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摄影/文字/黄巷摆渡口</h3> <h3> 抉择</h3> <h3> 黄巷的命运一定会和高巷新宅基,大宅基,张巷一样整体搬迁。到那一天、一个不知经过多少年,多少代黄氏祖先艰苦开创,繁衍生息的古村巷,以及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巷情,巷风,巷规也将随着整体搬迁结束而烟消云散。</h3><h3>真羡慕别的村,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如火如荼小洋楼窗明洁净。而我们为了南湖湿地公园的开发要与黄巷说再见!“千年古巷我们不能再为你守护和陪伴了”,身为黄巷的一员心里难免五味杂陈,深感可惜!因为那是我们黄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孕育我们的地方,有我们童年很多美好的回忆。在这块土地上有我们难于割舍的情怀,是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h3> <h3>虽然黄巷终将会消失,但黄巷的巷民不能因为黄巷的消失而把黄巷历史,和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黄巷文化一起消失。更不能忘记黄氏先民是怎样来到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坚韧不拔的在这片土地上开创,建设,发展的心路历程。</h3> <h3>大黄巷卫星图</h3> <h3> 开疆辟土成就黄巷</h3> <h3> 相传在数百年前,(由于没有历史记载加上年代久远,具体时间己难于考证。)有位无锡惠山脚下的黄姓地主。带了二个长工来到了黄巷这片土地上开荒种地。古时黄巷这片地方是一片荒野,没有人烟,更没有地名。当这位黄姓的地主来到这里时一眼就看中了黄巷浜底这块风水宝地,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垦良田,经过多年长工们的艰苦劳作。慢慢把周围的荒地变成了一块块良田。</h3><h3>而在地主家做长工的俩兄弟,本来不姓黄。但在封建社会里长工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在地主家做长工必须要随地主家男主人的姓。所以这俩兄弟被改成黄姓。也因为这位黄姓地主的开荒成功,故为这块地方取名黄巷并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这位黄姓地主名下开垦的良田越来越多,财力也越来越雄厚历经几代后地主家便举家迁往县城常熟。住在常熟城内坐等收田租。</h3><h3>直到1949年解放,沿袭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才土崩瓦解。打倒了地主没收了土地,种田的农民再也不用交田租了。这位地主的后代也随之失去了音信!</h3><h3>而当年从无锡惠山脚下跟随地主来此开荒,本不姓黄、且默默无闻的长工兄弟却在黄巷这片土地上脚踏实地,成家立业,枝繁叶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了黄巷的主人,经过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成就了当下黄巷的规模。也就是说黄巷所有姓黄的都是这俩兄弟的后代,他俩就是我们黄巷黄氏的共同祖先。</h3> <h3> 水乡黄巷</h3> <h3> 黄巷,紧邻风景秀丽的南湖荡。“小河流水活鲜鲜,民居枕河岸弯弯”。她静谧、自然祥和、与邻镇张桥隔湖相望。黄巷浜门口有一古渡口俗称:黄巷摆渡口。“渡船静泊候故人,归心总系故乡湖”。渡口码头上方,有只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乡政府为了方便南来北往渡客遮风避雨建造的古式亭子。亭子南面的二根石头柱子上刻有(民国十八年二月十六日、练罗乡行政局建造)的字样。(古亭在南湖湿地公园施工中已被拆除,可惜古迹没被保留下来。)在张桥没有通公路时期渡口是张桥与练塘之间的水上交通要道。渡口码头所在区域是一大片宽阔的水域,东至东下圩西至西下圩,南面呈喇叭口河底平坦深浅适中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游泳池。湖水干净清澈,河鲜鲜美。在我们童年没有空调的年代里那里是我们每天避暑、游泳的打卡地。每到盛夏总是人头攒动,很远地方的人都会莫名而来游泳消暑,文革时为了响应毛主席畅游长江,还在这里举办过镇级的游泳比赛。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上船会摇船下水会游泳那是黄巷人的标配。</h3><h3>大黄巷占地300亩左右(包括大黄巷全部农田在内),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旱涝丰收。一条黄巷浜坐北朝南贯穿其中。犹如天然的避风港,她滋润着黄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她是黄巷的生命河,也是母亲河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巷人。