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2019年10月28日到30日,原来和父母一起下放到江西上高外交部五七干校的小五七战士一行27人,50年后重回上高县再寻故地思故人。历史和文化似乎是难以割舍的双胞胎,知青有知青文化,当兵的有军营文化,那五七干校呢?自然也应该有干校文化。干校学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成分涵盖整个社会,干校文化与众不同的是独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是这个国家这段历史才有的,即无前展也无后延,我们能成为那段历史文化的成员并非有幸!但那段历史确实影响了我们的一生!</b></h1> <h1><b>自从离开外交部五七干校后,再回去看看是我们小五七战士大多数人的愿望!2015年以江西干校71届为主组成了《一起长大微信群》。2016年由姚建发起,<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安居广州的保成、刚从德国回来的京津、姚建和我组成南北还乡团一车四人,10月6日晚8点多从北京宋家庄地铁站出发,开始了圆梦之行!先到湖北钟祥罗集五七干校北、南点。后到湖南五七干校的茶陵、虎踞。最后一站是江西上高五七干校的校部、镜山口、竹子棚。这次南北还乡团圆梦之行,时长八天八夜,车行4600多公里,途经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天津九省市,堪称小小的经典,小小的完美,小小的得意!同时也使发小们一起回去看看的愿望更加浓烈。</span></b></h1> <h1><b>从去年开始在微信群中,大家就开始酝酿讨论今年外交部五七干校50年时回去看看。2019年8月发出11月回干校的通知要求接龙,结果发小们的弟弟妹妹们也想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回干校看看!一下子有20多人参加。因此我们成立了组委会并单拉了《江西上高行》和《江西上高通知》群😊</b></h1><h1><b> 因李论父亲--干校附中的校长(建国初期在宜春地委工作)</b><b>的关系,她一直保持着和上高县的关系,李论、章小河和汤晓青一起去上高县驻京办,并得到热情的接待。当我们要回上高外交部五七干校的信函被转到上高县委后,引起了县委重视,县委书记亲自批示:热烈欢迎,热情接待!大家倍受感动!我们没有忘记上高,同样上高也没忘记我们!😊</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给上高县委、县政府的函件,和特为此次活动特制的旗帜!</b></h1> <h1><b>此行主力部队16人在10月27日晩上欢聚在Z65次列车上!一路欢笑入梦乡,一觉醒来到南昌!</b></h1><h1><b> 这次江西上高行微信群中以居住在北京的为主,还有广州的和居住在美国、德国等国外回来探亲的共有35人,因各种原因最后成行的共计27人。例如韩克因身体原因不能成行,小妹韩伟代表哥哥一路同行,韩克在群里看直播😄</b></h1><h3> </h3><h3><br></h3> <h1><b>从西安开完会来的小河、广州来的保成和北京另一趟火车来的时永红等人,在28日早上7点前已到达南昌火车站守在1号门口,所以我们一出来就被拍下了光辉的形象😄</b></h1><h1><b> 之前小河已经同上高县帮助联系接我们的长途大巴车🚌接上了头,大家休整片刻直奔大巴车。</b></h1> <h1><b>因车站附近不方便停车,大家走了一大段路才和游荡中的大巴车碰头上车。让接我们的女士和司机师傅小急了一下😄</b></h1><h1><b> 上车后走高速公路一小时多就进入了上高县。当年从上高到南昌坐长途汽车上坡下坡颠簸半天才能到。</b></h1><h1><b> 在车上我们触景生情聊着当年干校的事,巧的是当提到了803时,司机师傅激动的说我就是六十年代出生在803(现在是青年农场)!我父亲是803部队农场的连长。当我们聊起在校部时去干校的田里干活,要路过一个叫藕塘村的村庄时,那位接我们的女士惊呼我就是藕塘村的村民!现在藕塘村已迁走,原址上建起了上高县政府的机关大楼。真是缘分呀!这又应了2016年干校行我说的那句话,只要聊起外交部五七干校,知道的人瞬间双方关系拉近👊</b></h1> <h1><b>自驾从云南和北京过来的任、姚、汤、谢、韩几位27日傍晚就到了上高,在入住的上高九龙半岛大酒店门前迎接大部队的到来!此行27人汇聚一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又回上高啦!</b></h1> <h1><b>当我们每个人走进自己的房间时:一本接待手册、一本上高之旅的地图、一盘水果体现出县委办公室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工作!