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翠郊入韵家声远,古堡流芳世泽长”</h3><h3>古堡之所以吸引人前往探索,其魅力大抵在于它的神秘莫测以及历经沧桑后仍能傲然而立吧。藤屿古堡位于白琳镇藤屿村,东南依山西面海。</h3> <h3>藤屿古堡遭多次破坏,现只剩部分残墙断壁,从遗留下来的城墙可以看出,当时城墙南北长100多米,东西长200多米,城堡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这么大的一个古城堡,究竟是谁建的无从查考。</h3> <h3>走进藤屿古堡,可以看见古城墙已残缺不全,四门中唯有西门保留完整。古堡西门正上方生长着两棵郁葱苍翠的老树,分别是大榕树与马晒树,马晒树被大榕树紧紧包围着,榕树的板状根像几十条巨蟒,紧紧缠绕着城墙的两面,使城墙更加牢固。那盘缠而下的树根紧紧缠绕着这一方城墙。也许正是这树根的盘缠,这里的城墙才能保存下来吧!</h3> <h3>西门前曾立着两座狮子,狮子雕工并不精细,但据说是古堡的守护神,本村的妇孺尽管端坐于狮身嬉戏也相安无事,外人如果无意冒犯便会招来怪病。如今石座上的石雕狮子是被盗后新加上去的。</h3> <h3>据《福鼎县乡土志.地理》中记载“明嘉靖己未,倭寇福宁廉江诸里,蹂躏最惨,乡民议筑堡守御”,可知藤屿古堡约建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为抵御外患,利用八尺门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海域内冲要塞,屯兵于此,筑堡抗击倭寇。</h3> <h3>古堡南面城墙外有一条斜岭,宽2米左右,用石块砌成,奇怪的是它并未做成通常的台阶与石级,而是以缓坡形式逶迤至东南面的山脚下。东南方向有一平坦的园地,据老辈人说,那是古代的校场,缓坡的用途就是便于战马的活动。</h3> <h3>西门外有一条古官道,通往白琳,现在只留下一段道路,宽2米左右。</h3> <h3>据藤屿村老辈人回忆,祖先迁居藤屿时,古堡内树木葱郁,薛氏的总厅大厝与民居都是伐古堡内大树而建的。由此可见,古堡在薛氏、汤氏迁居之前已荒芜多年。</h3> <h3>民间盛传在古堡内有兵器库,刀、枪、剑等埋藏地下,1958年大炼钢铁时,村里花费大量劳力,挖地下钢铁用来炼铁,却挖出了地下藏品多件,有石抽屉的空石箱;十分精制的马鞍;重达9公斤的铜镜;栩栩如生,能动双翅的鹤烛台。薛氏原有古砚台珍品一件,平时无须加水,只要吹口气就可以磨墨写字,后不知所终。</h3> <h3>藤屿古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海域内冲要塞,屯兵于此,抗击倭寇很有利。当时是官兵还是民兵把守,不得而知,但从出土的物件与校场的设置可以判断有官兵驻扎,至于其他种种,唯有留有后人探讨了。</h3> <h3>如今古城堡那残亘断壁的城墙、形若帷盖的古榕,留给我们后人的便是一种历史记忆,文化积蕴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