错落有致的民居粉墙黛瓦散落在黄巷浜的东,西,北面,鼎盛时期全巷共有90户左右人家。黄巷布局祥和,四季分明。巷风纯朴、巷情友好、巷规公正、巷民好客亲和,历来人才辈出。在那水运年代船舶进出方便。四通八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灵秀福地。</h3> <h3>1958年国家进入大跃进时代。</h3> <h3> 1958年大跃进开始,为了学习苏联集体农庄模式黄巷办起了食堂,每家的灶头都被拆除一天三顿都必须在食堂里面吃。当时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不符实际盲目追赶发达国家的作法。什么土法练钢垒个土堆就练钢……粮食亩产有报几万斤的到处是浮夸风,恰逢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生活物资样样紧张。加上中苏关系又恶化苏联逼迫我国要提前还贷,村民过着前所未有的艰苦日子……个个饿的面黄饥瘦。</h3> <h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h3> <h3> 世事变迁</h3> <h3> 时过境迁,时间来到了大跃进年代的后期。黄巷被分成3个生产队,河东岸的叫河东队,河西岸的叫外浜队,浜底的叫里浜队。</h3> <h3>1970年代是文革时期,也是我童年时期。依稀记得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劳作生活。我所在的队是河东队,生产队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队里时常开早会,夜会学习毛泽东思想,毛主席语录教唱革命歌曲,会前大家往往会先唱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开始会议。</h3> <h3>每家大门口两侧都有毛泽东的画像,红心,“忠”字等的宣传画。旺桥村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会轮流去各队演出,演出开始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平时劳作期间高音喇叭里不间断的播放革命样板戏,那是个学英雄亢奋的年代,也是个诚实的年代。队里的人都会互帮互助,相互扶持……</h3> <h3>金鸡报晓晨曦微露,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滴滴滴”——“滴滴滴”清脆的哨子声打破了队里早晨的宁静,副队长黄二𠲸他天生风趣幽默每天都会在村东面的渠道上吹响出工的哨子声。他边吹边喊“来吧,扣再”不一会社员们扛着农具依次出工。<br></h3> <h3>每当农忙开始队长黄增福如临大敌!总要召集全体社员在仓库场或仓库里开会动员,动员全队劳力统一思想,布置任务,传达上级精神确保农忙双抢顺利完成!</h3> <h3>农忙时正在拨秧的村民</h3> <h3>正在罱河泥的村民,那时不使用化肥农药。都使用天然发酵的肥料种田,种出来的粮食是真真的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h3> <h3>夕阳西下,辛苦劳作一天的社员拖着疲惫的身躯收工回家。顿时黄巷浜里的泾岸上挤满了,洗脚,洗脸的人群。那时还没有自来水,河水干净清澈洗菜,淘米,洗衣服都在泾岸上解决。</h3> <h3>农忙结束队里会杀猪聚餐犒劳大家,也会组织社员带着自己的小孩开着机帆船,去常熟城里玩一趟。</h3> <h3> 春风和雨盛世黄巷</h3> <h3>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黄巷,分田到户,解放生产力村民们想方设法搞活经济。使黄巷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队里男孩居多。掀起了一股造房热潮老宅基地小的纷纷搬出老宅建造新房,黄巷浜里停满了运建材的船只。当时河东队里人口规模达到了120人左右出工收工时人声鼎沸。走在笔直田埂上一排长长队伍不见头尾蔚为壮观,村子的规模也扩大了几倍。村东原来的明渠也改成了暗渠成了村里一条宽阔笔直的景观道。那时是黄巷最鼎盛的时期!</h3> <h3> 心声</h3> <h3> 10多年前随着南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落地。从此黄巷的村民每年都有人家置换房屋,渐渐的黄巷的房子越拆越少。到处是被拆后的残垣断壁,昔日热热闹闹寸土寸金的大巷子已不见了往日的荣景。</h3><h3>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形势比人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深情依恋的回眸与感怀!但愿黄巷的村民在搬家时把千百年来积淀、沿继、传承的黄巷文化一起搬进南湖苑在南湖苑继续弘扬光大!代代相传!</h3> <h3>谢谢浏览!</h3><h3>2019.11.1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