令人感动😹</b></h1> <h1><b>中午县委副书记设宴款待大家,热情欢迎50年前的小五七战士还乡👏👏👏</b></h1> <h1><b>中午饭后大家上了大巴车在邹主任的陪同下开始上高行。上高人民经过50年的努力💪已经把上高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市!哈哈过去进城吃个小笼包,喝碗猪肝汤的景象已成为过眼云烟😄</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在锦江广场大家合影留念后,直奔第一个干校旧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803农场(现农业局青年农场)!</b></h1> <h1><b>803是以外交学院为主(含正在进修的干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等等单位的住所和劳动的地方。71年湖北干校撤销转江西干校时,我记得从新余坐着干校的大卡车时而上坡时而下坡(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丘陵地带)奔向上高,当快到上高时右拐弯一条路向东通往803。后来有一次晚上坐大卡车去803看过电影,但从来没有看过803是什么样子。这次一看,我认为803是干校条件最差生活最苦的地方!跟远离上高城的803比,当时俺们应该算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了😄要不怎么问曾在803的林设什么都不知道,原来是苦的没有了记忆😭😄</b></h1> <h1><b>红房子红土地很熟悉!干校的房子基本上是一个图纸用一样的材料😊所以在湖北湖南干校旧址也是一样的!当然红土地乃江西上高独有!下雨踩在鞋底上很结实😄</b></h1> <h1><b> 上图是林设曾经住过的房子,当然是根据林设描述定的。因为803是在最后才确定的,所以林设后悔没来😄</b></h1><h1><b> 下图是宋家三姐弟经过反复讨论认定,此房为在803几个月的时间里住过(后调到校部了)。留影后进去一看原来已经改成猪圈了😄</b></h1><h3> </h3> <h1><b>此次还乡之行关于803还有个小故事。当年江西外交部五七干校是分两批来的,1969年3月第一批下放干部作为先遣军住在这里,后来11月大队人马到达后,从新调配这里作为外交学院干部及家属的驻地。此行之前与县委接待人员沟通参观地点时,请其帮助找803旧址,因年代久远他们没能搞清楚具体位置。后来晓青回家问第一批来江西的老父亲时,老人说他们到上高后最先住在803,是一个部队仓库,在一个小山坡上。小河把这个信息转给邹主任后,他们马上就确定了803就是现在的青年农场。所以寻访803之行是临行前最后才得以确认的!所以以林设为代表的803没来之人对不住了😄</b></h1> <h1><b>50年前站在这房子前迷茫惆怅,50年后站在这房子前感概万千!</b></h1> <h1><b>50年前站在这里的是两个小学生!学校前的大榕树可以作证👊</b></h1> <h1><b>蒙山古银矿遗址兴于南宋庆元六年,止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开采160多年,距今已八百余年。遗址主要分布在上高县蒙山太子壁峰方圆 5公里范围内,已发现古银矿矿井20多个、冶银场 1个、蒙山银场提举司遗址 1个、知名古书院“正德书院” 1座、佛教“圣济派”发源地“圣济禅寺” 1座,“蒙山古银矿遗址”已于2013年5月份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上高存在的古代文明遗迹和秀丽风光融为一体👍</b></h1> <h1><b>虽然第一次看到蒙山,但江西上高秀丽风景一直留在我们那时幼小的心灵之中!锦江两岸的风光,镜山上的野果子和木梨,还有镜山口南边茶山旁的小水库被我们称为“小西双版纳”,都有我们玩耍的足迹,至今难忘。</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淘到银矿渣了!😝</b></h1> <h1><b><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我们来到了位于江西宜春市上高县九峰山中的</span>九峰禅寺,是禅宗历史上有名的尼众祖师——末山了然禅师的道场,为当今世界罕有的尼众(比丘尼)禅宗祖庭,也是佛教曹洞宗大寺庙之一,至今已经有1100多年历史。</b></h1> <h1><b>在寺庙参观我发现在寺外角落有一碑、一桥:蜈蚣桥。当时我没能确认桥在何处,就又进寺问一尼也不清楚很是惊呀😝便与晓青勘察蜈蚣桥在何处?原来就是在旁边的沟渠之上的小石桥。</b></h1> <h1><b>晓青就是发现桥侧面的八卦图形和蜈蚣图形,觉得应该就是此小石桥为蜈蚣桥。