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把北京人的早点都吃一遍!

皇甫少楠

老北京的一天,就是从吃开始的 以前一到早上,胡同里早点摊早就人满为患了 而且种类繁多,能让人挑花了眼 有人说:“有一种炫富,叫北京人的早点” 今儿个,咱就把北京人的早点都给吃一遍! 豆汁儿焦圈 一提起北京的早点,心头肉豆汁必不可少 刚起床一闻见豆汁的香气整个人就精神了 而且必须得搭配着焦圈和咸菜丝儿 吃一口焦圈吸溜一口口汁,一天都有劲儿 要说这碗豆汁必须得是灰绿色的才够味儿 稠稠浑浑的才有那酸涩的味道 焦圈必须得是热乎的,吃起来焦香酥脆 焦圈的淀粉在嘴里也能去掉豆汁儿的酸味 最好再配上一碟辣咸菜,吃着吃着汗都出来了 炒肝儿包子 北京人离不开炒肝儿和包子这对绝配 不会做炒肝儿包子的早点铺干不长 尤其是现在天儿凉了,得吃点热乎的 一碗炒肝儿二两包子...吃完了真叫一个舒坦! 这碗肝香肠肥的炒肝得浓而不腻 这吃法也讲究,得“忒儿喽”着给喝完 要是用勺子一搅合,这炒肝就泄了 一边喝着炒肝一边吃着包子,太幸福了! 豆浆油条 北京人爱油好油讲究油 大早起吃上一根刚炸出锅的油条太爽了 吃完了还得给家里人带回去两根 热气腾腾的豆浆冬天看着更诱人 要是家里有孩子,那就得买糖油饼儿带回去了 焦黄的大油饼上带着一层深色的糖面 孩子看见就知道这是给自己买的,床都不赖了 甜油饼儿配上不加糖的豆浆吃起来真顺口 而酥脆的油条就得配上甜豆浆吃才好了 烧饼夹肉 北京早点从古至今最常见的就是这烧饼了 过去还有种半发面的马蹄烧饼 那是专门夹着刚出锅的炸果子吃的 多少油都能包住,吃着那叫一个香 还有好吃的也喜欢用马蹄烧饼夹着焦圈 但是咱们现在常吃的烧饼更适合夹肉 两边的芝麻吃起来香而不腻 吃起来也干干净净不掉渣,边走边吃 要是觉得少了点油腥就夹个油条或是油饼 吃完了上午半天保证不带饿的 杏仁茶糖耳朵 老舍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杏仁茶的身影 杏仁茶曾经也是宫廷里流出的一种风味小吃 用江米面再加上苦杏仁粉调味 喝起来不光有米香,还带着一丝杏仁的香气 糖耳朵更是被评为“中华名小吃” 棕黄色透着油亮的糖耳朵看着十分诱人 吃起来松软可口,甜绵不腻,看着就像耳朵似的 也因此得名“糖耳朵”,也有人叫它“蜜麻花” 面茶 一说到茶,老北京还有一种“早茶”叫面茶 面茶其实是用黍子面或是小米面做成的面糊 最后在上面淋上芝麻酱再撒点芝麻 嘴里一边麻酱一边面茶的感觉太爽了 这面茶喝起来才讲究呢 跟炒肝儿一样,得转着圈吸溜着喝 这样能同时喝到面茶和麻酱,要的就是这感觉 只是现在面茶不能经常喝到了 只能周末得空了才能专门去找个地方解解馋 老豆腐豆腐脑 北京人爱吃豆腐,更得从一早就开始吃 大清早的来上一碗老豆腐或是豆腐脑 把干粮往里面一泡,冬天吃完了全身都暖和 以前胡同口的早点摊上准能吃到 咱先说说这历史悠久的老豆腐 调料多,酱油、醋、卤虾油、韭菜花... 现在想要吃上一口地道的老豆腐可难了 豆腐脑就不一样了,很多早点摊还有卖的 做好一大锅稀汤寡水儿的卤再准备豆腐脑就成了 做起来省事,卖起来一盛就齐活,更省事 喝起来各种配料做成的卤也倍儿香 炸豆腐 其实过去炸豆腐代表的不光是炸豆腐 还代表着“炸丸子”,也就是炸豆面丸子汤 看着白不呲咧的,喝起来可不是这样 加上麻酱、香菜、辣椒油喝起来更有味儿 炸豆腐就是把豆腐皮炸到焦黄 捞出来晾凉以后放到准备好的汤里 等这炸好的豆腐发软以后就可以喝了 过去走街串巷的小贩还会帮您放调料 配上干粮吃解渴又能吃饱,还能添几勺热汤 把绿豆面和上粉丝、萝卜丝等配料 再和上调料拌匀捏成药丸大小的肉丸子炸 而且汤里也要比炸豆腐的汤里更咸一些 这样炸丸子的香气才能完全透出来 这丸子吃起来不焦又不嫩,却很有味道 杂碎汤 北京的羊杂汤汤底十分清淡 吃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性加上麻酱、腐乳汁等等 配上烧饼吃起来口感更加丰富 喝完了汤吃完烧饼不过瘾的话再加碗羊汤 冬天喝完这碗汤,穿着背心都敢出门溜达一圈 馄饨 以前的北平最早的夜宵就是馄饨 这碗馄饨让北京人能从天擦亮吃到天黑 吃腻了再去回民馆子尝尝人家的元宝汤 北京还有个习俗,就是大年初二拜财神 也有了“正月初二,早吃馄饨拜财神”的说法 炸糕 说到早点怎么能少了这口油油的炸糕 一大早吃上一口外酥里嫩的炸糕太舒服了 咬开焦脆的外皮,里面是白色的糯米 黑色的就是甜甜的豆沙,怎么吃都吃不够 每次就算吃饱了,也得顺手买几个带回去 螺丝转儿 一圈圈的面食转成的螺丝转儿太诱人了 早点早点,早晨的点心说的就是螺丝转儿 以前是宫廷内的点心,出来便成了一样早点 酥酥脆脆的螺丝转儿还夹杂着麻酱的香味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这口早点也是吃的越来越简单了 但这些老吃食还是让老北京人们念念不忘 得空了快去回忆一下,顺便解解馋 这不光是老北京人的早点,更是老北京人的生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天17:00-19:00北京文艺广播FM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