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高桥_山尖林_高桥

紫金

<h3>  上周六(2019年11月9日)立冬第二天,出走社会员"云游的龙“开题,穿越长沙浏阳市高桥_山尖林_高桥,出走概况显示:徒步里程24公里,累计上升5OO米。</h3><h3> 我们有4男,9女,合计13人报名,周六上午八时,在长沙雨花亭北站集合,拼车三台前往。</h3><h3> 车辆行至高桥镇政府办公所在地,我们下车开始徒步。</h3> <h3> 第二个小平头是队长(开题人)一一云游的龙。很正能量又很负责任的一个人。</h3> <h3>如今农村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双季稻的农户越来越少了,在这里却看到了这么一大片金灿灿的成熟晚稻,很是心旷神怡,让人心慰。说明这里的百姓是勤劳朴实的。</h3> <h3>  这座桥就叫高桥(原名高桥渡),又名郭桥,是连接高桥老街与金桥村的交通"咽喉",至今以有二百多年历史。高桥镇因此桥而得名。桥下的河流叫金井河。</h3><h3> 金井河里的水清澈透明,尽管正值秋冬枯水季节,显得河水流量小,但河面还是有那么宽,河床也是那么深。</h3><h3> 晚上回到家中,为了弄清楚金井河水系,打开地图得知,长沙县金井河,属洞庭湖水系,是捞刀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沙县马岭,流经双江镇,金井镇,来到高桥镇,再经路口和果园二镇后,汇入捞刀河,河流长63km。</h3> <h3>站在高桥护栏旁照集体照。这座桥横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岗岩石垒砌,放大照片桥头盖亭其上,以蔽风雨。古人建桥也是以人为本的。</h3> <h3>  因高桥特殊的地理位置,又靠山,又近水,自清代以来,金井河畔的高桥老街以茶庄而名声远扬,街道两侧茶叶店一家挨着一家,成堆的茶叶摆放在店铺外的架板上售卖,茶庄屋檐上的旗帜迎风招展,鼎盛时有茶行48家,有48杆秤之称。来此经商江、浙等地茶商络绎不绝,高桥红茶除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沙俄,波斯等异邦。所有红茶由金井河的高桥交船启运,至捞刀河,过载湘江,至洞庭运售汉口、上海等商埠,再涉重洋,至遥远的异域他乡。</h3><h3> </h3> <h3>  高桥老街和高桥48家茶庄最终毁于日本人的战火。</h3><h3> 曾在《共同抗日》那本书里看到,高桥老街(高桥集镇)和金桥村,这里曾是长沙会战主战场之一,第一次长沙会战时,第九战区1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当时的国军陆军总司令关麟征,就是在这里指挥6个军,铸就坚不可摧的伯陵防线,大挫日军嚣张气焰,创造了中日开战以来第一次收复失地的巨大胜利。</h3><h3> 长沙会战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打得比较好,第三次最好。第四次日军改变攻击路线,偷偷从我国军未设防御的天然屏障,幕阜山绕到岳麓山背面,直逼长沙城,至使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长沙沦陷。</h3><h3> 高桥老街和高桥48家茶庄正是那时毁于日军战火。至此,路上不断人,灶里不断火的高桥老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永久性的回忆。</h3> <h3>  沿途农家制做谅晒这种红薯干。我上前看了一下制作程序,先将蒸熟了的红薯打成糊状,然后将红薯糊倒入薄薄的木制模型中,再将糊在模型内拉平,一张薄薄的红薯皮就倒制成功了,要时间,要耐心。</h3> <h3>高桥镇白鹭湖水库</h3> <h3>白鹭湖水厂是长沙北部仅有的一座水厂。</h3> <h3>  白鹭湖水库,因为生态、水质好,吸引许多白鹭,尤其是每年三至十月间,数万计白鹭在此栖息,捕食,繁衍生息,故取名白鹭湖。</h3><h3> 可惜来的不是季节,我只看见一只白白净净的白鹭从高处飞到路边。</h3> <h3>白鹭湖四周群山环抱绿水。</h3> <h3>白鹭湖中的牧童骑水牛石雕</h3> <h3>路边一个什么庙?没进去。</h3> <h3>  行至山角下,已经是中午一点多钟,大家都几肠漉鹿了,队长带领我们选择了这户熟悉人家进去休息和享用午餐。</h3> <h3>  由于事先未与农户联系上,突然来这么多人吃饭,农家大嫂一时忙不过来了。