!其作者为书写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被誉为"滇士之魁,清儒之殿"的剑川人赵藩(早期曾在乔后盐场当过文书)。</h3><h3><br></h3> <h3>  "一字值千金"。1948年,受蒋先生委托,70岁高龄的剑川人周钟岳在南京亲笔书写了"总统府"三个字,国民政府奖励了他4000块大洋。<br></h3><h3><br></h3> <h3>四季芳菲入画来</h3><h3> "鬼斧神功"、"木雕之魂",都是剑川的代名词。昆明“金马碧鸡坊”、人民大会堂孔雀开屏屏座等都是剑川工匠们的杰作。</h3><h3><br></h3> <h3>  国家级工艺美木大师(剑川人)的木雕艺术品《清明上河图》,荣获国家科技博览会金奖。</h3><h3><br></h3> <h3>  剑川千狮山(满贤林景区)以山、石、林、泉、幽、险、奇、绝名扬四海。历代文人墨客在奇岩异石上赋诗榜联,形成了满贤林上一道人文景观。当你徒步登上999台阶,定让你有一览众山小之感!</h3><h3><br></h3> <h3>世界石狮双绝</h3><h3> 狮王尽显雄姿,独领风骚。它身高25米,身长15米,身宽12米,重量630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狮子王。狮群共3268只位居世界第一。大小狮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全国九个朝代的狮子造型,被誉为中国狮子博览园,成为国内外石雕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h3><br></h3> <p class="ql-block">  剑川“经济虽累居贫困,而文化则总属富有”,文化名人众多,能工巧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究其原因,就是“精神和信念”。从小听老师讲:剑川人“披蓑衣也要挂水笔”,以“不学为耻”,朴素的人生哲理,折射出的是:“景贤崇文、重教明理、能工善艺、追求卓越”的剑川精神和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唯一幸存驿站沙溪</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理,路过丽江,别忘了沙溪。这是个青山怀抱的小坝子,是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潓江水由北向南从坝子中间缓缓地流过,将这个鱼米之乡分隔为遥相辉映的两半。夏秋季节,一幅幅锦绣田园,将游客带入那绚丽多彩,如诗如画的境界……</p> <h3>沙溪明代玉津桥</h3> <p class="ql-block">“外国友人的沙溪”</p><p class="ql-block"> 漫步玉津桥,数十年往事涌上心头,74年到沙溪野营,记忆中只有一个石宝山,什么寺登街,茶马古道唯一幸存驿站却一点印象也没有。45年后沙溪却随处可见外国游客,这足以说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就是“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10日,从欧洲来的那支浩浩荡荡的老爷车队。34个德国友人开着16辆老爷车,从德国“穿越到”沙溪,重走丝绸之路。他们来自德国和瑞士,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60岁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h3>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h3><h3> 有一个女孩,辞职准备来云南漫游一圈,为期一个月。无意中她来到沙溪,惊异于这里的宁静与淳朴,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一个月的四分之一留在这个地方。</h3><h3><br></h3> <p class="ql-block">老槐树休闲吧</p><p class="ql-block"> "休闲、不累、不求人、还找钱",这是一对外省老夫老妻在沙溪的成功演绎。 10多年前,一对夫妇在深圳退休,来到寺登街租下了古戏台左边最好的几间房子,开了一个茶吧,随着沙溪旅游人数的与日俱增,他们的茶吧品种不断增加, 生意越做越红火。</p><p class="ql-block"><br></p> <h3> 到沙溪应安心、慢游,晚上隐居古镇客栈,感受夜色四合,白族民居的清静,聆听那渐行渐远的铃声、蹄声,体验茶马人的夜生活。</h3><h3><br></h3> <p class="ql-block">“南天瑰宝”石宝山</p><p class="ql-block"> 费孝通先生曾说:“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这个被作家金庸称为“南天瑰宝”的石宝山,以她魂丽奇绝,精湛雕艺诉说着南诏的历史;以丹霞地貌那颜色绯红、饱满、层次感强,在自然中与森林、雕塑融合成了一幅幅绝妙的风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石宝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 <h3>奇妙的丹霞地貌馒头山</h3> <h3>潓江上的石鳌桥</h3><h3> 别说小桥是个驼背的老汉,他却能驼起古往今来的重担;都说流水把他的心儿缠,酿成了清酒也能醉倒英雄好汉……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曾驼着无数马帮从春走到秋,他背上依稀可见的斑斑蹄印,见证了明代以来“剑乔盐道”(乔后经沙溪至剑川)、“茶马古道”(保山、永平、漾濞经乔后至沙溪)那段风霜雨血的历史。