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联合胃肠病学周会议发布了一项惊人的研究,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9种以上不同种类的微塑料。 奥地利环境局和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科学家联手进行实验,对分别来自意大利、日本、波兰、荷兰、俄罗斯、英国、芬兰和奥地利的8名志愿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分析。 科学家记录了志愿者在粪便取样前一周中他们所吃的食物。结果发现,所有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都检测出微塑料呈阳性,发现了9种塑料。每四分之一磅(约113克)的粪便中就含有20颗塑料微粒。 这样的结果让科学家们非常震惊,维也纳医药大学胃肠病学家施沃布尔 (Philipp Schwabl)表示: 他估计,全球50%的人口体内都可能有微塑料,但需要更多的样本调查。 塑料是如何进入我们的体内呢? 事实上,除了异食癖患者,波叔相信谁也不会莫名其妙地想去品尝一下塑料的滋味,所以进入我们人体的,是塑料的微小颗粒,而不是塑料块。 什么才叫微塑造料? 塑料经过人工处理,或长时间的分解,变成极小的碎片,当碎片的宽度小于5毫米,我们就称之为「微塑料」(microplastics)。 这些微塑料,因为体积极小,肉眼难以发现,对海洋及其他生物造成巨大的污染,所以又被称为「海洋PM2.5」。 而这些微塑料又会进入生物链,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最终回到我们人体内。 微塑料入侵的第一站,便是水源。 其中超市常见的瓶装水,我们使用的塑料水壶、水杯都是微塑料入侵的一个常见的渠道。 BBC曾经报道过,由非盈利新闻机构Orb Media牵头,对来自9个国家、11个知名品牌的瓶装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发现,超过9成的瓶装水都含有塑料微粒。瓶装饮用水中检测到比头发还粗的塑料颗粒,每升有10颗以上。 而且这些瓶装水不仅是一般品牌产品,百事可乐旗下的的Aquafina、可口可乐公司的Dasani、雀巢的Nestle Pure Life以及中国的娃哈哈等都在检查行列。 除了瓶装饮用水,研究人员还对十多个国家的自来水样本进行了检测,发现83%的自来水都被塑料微粒所污染。 水是生物之源,当水体被塑料污染后,它下一步入侵的,就是水生生物。 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会因为水源而摄入微塑料,包括原生动物、浮游动物、鱼类、龟类、鸟类、鲸类等。现在已经有超过220个物种被发现会在饮食时摄入微塑料。 相对来说,陆生动物情况会好一些,水生生物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截至7月15日,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大西洋300~600米深处的深海鱼体内存在塑料微粒,检出率超过整体的70%。 去年,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从深海下带回来的海洋生物中,检查到了微塑料。那可是4500米深的海底啊。 一份英国的研究表明,在英国市场上出售的贻贝(青口),全部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平均每100克贻贝,就有70个微塑料颗粒。而且,野生贻贝微塑料含量通常比养殖贻贝要多。 研究人员估计,在欧洲,一名海鲜食客在一年中通过海产品摄入的塑料微粒可能高达 1.1 万粒。 想必有小菠菜看到这里,已经默默决定不吃水产了。可你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吗? 你就算把米给戒了,也没用,因为就连每日必备的调味料——食盐,也含有微塑料。 《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全球销售的食盐品牌中,超过90%的食盐都被塑料污染,其中海盐中塑料含量最高。 该项研究涵盖了全球五大洲21个国家、39种品牌食盐,其中只有3种不含塑料颗粒。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成年人每年因为吃盐,可能吃到2000个微塑料颗粒。 面对这样的数据,波叔只能一声叹息,建议菠菜们少吃海鲜,少吃肉,多吃蔬菜。因为植物本身的细胞壁有天然的过滤效果,一般的微塑料很难进入植物体内,在苹果和浆果中几乎发现不了微塑料的身影。 但总吃素也不是办法,我们得从根本解决微塑料问题。 这些微塑料是怎么产生的? 微塑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生微塑料,一种是次级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从被人类生产出来的时候,就是小颗粒了。比如女孩子喜欢用的面部磨砂膏、具有美白效果的牙膏等。 它之所以能把牙齿磨白,全靠微塑料小颗粒在起作用。所以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个人护理用品使用塑料微粒。 而次级微塑料则是大块塑料垃圾经过风吹雨打,慢慢老化、碎裂,在阳光的作用下氧化降解成很小的碎片。最终会形成0.001至5毫米的塑料颗粒。 例如农业使用的保温膜,工业堆肥,也会在时间的作用下成为微塑料,残留在土壤中。 海洋上漂浮的塑料垃圾,也会变成微塑料,被其他生物吃进肚子里。 洗衣机洗衣服时,因为浸泡、摩擦也能产生大量的微塑料纤维。据估计每洗一件合成织物,可能产生1900个微塑料纤维。 无论是人工制造的,还是大自然降解的,这些微塑料都会通过地球的水循环系统,进入地表、江河,甚至渗透到地下水系统、海洋系统。 每年至少有0.86亿吨的塑料在地球上堆积,而据塑料发明至今已经100多年了,你猜地球上究竟有多少塑料堆积着? 微塑料的危害 每年因为塑料污染而死亡的动物不计其数,经常有新闻报道,动物误食塑料后死亡,动物被塑料束缚,畸形生长。 去年,就有一头鲸鱼尸体在挪威海岸搁浅。人们解剖后发现,鲸鱼的肚子里几乎没有食物,被整整30个大塑料袋塞满,还有一大团塑料布。 (从鲸鱼胃部取出的所有塑料袋) 对于不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人类总是袖手旁观。而微塑料的污染,却谁也无法逃脱。 在2008年以前,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动物可以排泄掉摄入的任何微塑料。但事实证明,微塑料依然可以残留在动物体内,在小肠、肝脏位置。 而这些在动物体内,在水中的微塑料,最终又回到了人类的体内。 没错,人可以通过排便将塑料排出,但是塑料进入人体,在体内游走的过程,会对人产生物理伤害。 肠道中的微塑料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小的微塑料甚至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肝脏中。 另外,塑料本身可以滤出有毒化学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BPA、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以及其他塑料添加剂,都可能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危害生长和繁殖。 2015年,一份关于儿童神经发育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盐接触的系统性综述得出结论: 正如研究第一作者施沃布尔先生所强调的: 一周之前,欧洲议会就以压倒性的571对53票,通过了限制塑料产品的新指令。根据这一指令,塑料吸管、棉花棒、塑料盘及塑料刀叉将在2021年之前被全面禁止。到2025年,欧盟力求实现塑料瓶回收率达到95%。 而在我们中国,今年年初已经全面停止废塑料进口。现在,亚洲各国开始跟随中国的脚步,宣布不能再让废塑料将自己的国家变成垃圾场。 各国都已下定决心为人类过去的「无知」买单,在对抗塑料这场战争上卯足了劲。但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这场战到头来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 从一个环保袋开始,从少点外卖开始,从一个玻璃杯开始,每人一个小改变,就可以减轻地球很多负担。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贝丝·泰瑞(Beth Terry)的PLASTIC FREE: HOW I KICKED THE PLASTIC HABIT AND HOW YOU CAN TOO。 书里面有很多关于作者自己对抗塑料的经历和方法,非常实用也有趣。 该书中文版来没有出,懂英文的小菠菜可以去找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