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摄影大师离我们而去

JAVA自行车

据香港媒体报道,国际知名摄影大师及导演何藩,于6月19日(上周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对于挚爱离世,其家人深表哀痛。 被誉为摄影界“一代宗师”的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自14岁生日获父亲送赠双镜反光相机后,展开摄影之路,一年内已获人生首个摄影奖项。他于1949年与家人移居香港,全凭捕捉光与影的天赋,以及对社会民生的触觉和热爱,利用照片记录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街头写照,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据悉,其作品获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包括香港M+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及澳洲墨尔本海事博物馆等。他亦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及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以及多国摄影学会荣誉会员,包括新加坡、阿根廷、巴西、德国、法国、意大利及比利时,去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颁发“年度致敬人物奖”。 何藩对影像的唯美追求,亦于电影事业中展现。60年代他曾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担任演员,参演过著名电影《不了情》、《西游记》及《蓝与黑》等,其中以饰演唐僧最为人所知;其后以导演身份进军影坛,1970年凭实验电影《迷》扬威康城及柏林影展,曾执导逾20部电影,活跃于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圈,作品包括《春满丹麦》及《空中少爷》,多为唯美文艺电影,直至九十年代退休移居美国。 晚年出版《Hong Kong Yesterday》、《The Living Theatre》及《A Hong Kong Memoir》摄影集,结集毕生经典作品,流传后世。 陈可辛的电影《新难兄难弟》中,梁朝伟、梁家辉带我们重回50年代香港的春风街。街坊邻里的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无不充满浓浓人情味。这样的人情味在早期的粤语残片以及邵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并不稀奇,如今却成了我们不断怀念追忆的殖民地旧风情——现代化的繁华就像胸口的朱砂痣,初见时惊艳无比,久了就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市井的人情冷暖却是春日里的和畅惠风,过了季才感到它的好,心心念念期期盼盼,却春风不再来。 幸好我们还有摄影术,还有何藩。 何藩,何许人也? 香港著名摄影家、电影导演:何藩 香港人,生于1937年8月8日,国际知名摄影家、电影演员及导演。1958年以新派摄影手法,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风格,58至65年间,连续赢得八届由美国摄影学会所举办之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后从场记转入台前做演员。1966年开始从事电影导演的工作,创作电影二十余部,是中国情欲电影史上唯一可以称得上大师的人物。 何生一生都在香港工作,13岁收到父亲所赠 Brownie 相机,从此便迷上摄影,并醉心于拍摄这个城市的每一面。年老后才离港赴美,过上隐居生活。 这样的他,对香港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纵横交错的的街巷、弄堂上方拥挤的“万国旗”(居民挂在窗外的衣服)、起伏坡道上的楼梯、电车轨道、中式小院前的西式路灯……这些中西合璧的港式“符号”,何藩无不了然于心。它们是历史的印记,香港电影中无数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都曾在此间发生。当然,最常见的还是人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 何藩拍摄最多的就是香港的市井百态,他的作品在具有历史文献般纪实性的同时,又极富创意与艺术性。他了解香港的结构、港人的生活:弄堂里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烧饭,身旁,小贩拎着一串色彩鲜艳的气球悠然走过;早晨的市场,雾气与熟食的蒸气弥漫四周,卖土豆的小姑娘穿着围兜,表情凝重;晾满衣服的阳台上,小孩和花猫同时探出了头;金光灿烂的海面,艘艘渔船沐浴在霞光下,扬起了归航的船帆…… 他同样了解太阳在这座城市的投影规则,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光线变化之瞬间:一半明亮一半晦暗的墙角,站着若有所思的优雅少妇;阳光在地上投下巨大的阴影,穿唐装的妇人从中间的缝隙中走过;马路一片墨黑,电车轨道泛着银光,过街者在逆光中变成了黑色的小纸片,衬着远处海上的孤帆,有种空洞的诗意。 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何藩的镜头所描摹的香港,旧时港人的日常形态和精神面貌无不跃然纸上。何藩作品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看来又觉无比亲近,因为这本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只是照片里的人换了衣装打扮,街巷更老,屋舍更旧。何藩的镜头是冷静的,秉承了纪实摄影师旁观者的拍摄哲学,却又情深款款——对香港的熟悉与对市井的热爱,使他得以拍出这样不动声色、却温情脉脉的好照片。 在我们所身处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渐渐被电子设备与钢筋水泥隔离开来,似乎整个世界都越来越冷,美则美矣,无甚温暖。于是人们开始无限怀念旧时光,思忆各自心中的“黄金年代”。感谢何藩的摄影作品,让我们能重回多年前的香港街市,在殖民地的古早建筑、唐装与旗袍间流连忘返。 只是时光已逝,过去的始终是过去了。回过神来,只能感叹影像恒久远,春风不再来。 另附上香港著名文化人蔡澜先生眼中的何生: 2010年07月12日 有些老友,忽然间想起,特别思念过往相处的一段时光。何藩,你好吗? 让我洗刷记忆吧,何藩是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在国际摄影中连续得奖二百六十七次的人,曾被选为博学会士及世界十杰多回,曾著有《街头摄影丛谈》及《现代摄影欣赏》诸书。 当年,阳光射成线条的香港石板街,菜市,食肆,皆为他的题材。虽然以后的摄影家们笑称,这类图片皆为“泥中木舟”的样板,但当年不少游客,都被何藩的黑白照吸引而来,旅游局应发一个奖给他。 硬照摄影师总有一个当电影导演的梦,何藩不例外,七年拍摄实验电影《离》,获英国宾巴利国际影展最佳电影。 之前,已加入影坛,当时最大的电影公司有邵氏和电懋,他进了前者,在《燕子盗》一片当场记,影棚的人看他长得白白净净,做演员好过,就叫他扮饰妖怪都想吃的唐僧,最为适宜,一共拍了《西游记》、《铁扇公主》和《盘丝洞》数片。 还是想当导演,演七二年首部作品《血爱》之后,以执导唯美派电影及文艺片见称。 何藩每次见人,脸上都充满阳光式的微笑,和他一块谈题材,表情即刻严肃,皱起八字眉,用手比划,像是一幅幅的构图和画面已在他心中出现,非常好玩。 也从来没见过脾气那么好的导演,他从不发火,温温吞吞,公司给什么拍什么,一到了现场,他就活着。 有多少钱制作他都能接受,他以外国人说的“鞋带一般的预算”,在七五年拍了一部叫《长发姑娘》的戏,赚个满钵。 所用的主角丹娜,是一位面貌平庸的女子,但何藩在造型上有他的一套,叫丹娜把皮肤晒为黝黑,加一个爆炸型的发式,与清汤挂面的长发印象完全相反。她又能脱,实在引死不少年轻影迷。 何藩已移民外国,听说子孙成群,不知近况如何,甚思念。 ——蔡澜 何藩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