</h3><h3><br></h3> <h3>沙溪白龙潭</h3><h3> 色彩斑澜的白龙潭,水下历来充满幻想,深藏着沙溪人的精神世界。置身白龙潭,人会被眼前纯净的湖水洗涤,让一切归于宁静和淡泊;她能浸化心灵,禅悟修身,到此地的人会绕湖“转水”,以祈求自己及家人吉祥如意!<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联合村</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秋景,令我想起苏东坡在庐山上发出的感慨:“再也不写诗了,这山川之美本身就是诗”……当然,作为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不留下一首千古绝唱《题西林壁》,高僧们是不会让他下山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春去秋来,黑潓江边风景独好!深秋,这里稻谷飘香,充满诗情画意,静静的田园,静静的美,人们无需描摹,无需打扰,只需做一个安静的看客……</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田野,无边的稻田, 碧绿的潓江水从这里静静的流过,稻田仿佛是起伏的海面,朦胧、含蓄……描绘出一幅流水潺潺、如梦似醉的唯美画卷。纵使时光流逝,沧海桑田,潓江边的烟雨酒香、小桥流水、青砖瓦房……始终魂牵梦绕着惦记她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微风轻轻掠过,田野如海浪般此起彼伏,那饱满的谷穗,是沉甸甸的收获,此刻,映入眼帘的是一首既浪漫又实在的诗篇,她让人情满,意也满,愿遇上的人别辜负这难得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潓江妹妹弥沙河</p><p class="ql-block"> 弥沙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袅袅吹烟袅袅吹,</p><p class="ql-block"> 静静山村静静美!</p><p class="ql-block"><br></p> <h3> 这个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令我们舍近求远,纵横300公里,只因看看百年盐井的模样;只为寻找父辈们往日的足迹。50年代,这里归乔后区管,那时,弥沙河谷是乔后至马登、上兰、兰坪的主要交通线。狂风暴雨,门前冷落,四处无餐馆,饥饿而返……,这是第一次到弥沙的体验,它似乎用这种方式在告诫我们,不能忘记那艰苦的岁月 !<br></h3><h3><br></h3> <h3> 传说,弥沙盐井是一个牧牛女尾随偷偷跑到盐泉边舔盐水的牛发现的,为了感谢牧女给村庄带来的改变,村民们在村中 建了“盐神母”,以祭拜感恩。<br></h3><h3><br></h3> <h3>弥沙风雨桥</h3><h3></h3><h3>  古老的风雨桥河心亭 ,仿佛向我们诉说着百年盐业的兴衰。盐业发达早期,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是当时的繁荣景象。这个因盐而生、依河而建的地方,曾是滇西史上四大盐产重地(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弥沙井)。</h3><h3><br></h3> <h3> 持续高温多雨的夏天,让弥沙河由往常的绿绿江水变成了“黄河之水”,正值午后,几个背着竹蒌的白族老乡从古老的风雨桥上匆匆走过。<br></h3><h3><br></h3> <h3> 如今,弥井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她将变身为美丽乡村,融入“大沙溪”旅游圈,当地政府要把她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旅游村。<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南卡哨关大树关</p><p class="ql-block"> 古代官府为了防止盐啇逃税,在乔后通往沙溪的大树村这里建了盐卡,兵屯守关,目的在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个三叉河口,也是弥沙河妹妹汇入潓江姐姐情怀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滇西盐都乔后</p><p class="ql-block"> 因盛产食盐,使乔后这个滇西一偶的小镇而名扬天下,一度成为省内外商人聚集的中心。 全国28个省市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曾汇聚于这个千年白族古镇,饮食、着装曾一度引领新潮,人们称它为“小上海”、“小香港。”因承担着滇西六州市800万人口,以及川藏边界的食盐供应而赢得 “滇西盐都”的盛名,她曾是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名镇和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h3>柴坝村</h3><h3>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因栏潓江木柴而得名的村庄,手工煮盐的年代,它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没有这里输送煮盐的木柴,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时,柴坝村既是黑潓江煮盐木材的收集站,又是输送站。