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低岭余庙

阿光

<h3>秋末冬初, 我们投进了阳山的怀抱,仿佛置身于文人笔下的秋天模样。江南的秋要比北方晚一点。眼前的季节,行走的脚步,曾经的擦肩,一切都是来去匆匆的啊!隐秘在大山深处的小村落,这里远离城市的喧闹,一切都是宁静的,默默的等待着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趁我们还未老,多走在路上,多翻山越岭,多沐浴阳光。</h3> <h3>从阳山下山,沿着003乡道向余庙方向驶去,远远看看一个古老的村落,静静躺在大山的怀抱,房子建筑材料都是青砖,院子是石头。村落坐北朝南,村西有一座余公庙,坐南朝北,一颗古老的黄荆树和一口小水塘在庙的西边,村里有20多个院落,尽管经过岁月的侵蚀,院里长满了野草,徽派建筑的房屋已多数衰败,但也能看出曾经的辉煌。整个村造型别致,尤其是村里有一座古老的吴氏宗祠,说明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辉煌。</h3> <h3>进入余庙村落。蓝蓝的天,红红的柿子树,白墙青瓦房屋,大自然将古朴与浪漫完美结合,竟绘就一幅自然的油画,美的让人惊诧。原以为白墙青瓦的老房子已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然置身此景,自然与岁月之美竟迷离了我们的双眼……踩着落叶铺成的乡间小路,漫步于村中阶梯之上,遇到美景就定格拍照让时光停在这美好一刻,近距离领略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观赏古塘、古树、古祠、古庙、古宅、等绝妙景观,真是惬意极了。</h3> <h3>古村落,老房子,精美的砖雕,斑驳的围墙,久远的历史在默默诉说。一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古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古迹,可以追溯地方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质。它们孕育、积淀着又有多少的历史文化足迹,承载了多少人的乡愁。它们隐藏在山村遗忘的角落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深挖、去整合、去传承。余庙之美, 不仅在于那秀丽山水, 更在于那散落在山峦的宁静古村落。</h3> <h3>自古以来,凡香火旺盛的庙宇都供奉一个神灵的神像。据统计,在县域内建余公庙的就有龙泉、花园、泥溪、葛公、尧渡低岭等地。可低岭余公庙为正宗,建庙历史悠久,至今已千余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改建,清乾隆二十年重修,前院后殿,规模宏大,呈现一派鼎盛景象。2017年2月2日是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六日,尧渡低岭余公庙再次重修落成。 “余公庙”为何千古流芳?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故事。</h3> <h3>余公庙,即福主祠。据建德县志记载:余公名陈杲仁,字之耳,民间称其为福主,江苏武进县人,曾在古秋浦为官,隋炀帝时拜为大司徒,唐高宗以其护国威灵封为“忠朝武烈”,宋徽宗宣和年间赐祠额“福顺”,明万历皇帝封其为“福主余公”神号,后乡间百姓均称其为余公。相传唐初,余公临邑地低岭,平寇乱保障一方,低岭余村有“得胜桥”,系其御寇之地,邑民感其功德,建庙礼祀,凡水旱、瘟疫均祷于庭。</h3> <h3>又传余公在官港、花园一带,见乡间发生大面积传染瘟疫,不少人相继死去。余公闻讯后,心急如焚,到处寻医问药,但均无疗效。无奈之下,只好自己上山采药,后因误服“鹤顶红”身亡,死后,坚持与瘟神讲理,以普度众生平安。余公舍己救人的行动,迫使瘟神收回死令,全县疫情停止了蔓延,很多病人好转痊愈。乡人为感余公功德,砍下一棵特大樟树锯成三段,雕刻三尊余公像,分别在上乡龙泉、中乡泥溪、下乡尧渡街建立余公庙,立像供人瞻仰祭拜。</h3> <h3>今天,当人们面对低岭余公庙里的余公神像双手合十虔诚祈祷时候,当嘈杂浮躁的内心来到余公庙得以净化的时候,不得不念起汪家“四代护庙”的功德。几经风雨,几度沧桑。千年余公庙,几损几毁,几修几建。今天的余公庙庙堂高耸,香火缭绕,灯火辉煌,再现了往昔的景象。有如此情景,人们都在传扬着小伙子汪孟根做了一件千百年的好事,一个汪姓家族“四代护庙”的感人故事在三条岭广为流传。</h3> <h3>汪孟根自小善良诚恳,勤劳简朴,在家乡低岭开了一小榨油坊,为当地村民代为加工菜油赚取微薄利润,维持一家生计。坐落在余公庙右侧的三间平房早该重修了,可他为续祖先夙愿,把积蓄下来的十几万元拿出来修大庙。这种做法得到在外地安家的三叔以及乡亲们的大力支持。说起汪家四代护庙之事,他祖先很小的时候从安徽遥远的北方,随来履职的一官员建德县。由于官场变故,一人被落下,无依无靠,无盘缠回家,只能在县衙附近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h3> <h3>坐落在县衙的望族东门徐长老同情这位服务生可怜,遂将本族小姑娘配其成婚。因东门徐是余公庙的“三主”之一,族里就派他们夫妻二人到余公庙护庙,料理庙务,打理香火。他去世后,他三个儿子继续护庙。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儿子各自离开安家立业,加上余公庙遭到严重破坏,一度荒废。但其中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碰到的在庙旁屋顶盖瓦的汪孟根的祖父没有离开余公庙,一直在陪伴着风雨缥缈的余公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