</h3><h3> 大家就撸起袖子齐上阵,杀鸡的杀鸡、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烧火的烧火,锅碗瓢盆顿时响成一片,好不热闹。</h3><h3> </h3> <h3>  这位叫“云"的美女可不简单,徒步登山是把好手,人高腿长,步伐矫健,无论是平地徒步,还是登山下山,始终走在队伍最前方。下厨做饭炒菜也是一把好手,有条不紊,干脆利落,一会儿功夫,米饭,炒菜,热气腾腾的土鸡汤就被她端上了餐桌。</h3> <h3>  也不知是烧柴大锅炒的菜好吃?还是刚从菜园子里采摘来的各种青菜新鲜?还是美女姐姐厨艺高?还是饥不择食?应该是兼而有之,我只知道,满满一盆饭和一桌子菜,被我们吃得净光。实在不雅,所以照片不好意思晒出来。</h3> <h3>  提供午餐的农家大嫂很大方,让我们自己去采摘她家金橘树上的金橘子吃,立冬后还挂在树上的金橘子,像爆米花一样绽放着,又好看,又好吃。</h3> <h3>下 午开始登山,目的地是高桥镇最高峰一一山尖林。</h3><h3> </h3> <h3>  上山的路被砍伐的竹子完全挡住,以为要打道回府了呢。<br></h3> <h3>  队长方位感很强,没有路,也带领我们在这茂密的竹林、杂草深处向上、向上穿行。</h3> <h3>费了洪荒之力,爬到竹林顶端,终于看见路迹。</h3> <h3>  原以为找到了路迹就离目的地不远了,但旁人却告知这只是刚刚起步嘞。抬起头看,走在前面的,己经翻过了几道山梁。</h3> <h3>  脚下就是新挖掘出来的"登山路",在这崇山峻岭的山脊上绵延不断,也不知是用来修建登山路?还是用来防火的隔离带?</h3> <h3>瞧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多陡峭,好不容易走过一道陡坡,又迎来攀登一座高山。</h3> <h3>  一弯腰,一步踹,一山攀过又一山,爬过一山又一山拦在前,有点不得到的感觉了。</h3> <h3>攀登</h3> <h3>  眼看着就要接近山顶了,山顶上的房子也清晰可见,但登山的脚步却越来越沉重,硬是不得到了,</h3> <h3> 在我举步维艰之时,是照片中这位叫"沉默的行者"帅哥,接过了我的背包,减轻了我的负担,让我坚持登上了山顶。</h3><h3> "沉默的行者“体力强,耐力强,完全可以轻松走在队伍前面,可他却是一个集体观念很强的人,登山开始时没有路迹,我们有几个人落在后面,是他走在前面为我们探路,带领我们走出竹林,追赶队伍。可我们几个却始终赶不上前面的队友,此时"沉默的行者"也不嫌弃我们速度慢,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样,一直默默地殿后压阵,让我们落在后面的队员感到安全。</h3><h3> </h3> <h3>  山尖林,终于爬到了山顶,看到了“山尖林"三个大字,还有山尖林的庙宇和房屋。</h3> <h3>  这座山尖林虚唐太子庙,是高桥镇最高处,站在庙前放眼望去,一览众山小。登山、驱车到此庙朝拜的香客还挺多。</h3><h3> 下山路上听说到此庙来朝拜的人多是高中毕业后即将参加高考,指望升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挺灵验,所以这里香火不断。</h3><h3> 传说;唐朝时,当地有个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刻苦的农家子弟考上了状元,让当地人惊叹不已,百里之外的人们都跑来向他祝福。在通常的情况下,考上状元后很快就会直接进入翰林院,但半年过后,这名农家子弟还待在家中,没有任何消息。一天和他一起参加殿试的朋友辗转传给他一个不好的消息:他的状元被人顶替了,农家子弟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气得晕倒在地,醒来后,郁郁不乐的他只身来到这座叫"山尖林“的大山里,找了个山洞安身,没过多久,上山打柴的当地人发现他的尸体,当地人为了纪念这名农家子弟,便自愿出资,建了这座庙宇。不知过了多久,皇上知道了这个故事,感动之余,给这个庙宇赐了一个"山尖林虚唐太子庙“的庙名。</h3> <h3>行程完成,我们下山了。</h3> <h3>看着太阳一点,一点慢慢落下。</h3> <h3>西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h3> <h3>看到月亮慢慢升起。</h3> <h3>  紧赶慢赶,终于赶到天黑前走出了大山,走在了回家的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