</h3><h3><br></h3> <p class="ql-block"> 每年雨季,村民到上游把大片的林木砍倒,断成柴筒子从山坡滚到河里,刹时,江面上的木头呼啸而下,漂流到柴坝村,守候的柴工用铁勾将柴勾到河边,按记号分别堆放成排,晒干后用于煮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厨中百味盐为首”,“美肴当思硔王功。”每天享受着用盐烹调出美味的人们,很少知晓那些为生产盐的矿工们,为这点香料要付多少代价,甚至是一生,这其中有着无奈、有着艰辛、但更多的收获却是欣慰,因为工人阶级身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奉献!前辈们把自己的情感、心血、生命与盐紧紧相连,在矿山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p><p class="ql-block"><br></p> <h3>乔后"滇西盐场管理处"旧址</h3><h3> 解放前,乔后盐场已有300多年采矿历史,是当时滇西地区的主要工业企业,是国民党在滇西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盐业工人高达千人。</h3><h3><br></h3> <h3>解放前乔后盐场分署全体同仁合影</h3><h3><br></h3> <h3>乔后盐场分署同仁合影(原工人医院)  </h3><h3> 国民党非常重视乔后盐场,委派少将参议、军统特务赵诚义担任盐场公署总场长,统辖乔后、诺邓、啦鸡、弥沙各盐场。为加强军事管制,在厂区设税警队,建了5个税警支队,有300个税警,场内架设电台可直接与国民党中央财政部联络。<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解放前的乔后银行旧址</p><p class="ql-block">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盐,地球上没有那一种矿物质和生命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在古代,盐的价格与黄金等同,被称之为白色的黄金,拥有盐就拥有无限的财富。盐商富甲天下,名扬四方的“康山草堂”,就是扬州大盐商江春的宅邸。</p> <p class="ql-block">乔后盐井商会旧址</p><p class="ql-block"> 盐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象生命一样重要,这在当下,看上去十分平凡不过的白色粉末,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着一幕幕关于财富,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故事。盐的滋味就是生命的滋味,因此被称之为生命之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乔后灶城八十灶格局</p><p class="ql-block"> 这是灶城(八十灶)的布局图,它是罗坪山下,清水河畔的一座古城堡,解放前由持枪税警把守。城内是整齐划一的十横排盐灶,每排八灶,中间大道将八十灶一分为二,路南四十灶,路北四十灶。因与盐有情缘,楚雄黑井、磨黑盐井、云龙盐井、兰坪啦鸡井、弥沙盐井我都到访过,但如此壮观的盐城古堡唯有乔后一个。</p><p class="ql-block"><br></p> <h3>八十灶缩影一承恩灶</h3><h3> 这是灶城里保留下来较完整的一个手工作坊。灶城所有作访均为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八十个作坊就是八十个整齐化一的院落。一律坐东向西,东面主房大三间设煮盐的灶,南北两处厢房是灶主人的家眷和工人的住处,前面是古色古香的照壁,院心由青石铺就而成。</h3><h3><br></h3> <h3> 东边的房子安放八口煮盐大锅,灶的后面是铁板烤灶,用于烤筒盐。据介绍 ,灶主是不准私自卖盐的,一律交官方管理机构——盐务公署收购出卖,因而八十灶生产的食盐又称官盐,灶主人得到的只是一点加工费。</h3><h3><br></h3> <h3></h3><h3>朱子家训明刻于门槛</h3><h3> 在这里劳作的工人们既艰辛,又有风险。每天黎明即起,把灶炉烧旺,将卤水倒入大铁锅中煮,以蒸发水份。八十个家庭作坊,几乎同时炊烟升腾,云雾缭绕,整个盐城古堡被云烟笼罩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奇观。<br></h3><h3><br></h3> <h3>灶城里的校长巷</h3><h3> 故乡的朋友讲,想发财住灶城,要读书住原工人医院,但据了解灶城不仅财运好,而且还是个盛出校长的风水宝地。洱源一中校长、副校长;乔后中学校长,乔后小学校长都出自这个巷。</h3><h3><br></h3> <p class="ql-block">滇西一绝杨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这个被称为“鹿鹤同春”的杨家大院,我们先后拜访过两次,院落以四合五天井为格局,大门向西,楼上楼下均安装精美的木制门窗。如今这样大规模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连体老建筑已屈指可数,云南民族村里的三坊一照壁,回合五天井,也只是分体建造的两个结构。</p> <p class="ql-block"> 现从大院内外的木刻花样,红柱红座、渔槟耕读、春夏秋冬、梅兰竹菊、四星瞰月、二十四孝,墙上精美图案仍能看出当时的辉煌。