我想这桥和寺谁老呢😝</b></h1><h1><b> 在离开九峰禅寺时被告之进门口路两边有两棵树,进寺时看到的是枯枝无叶,而出去时看到的是枝叶皆绿!很是神奇。这使我想起原苏联使馆的周叔叔,据说他捡到一个树根(那时干校时尚潮流是做樟木箱子和根雕台灯座),放在桌子上前后左右上下观察了近3个月!最后雕成一精彩作品:前面看丹凤朝阳,背面看枯木老鸦👍</b></h1> <h1><b>晚上赴上高迎宾大酒店(2016年来上高时刘红卫就介绍我们住在这个酒店),县委书记设晚宴欢迎大家的到来!举杯为上高我曾经的家!</b></h1> <h1><b>这次我们外交部五七干校子弟返乡团已经充分体会到上高“热烈欢迎,热情接待”!我们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领导陪同和指点。上高人没有忘记当年存在的那样一群特殊人群😊</b></h1> <h1><b>正像晓青说的我们这帮人大多数从幼儿园就在一起,因父母工作原因上学寄宿学校是首选,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没有“集体”生活时间长😝到了干校和父母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艰苦但和父母的感情更深了!</b></h1> <h1><b>为我们这次还乡之行有很多幕后热心人士,陈江宜就是其中之一,其父母也曾在宜春工作,后调到江西省。他文革中随父母下放到上高,就读于上高中学,与干校803的王小雄,谢为民同班。 去年他听李论说外交部五七干校子弟想回上高看一看,非常热情的和周海萍一起带李论去上高驻京办,特意为我们回干校之事牵线搭桥!周海萍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干校时期上高县委书记周凤山的女儿,在上高中学时与干校章小路,王彩平是同学。听李论说50年代在宜春地委四家一栋小楼时期,周海平家、昝鸿祥岳父家和李论家是邻居。这次陈江宜(在北京定居)还特意来看看我们50年后返乡行!多谢🙏</span></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家合影留念是必须的😊</b></h1><h1><b>还记得我说的故事吗?就是开大巴车从南昌把我们接回上高的司机是803的,上高人没忘五七干校的人的典型案例😄</b></h1> <h1><b>当我们晚歺后回到九龙半岛时,酒店大堂中一位老妈妈在孙女的陪伴下等我们回来。原来司机师傅回家后说了当年的外交部五七干校子弟回上高的事,他的妈妈非常激动一定要让孙女带她来看看当年的邻居们😊并打听一下当时跟她关系很好的一家三姐妹👭80多岁的老人见到我们很高兴,虽然没有见到三姐妹,但跟一家三姐弟聊得挺高兴😊</b></h1> <h1><b>大家和老人家一起合影留念。事后发小说,老妈妈握着你不松手呀?我说因为我祝她幸福生活200年😄</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高夜景</b></h1><h1><b>50年后再次在上高过夜,走出酒店上街转转看看入夜的上高!真棒👍宽广的街道,各种各色的灯光给这座城市夜晚带来光明!车少人不多使这座城市有了安静。哈哈 😄 是不是正因为如此,少了烦躁之心,使上高人能认真思索规化建设出更好的上高!</b></h1> <h1><b>上高会战(上高战役、锦江作战、鄱阳扫荡战、宜春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是中国抗日精彩的一战!</b></h1><h1><b> 可是当年在干校我和克西爬到镜山顶上玩,看到长长的战壕以为是文革武斗留下的!如今重返上高站在这上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前,为上高这片热土有这精彩一幕感到十分自豪!</b></h1> <h1><b>29日一早我们打着返乡旗帜集体合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战英烈永垂不朽!</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今天县里请了昝鸿祥先生全天陪同我们参观讲解,因昝先生对上高历史很有研究,对当年那些情况也非常了解,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上高,了解五七干校当年的情况帮助很大。不过当年干校里面的事他就不可能知道了😝例如我父亲在干校养猪时,常常对我夸奖干校养的长白猪下的小猪仔倍受老乡的喜爱!一个月出栏就长到25斤,老乡排着队购买😊</b></h1> <h1><b>哈哈有年头没挥舞红旗飘飘了😄今天在上高挥舞着自己的旗帜🚩大家都非常高兴😊60多岁的人兴奋地和旗帜做着各种造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0 江西上高外交部五七干校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9--2019</b></h1> <h1><b>昝鸿祥先生认真全面地给我们讲述了上高会战和有关的各种问题及趣问!老昝比我们大几岁属同龄人,其岳父和李论父亲一样曾在宜春地委工作过,所以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他还有很多上高过去的老照片,我看到一张上高大桥通车典礼中,头车开道的是外交部五七干校第二好的嘎斯吉普车</b><b>!可见干校和上高县的关系不错😊我记得当时下放路经武汉时,发现街上跑的小车基本上就是北京吉普车,小轿车很少。哈哈这说明活动有吉普车开道在当时是牛x的一件事😄</b></h1> <h1><b>今天的第二站就去镜山口、竹子棚,然后返回校部这三个外交部五七干校生活居住地点。</b></h1><h1><b> 首先看到的是当年从竹子棚上坡到镜山口,过镜山口下坡,然后一个S形急转弯经过校部到县城的公路消失了!呈现眼前的是一条宽阔平坦柏油大马路(我在2016年来时笑称其为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路上一桥飞架两山之间,廊桥上三个大字镜山口!从卫星图中看这己是一条笔直通往县城的道路了,S弯已经成为镜山公园的辖区范围。</b></h1> <h1><b>这条路是到过江西干校的人印象中记忆深刻的路!有进城逛街美好的感觉!也有下坡摔跤痛苦的回忆! 这</b><b>路也是我们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学路上时间紧张怕迟到趣事不多,记得校部食堂东边下坡直通S弯有一条小路(上学时大家基本上都走这条近路),路边有几棵枇杷树,结果时就有邻村小孩偷偷来摘,每当这时遇上干校的孩子,就会开展一场嘴仗!这边普通话骂过去,那边江西话骂过来,因为双方都听得懂可谓棋逢对手不分上下😄当我们从湖北干校转到江西时,我们用湖北话加入阵营,因为听不懂湖北话村里的孩子愣了,我们得胜上学去了😄后来附中让我们校部的男孩将枇杷摘下分给学校的孩子们吃,当然我们近水楼台可挑好的吃😊</b></h1><h1><b> 下学走这条路有趣的事情就多了,去路两边的山沟和山上寻找野浆果、野草莓吃,上树摘木梨煮水喝,看韩克模仿芭蕾舞剧黄世仁收租乐翻天,一帮男生不怕死的冲下路去抓眼镜蛇吃,校部“八个半”自起绰号也是在这下学的路上产生(因校部9个初三男生有一个子不高)😊但让我记忆最深的是1971年11月的一天中午,大家下学回校部,一群女生走在前面,我们男生走后面,这时干校附中副校长骑自行车从后面追上我们(因是上坡),对我们说:回家跟父母说准备一下回京分配工作,大家高兴的跳起来欢呼,前面的女生好奇的回过头看不知发生了什么?当副校长骑车到女生那时,女生跳起来尖叫声回荡在山谷中😝总之在这条路上发生了很多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b></h1> <h1><b>镜山口已成为《宜春广播电视大学上高分校》、《上高县职业技术学校》、《江西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基地》、《上高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所在地,并一直连到竹子棚的山上。16年来时门卫(进校门须得到校方的同意)跟带我们来的朱女士说(地方话怕我们听不懂),让她带我们往右上坡绕到学校东边,有留下一排十幢外交部五七干校的房子,由学校老师居住。当时看到五七干校旧址的纪念碑很感动😹但以为其它的房子已经拆除,由于我的判断错误觉得干校附中的房子已不存在😭</b></h1><h1><b> 这次由县领导安排车直接开进学校,才知到学校围墙里面还有不少干校留下的房子。实际上外交部五七干校在镜山口的房子基本上被留下了👍</b></h1> <h1><b>大家在学校围墙里面看着这些熟悉的红房子。不过此次还乡行之中好像没有当年住在镜山口的人,所以看多议论少,并且在我的美篇误导下并没有意识到干校附中的教室还存在😊</b></h1> <h1><b>这些孩子可能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看来我们的到来对他们的活动有些影响😄</b></h1> <h1><b>外交部“五七”干校旧址的石碑说明上高人尊重外交部五七干校的存在,记得那段蹉跎岁月的历史,让人感动并对上高人对上高县政府肃然起敬!</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家一起合个影</b></h1> <h1><b>看到干校的房子还有人住时,大家很开心地和现在的房东聊天,哈哈老房东和新房东的对话有意思!大家看到熟悉的劳动工具非常兴奋🥰纷纷摆个姿势照相!说真的在干校时我们这帮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很能干农活的!