当地政府已有修复计划,请剑川工匠艺人按原貌修复,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早年院内水榭台阁,廊道曲折通幽,花园里流水潺潺,百花争艳。戏台飞檐翘角,苍桑古朴浑然一体,与喜洲大资本家严家大院相比更显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乔后区政府办公地点)</p><p class="ql-block"> 走进杨家大院,令我最难忘的是1978年报名参军,部队招收冬季新兵,专门选择了一个最寒冷的早晨,让我们在这个大院内裸奔了几十圈 ,遥想当年的我,真可谓国防身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墨潓江</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潓江桥</p><p class="ql-block"> 黑潓江上有许多桥,最有特色的恐怕要数柴坝的永安桥和下柴坝的藤子桥。永安桥始建于1891年,长二十米,宽两米,桥上有护拦,还有长长的方木凳,桥的顶部是瓦面结构,过往商客可在此息脚乘凉,遮风避雨。</p> <p class="ql-block">下柴坝藤子桥</p><p class="ql-block"> 手艺高超的乔后长辈们用碗粗的树藤编织而成,人马走在桥上婉如荡秋千,儿时经常爬上桥玩,站在桥中间感觉桥往上走,水往下流,我们还在上面展开过弹弓仗。1991年,徒步进入独龙江乡,看见江上还在使用这种藤子桥。</p> <h3>当时下柴坝滕子桥的模样(丰乐村龙底藤子桥)</h3><h3><br></h3> <p class="ql-block">古吊桥上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坐在古桥看精彩世界,这是一次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超越时空的碰撞。别样的浪漫,折射出:通信拉近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梦回清水沟</p><p class="ql-block"> 走进黑潓江,遥想儿时那画面。每年夏天,清水沟就是我们最美的乐园……江里有人游泳、戏水;沙滩上睡满了享受阳光浴的人;石头上燃起堆堆柴火,四周围坐着一群赤裸的“野孩”,烧洋芋、烧豆子、烧麦子成了黑惠江畔美美的野餐……</p><p class="ql-block"><br></p> <h3> 梦里相思梦里回……忘不了沐浴我的河水,哺育我的摇篮,每次回乡都情不自禁走向这里,总想找回儿时那美好的时光……</h3><h3><br></h3> <p class="ql-block">寻味潓江魚</p><p class="ql-block"> 乔后江鱼“自带光芒”,因为含盐,从古至今都是一道天然的美味。10多年前回乡,偶尔还会碰到几条,现在却成了奢侈品,凡吃过潓江魚的人都赞不绝口,鱼的肉质细嫩,质地紧实,口感甚好,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福不双降今朝降,今年回乡与好友们品茶聊天,讲了想念潓江鱼的心思,第二天清早,朋友就说拿到一条潓江水养殖的大青鱼,美滋滋的午餐刚结束,朋友又接到一个电话,称又抓到一条潓江鱼,问要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真是好上加好,口福不浅,那可是正宗的潓江鱼啊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诗意田园白依村</p><p class="ql-block"> 夏秋的白依村,江水、田野、村庄呈现出一幅江南唯美意境,尤其是秋天,眼前的景象如诗如画,登上景观台,让人心旷神怡,诗和远方就在眼前,这种自然和谐之美,道不尽之妙,才是诗人和摄影家真正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从唐诗到宋词,秋天,诗人多是愁苦之态,但唯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象白依村这样的田园乡村,此时诗人的心情闲适放松,写出的诗篇也会让人对田园心之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h3>黑潓江云海<br></h3> <p class="ql-block">核桃之乡漾濞</p><p class="ql-block"> 黑潓江最后一次对这片土地的回望,便是让这里的人们满山遍野地种植核桃树,并收获它的果实,成为大理"三宝"(苍山、洱海、核桃)之一,获得了闻名遐迩的核桃之乡美名。</p> <h3>潓江上的茶马古道桥</h3> <h3>黑潓江上幸存在的茶马古道桥一漾濞云龙桥</h3> <p class="ql-block">黑潓江与澜沧江拥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黑潓江流经漾濞,在风庆小湾镇与澜沧江汇合,便手牵手地流向茶乡临沧、普洱、版纳,经过勐腊流出国外,成为国际河流,那里的人们给她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湄公河。</p> <p class="ql-block"> 梦也潓江,醉也潓江,夏秋的潓江更迷人……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青山绿水是故乡最大的财富,人文古迹开发是最大的优势,邻里旅游的大发展是最好的机遇。笔者认为,形成剑川、沙溪、乔后、洱源、漾濞旅游圈已指日可待,潓水之滨任你游也不在是昨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