在不插五一禾,不插八一禾,双抢(抢收抢种)中是干校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但因那时的特殊原因没有一张劳动的照片(包括大人)。</b></h1> <h1><b>看看大家姿态还有那么点意思吧😄尤其是我随意潇洒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b></h1><h1><b> 在干校待了两年(低年级的最长待了五、六年😭)学会了很多!挑担子从不会挑到挑一天水,从走不了十步就得歇一下,到一挑几里路。我在湖北、江西两个干校中,旱田锄过地、收麦子、摘棉花、捆棉杆,水田插秧、收稻谷打场,在猪班干过活,放过牛、赶过牛车,种过菜、赶牛耕过莱地等等各种!当然各种业余爱好也厉害👍如捞鱼、抓鸟、骑马、骑驴、斗狗、斗鸡、抓鹅等,还有偷开干校手扶拖拉机开进了沟里😄后来回北京分配到工厂进行野营拉练到山区,住在老乡家给老乡挑水身手矫健把老乡都震了😊走的时候不舍之情跟送红军似的😝</b></h1> <h1><b>我们每个在干校待过的人学习劳动还真没有怂人!说到这儿情不自禁想吹吹牛😝在湖北时干校就比较讲科学种田,经常请农业专家指导种粮种菜,一年下来实现了粮菜两自给,好像是当年外交部几个干校中唯一一个,成了学习的榜样。到上高后我就发现干校插秧讲究合理密植,即通风又不易倒扶,一亩地能打五、六百斤粮食!我看老乡的田里秧插的就比较稀松,粮食收的不如干校。但也许和人少地多有关系。</b></h1> <h1><b>我正在准备写这篇美篇时,克西以茄子🍆之名的美篇已经出笼!在上高反响极大!其中留言中有一条说干校的红房子冬暖夏凉,其实是不准确的😝冬暖是因为干校自己烧砖烧瓦盖的房子不透风,并按北方的方式安炉子和烟筒才有的冬暖!如果没有炉火一样是阴冷冻死宝宝了😄夏天可就不凉了,江西七、八月艳阳流火什么平房不给你晒透呀!我看到是当时藕塘村的厚厚的茅草房顶竹板墙好一点!我记得当时夏天热得睡不着觉,我们几个小伙伴煮了一锅木梨汤喝着聊天,到夜间12点多了一摸房子的砖墙还是热的呢😭</b></h1><h3><br></h3> <h1><b>大家挑担聊天正在兴头,任刚跑过来喊到谢康找到干校附中的教室了!大家从各个位置纷纷而至,说道这可是这次还乡最高兴的事情!</b></h1><h1><b> 谢康比我们晚一年回北京所以对附中多一些印象!当他看到这栋房子在最南最东边(我记成最西边),且前边菜地就是教室前面的空场,坡下的空地是原来附中开辟的排球场,而东边墙外空场(原来附中的篮球场)无房,有的是较远后建的楼房,而且进去看到房子结构也相符(上次来时还有人住,院门关着进不去),第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后边几间都大间的教室!后来我找出我们在干校不多的老照片印证了谢康的结论👍</b></h1> <h1><b>这张老照片是有一次我和克西听说有人在后山抓过蛇,就想去看看,忘了为什么克西带着他们家徕卡相机?大概是如遇到的蛇太大不敢抓就照下来😄我们从校部主楼(二层带木栏的小楼)后面水塔爬上山,然后下到镜山小水库后面爬到靠着公路最近的镜山顶上。因为此山靠公路那面比较陡树也密,前腿短后腿长麂子能蹭蹭的蹿上去!人也腿长胳膊短只能看着麂子蹿😄当我们在东边快到山顶时发现能看到干校镜山口的房子,箭头所指的是干校附中。于是克西先给我照了一张,我又给克西照了一照留念!后来上到山顶发现了战壕。</b></h1> <h1><b>这张老照片是校长李强派我们校部初三的九个男生去砖厂(校部离砖厂最近),用排子车拉回学校让砖厂叔叔们帮助做好的简易篮球架(差点被暴雨浇淋),安好篮球架后(箭头所指)初三男生们在学校前合影。和下边这次找到附中的照片一比较👌👌👌</b></h1> <h1><b>大家在找原来自已上课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是紧挨着老师办公室的第一间教室!</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家在干校附中教室前合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各年级学生在学校前合影留念</b></h1> <h1><b>从镜山口坐车转眼就到了竹子棚的山下。竹子棚点是按地形以公路为界分北为山上南为山下两部分。外交部五七干校撤销后山上成了学校的地方,山下则成为是牛奶场。16年我们就是开车下道瞎转时,发现了干校的红房子,和农场职工朱女士聊天(因口音问题原以为是钟女士),让她当我们的向导找到山上和镜山口。今天一下车就受到主人的欢迎!</b></h1> <h1><b>大家听到邹主任介绍这是<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庙前村党支部书记尤发财的儿子时,大家高兴的笑了!这个名字可能是庙前村人士在干校人群记忆中最响亮的名字😊</span></b></h1> <h1><b>在竹子棚山下生活的任敏、任刚姐弟俩高兴的和庙前村党支部书记尤发财的儿子现在尤书记和两位熟悉竹子棚干校的庙前村人士合影留念!</b></h1> <h1><b>竹子棚的同学在寻找自己原来的家!谢康、任刚指着这排房子说这是周元同学的家!当然这位同学这次没来非常遗憾!不过提起这位我们班的同学,就想起班主任说的诗:泉、泉、泉、泉、泉、泉、泉,流出珍珠各个圆,莫非你是李太白,然、然、</b><b>然、</b><b>然、</b><b>然、</b><b>然、</b><b>然😝</b><b>……😄</b></h1> <h1><b>这栋房顶有天窗的房子是干校的食堂,是我们每天想往的地方😄</b></h1> <h1><b>走到这里本想再拜访一下此房的新主人,上次带我们寻找干校旧址的朱女士,听男主人说出去干活不在家,有些遗憾。</b></h1> <h1><b>找到了池塘,找到了井,找到了原来的家,引发出多少回忆?</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夫妻双双把家还😊</b></h1> <h1><b>哥俩回忆起物资匮乏的当年,一帮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掏了这树上的喜鹊窝,失去小喜鹊的大喜鹊围着干校上空叫了几天!招来大人的责骂抬不起头来😭现在看有些残忍,但在那个年代还是可以理解的!掏喜鹊窝的小兵张嘎不还成了小英雄了吗😄</b></h1> <h1><b>克西由于好长时间没玩无人机了,刚才在镜山口没飞起来😄后来鸟瞰上高城的照片其功劳大大的!</b></h1> <h1><b>大家在竹子棚山下合影后,因时间关系就没去山上,直奔现在上高二中校部的所在地。30号早上结束行程将返京时,有几个住山上的同学去看了看:和我们16年来时变化不大,大食堂、澡堂子都在,原装厕所依然耸立在高处😄</b></h1> <h1><b>2016年来时被阻校门口,在联系保卫部门时,门卫说有干校留地方的人在学校当老师,刘红卫老师把我们带入校园。今天因县委邹主任带队大骄车停在校园内,正赶上中午学生下学,留下空间参观一下这原来的外交部五七干校校部,现在的地方名校上高二中。这次来上高发现上高在教育工作上一直保持着重教的良好传统!我们所到的中学、小学不用问,都能从学生身上感觉到!礼貌、守规、健康、活泼的学生👩🎓👨🎓学习不会差!</b></h1> <h1><b>在二中校长、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的美丽校园!和原来的校部天壤之别😊但我们为干校的离开,能交还上高一片干净的土地(我们从县档案馆中看到撤校与县政府交接文件中,干校地理位置所标红线涵盖校部、镜山口、竹子棚),使上高能展现美好宏图而高兴!</b></h1> <h1><b>我们的校长李强的名字跃然呈现在各个文件上😊</b></h1> <h1><b>上高校部唯一留下那个时代的东西:水塔和两棵树。水塔是用电机将地下水抽进水塔,借助山高和管道供给校部各处的自来水。那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躺在水塔上面仰望星空,觉得离星河很近!天南地北的什么都聊,特别是聊到在北京吃的好吃食,口水常没出息的往下流😄大樟树和桂花树之间是进校部的大道,它们上面是校部二层的主楼,下面是个小广场,是个活动、玩耍的地方,附中校部的学生在这里开会讲事情,大的活动一般在车库那边的广场上。9月前后桂花飘香,特别是在晚上让人感觉很清爽😊</b></h1> <h1><b>我们来到水塔的前面。原来水塔位置是在校部主楼侧后山坡的半腰上,得爬一小会才到,现在的学校大楼矗立在水塔前。上次来水塔前的小山坡还小树🌲灌木杂草丛生,水塔后面一道小矮墙划分和镜山公园的界限!现在一道高墙前移连接水塔,并在楼后和坡前起了一道水泥墙。我想是为了安全和美观,同时感到校方知道这老水塔标志着什么🤔谢谢🙏上高二中给我们留下的念想😊祝福上高二中多多培养出承前启后的栋梁💪</b></h1><h3><br></h3><h3></h3> <h1><b> 合影中的红衣女老师是邹主任当年的英语老师和邹主任当年的班主任热心帮助我们找到了上高中学的肖老师。</b></h1><h1><b> 当年的小五七战士和小小五七战士又见面了😄</b></h1> <h1><b> 上图:是标注本人在校部住房周边情况。在我回北京分配后父亲在二连当了指导员😊我记得当年二连连长(一级司机)对车的熟悉程度惊人!只要是汽车开过去,就能凭借其发出的声音判断出来有无什么问题💪所以上高的203车队经常请他去指点,非常的节省时间成本和工时成本。</b></h1><h1><b> 下图:京津这次没能来成太遗憾了!要不原地三年后再留下身影多有趣!</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校”的27名学员和现校长和二者兼顾者合影留念!</b></h1> <h1><b>中午在鼎味厨房就餐后将去雪子岭农场、砖厂、锦江老码头、东方红小学(现实验小学)等。这次来到上高我发现:吃饭时千万别说我们人多坐的下吗?好傢伙歺厅里的饭桌一个比一个大😄</b></h1> <h1><b>当年雪子岭对于我们这些初到乡村的学生来说就是<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时大家还在上高中学读书,学农劳动是必须的😊</span></b></h1> <h1><b>现在重上雪子岭心情大好!满眼绿色!青山碧水蓝天!有点万水千山总是情的劲头😄</b></h1> <h1><b>50年后在这熟悉的陌生之地,大家一块儿海起来!劳动姿势摆起来😄是呀!我们在这里开始学习干农活,挑担拿锄开始了和大城市不一样的学生生活!</b></h1> <h1><b>江西外交部五七干校自己盖的房子的砖都产自此砖厂,瓦产自竹子棚山上的瓦厂。我就来过砖厂一次,就是和同学一起把砖厂的篮球架拉回附中。那时我看到砖窑外面全是一垛一垛码放整齐的红砖,心想多累呀!窑里热窑外边也热,汗滴掉下来得摔成十六瓣😄</b></h1><h1><b> 现在砖厂乃是荣盛华府小区了<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font></b></h1> <h1><b>张从实已过世的父亲当年就是吃住劳动在砖厂。从实的母亲没有来过江西外交部五七干校,所以从实这次带着母亲的嘱托,带着父亲和母亲的照片转遍干校父亲去过的每个地方!让母亲看看当年父亲汗洒大地的地方😭</b></h1><h1><b> 我写到这时眼已泪满!在那时对我们来说心中并无伤痛,只是生活环境的改变,生存质量的影响,还属无忧无虑一孩童!但那时我们对大人身心所受的影响是无法体谅的😭</b></h1> <h1><b>刚来干校时李论的父母就在砖厂(我说怎么砖厂给附中做篮球架呢,有后门😄),李论在上高中学住校离砖厂较近,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天三顿饭从学校走到砖厂来吃,可见李强校长疼爱女儿之情!不过我把脏衣服偷偷塞到老爹泡在盆里的衣服底下也能得到父爱❤️😄</b></h1> <h1><b>李论找到了当年从学校走到砖厂的小路!在接近砖厂这一小段路居然没有变化😊</b></h1> <h1><b>到了上高中学一下车,克西说汤建让我代他向上高中学深鞠一躬表达深深的谢意!汤建因在美国不能亲来,他说这一生在上高中学真正的认真学习,为他后来的上大学、工作、做生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h1> <h1><b>一进上高中学大门就看到在那等候多时的肖老师!好家伙一帮60大几的女士(这里有教授、医院的护士长、还有国家行政学院的领导😝)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拥向前又是握手又是拥抱,把已是激动万分的肖老师搞的眼泪花花的😭当我反应过来录视频时大家已经平静了许多!是呀谁也没想到天南地北近50年原来的师生还能再见面💪</b></h1> <h1><b>有学问儒雅的肖老师人缘好,常常是学生和学校,学校和干校之间的沟融之人。所以是大家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老师👨🏫</b></h1> <h1><b>在上高中学和校长老师们一起参观,聊天说话,合影留念!</b></h1> <h1><b>当大家跟着校领参观学校的陈列室,一睹学校九十年历史的风采。晓青和肖老师坐下聊天,好学生就是招老师喜欢😊我便录下了这段视频,可是发现在手机播放中成了慢动作回放,不到5分钟的时间变成了28分钟😡回北京后把手机资料存入硬盘,却发现在电脑上能放😄于是拿手机又录了一便!哈哈没瞎耽误工夫😊</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师学生的情扎根在心而映在脸上</b></h1> <h1><b>无巧不成书:曹志华只记得自己在上高中学的班主任姓张,有个同学叫晏禾花是班长,今天再回学校参观,在翻看校长拿来的同学录中,凭这个名字找到她曾呆了几个月班主任是张兰英的班。巧的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正好昝先生在旁边 ,说这是我邻居! 马上致电</span>晏禾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电话里</span>晏禾花对<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志华说:我记得你……由于晚上有事,</span>晏禾花第二天一早来到了九龙半岛酒店大堂和志华两位老同学拥抱相见!</b></h1><h1><b>晏禾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后来纠正说她非班长,只是班干部,每天早上领着同学们唱革命歌曲及早读,所以给志华留下深刻印象。</span>晏禾花还<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记得在雪子岭劳动时曾让曹志华猜上高方言😊估计现在还是猜😄</span></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哈哈又见到锦江的水了!码头还在桥都不见😝看到上游正在新建一座带廊桥的桥。一到这这里就回想起当年从浮桥走到对面老街上逛逛。但当时还真不像现在这样吃地方特色小吃,可能是缺油水,大部人回到新城这边在回干校路边有个小馆吃小笼包和馄饨,特别是小笼包垫着松枝有股清香味😊</b></h1> <h1><b>大家在老码头上望着那边过去的老街现在的新城感概万千!不知是谁突然问起:谁还记得当年老街那边着火,干校的大人孩子一起来救火的事?怎么不记得呢!小河当时在上高老街那边的工厂学工,下班回家走在一条离校部最近的田间小路上,快到校部时回头发现县城浓浓的烟雾缭绕(因为校部在小山坡上地势高,那时县城和校部之间就是田地无高建筑,呵呵县城也没有几座楼房),她没有犹豫片刻转身就往县城跑,过浮桥就加入了从锦江舀水传递救火的队伍中!她说当火灭了大家准备回去时,一抬头发现身边的人是自己工厂学工的师傅😄李论当时在上高中学住校,离起火点最近也最快到达江边加入水桶传递救火的队伍。韩小妹回忆那天一早起来发现家里没人?然后看到爸爸妈妈和哥哥从外面衣冠不整的回来,才知道老城那边发生了火灾🧯她的哥哥韩克说当时干校调动了几辆大卡车,当时知道的大人孩子都上车直奔县城去救火了!现在想想有点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意思😄</b></h1><h3><br></h3> <h1><b>此行有干校情节的最后一站就是原来的东方红小学现在的实验小学。当我们坐的车进入小学,校长、老师还有当年的学生现在的老师已在操场上等着了!一下车大家热情握手致意!虽然并不熟悉但有情义相连。当年下放时大多6、7岁11、2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我的爱人吴华当就在这里上了几个月的小学六年级,后来回到干校附中上初中。</b></h1> <h1><b>在这和校长老师的合影中,有当时纯正的小学生(下边这4位就是百分之百滴😊),也有代表没来的弟弟妹妹的,像我就是代表已过门媳妇儿滴了😄</b></h1> <h1><b>欢迎校友回校!现在的实验小学已是一所有良好教育水平和具备一定规模的重点小学了。上高县重教爱学之风由来已久已成为风尚。</b></h1> <h1><b>最后我们在参观完位于镜山口S大弯附近隐蔽于山坡密林中的<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谷村酒博园后,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谷原味餐厅村委会包厢,坐在能坐在28人的对面人拿红缨枪都刺不着你的大圆桌旁,举杯为外交部五七干校子弟50年返乡行圆满结束干杯!</span></b></h1> <h1><b>席间我们大家热情感谢上高县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感谢以邹主任为首的接待团队的热情陪伴!感谢所到之处的领导、乡亲、老师、同学、朋友的热情接待!为此我们一行在50年还乡行的旗帜上签下我们27个人每个人的名字,将旗帜献给上高县表达我们的诚恳谢意和祝福上高县发展更加繁荣富强之心❤️❤️❤️</b></h1> <h1><b>她(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我们此行感受!</b></h1> <h1><b>晚饭后大家一起到卡拉OK厅,你卡拉我OK了一翻😝抒发了到上高以后的心情之歌😄</b></h1> <h1><b>30日早餐后大家开始相互告别各奔东西,开始了各自小团队的行程!让人感动的是邹主任和他的同事们一早也来送别我们!他们可是昨天晚上就一直陪着我们呀!真是辛苦了🙏</b></h1><h1><b> 这回分别:有到南昌一游回北京的;有转车到三青山,婺源、南昌回北京的;有到南昌、庐山、广州回北京的;有到南昌、庐山回北京的;有到三青山、南昌、广州回北京的;有到庐山、南昌、广州、三亚还不知到什么时候回北京的;还有自驾直接回北京的;最后是俺参加的一行自驾从上高去广州、佛山、中山然后回北京的。当然回北京后还有几个已经开始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外的生活了😊</b></h1><h1><b> 这次这么多人而且涵盖71届至75届组成的团队,顺利安全胜利结束后也创下了历年返外交部五七干校行之最✌️</b></h1><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