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赞

双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梅赞</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阎肃</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岩上 红梅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里冰霜脚下踩。</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九严寒何所惧,</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片丹心向阳开。</b></h1><p><br></p><h1><b> 这是著名剧作家阎肃编剧的大型歌剧《江姐》中的主题歌。他用梅花的高贵品质、坚韧不拔的风格,赞美江竹筠这位革命烈士的崇高信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红梅赞》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经典红歌。</b></h1><h1><b> 今年十一月十四日,是江竹筠烈士英勇就义七十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江竹筠烈士的光辉业绩,再一次唱响这首《红梅赞》!</b></h1><h1><b> 照片出自网络</b></h1><p><br></p> <h1><b>  江姐,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从学校的课本里,从图书和小说中,从银幕及舞台上,大家知道了你,认识了你,读懂了你。在人们的心目中,你是最美女英雄。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和奉献!</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化作红梅映山红</b></h1> <h1><b>  江竹筠,原名江雪琴(1920.8.20--1949.11.14)四川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重庆地区地下党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为女烈士。</b></h1><h1><b> 江竹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为江竹君。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川东地委书记任上组织暴动时牺牲,江竹君接过他的工作。</b></h1><h1><b>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君在万县被俘,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江竹筠,难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党军统秘密杀害于渣滓洞并毁尸,时年只有29岁。</b></h1><h1><b>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名英雄模范人物称号。</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这是江竹筠高中时的照片</b></h1> <h1><b>  这是江竹筠在就读国立四川大学时的登记表。</b></h1> <h1><b>  这是江姐的一张学业证明书。证明她在中国公学附属高中读完高一时的信息。上面贴了一张她21岁时的照片,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漂亮,还有那种难得的气质。</b></h1> <h1><b>  这是江姐在校园里某地拍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一种女士气质,典雅、端庄。</b></h1> <h1><b>  这是江姐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丈夫彭咏梧,儿子彭云。 </b></h1> <h1><b>  这是江姐牺牲前的一份遗书。当她知道不能活着出去时,就用筷子做成竹签当笔,用棉花灰当墨,写下了这份给表弟谭竹安的信。</b></h1><h1><b> 从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江姐对革命取得胜利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作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同时,也满载着一位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遗憾的是,这封信成了江姐的绝笔信,也成了一封托孤遗书。</b></h1> <h1><b>  为了江竹筠和彭咏梧的唯一儿子,谭正伦(谭竹安之姐)精心照料着彭云,多次躲过国民党的追捕,最后长大成人。1965年,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为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迪摩分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b></h1> <h1><b>  江姐的孙子、彭云之子彭壮壮,早年在北京完成大部分中小学学习,高二时随家人移民美国。中学毕业后,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现为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b></h1> <h1><b>  江姐被捕后,国民党军统特务为了获取重庆地区地下党的情报,对江姐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等等,甚至惨无人道的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江姐始终坚贞不屈。“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狱中的难友们称之为“中国的丹娘”。</b></h1> <h1><b>  江姐的墓坐落在重庆沙坪坝歌乐山烈士陵园。</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这是介绍江竹筠生平的墓碑</b></h1> <h1><b>  这是为了纪念江姐,在其家乡矗立的塑像。</b></h1> <h1><b>  为了纪念江姐以及重庆地区地下党的革命精神,由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于1961年12月出版发行。小说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出了以许云峰,江雪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精神。虽然最后惨遭杀害,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h1> <h1><b>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电影《在烈火中永生》讲述了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牺牲后,前赴后继,在华莹参加农村武装斗争,以及在狱中保守党的机密,同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b></h1> <h1><b>  歌剧《江姐》是阎肃根据小说《红岩》创作改编。该剧在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累计演出1000余场。一首《红梅赞》响彻大江南北。</b></h1><h1><b> 《江姐》经历第五次复排后,以全新的艺术理念,崭新的时代内涵,强大的演出阵容和气势恢宏的舞台灯光,为经典艺术打造了更为丰满的形象。今日红梅花正红。一部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歌剧,至今历久不衰。</b></h1> <h1><b>  “绣红旗”是歌剧《江姐》中的精彩片段。</b></h1><h1><b> 1949年10月1日,江姐以及难友在狱中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欢欣鼓舞,难抑激动之情。虽然她们无法感受到这样的幸福,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为了庆祝这个喜讯,她们一针针、一线线,含着热泪,用全部心血绣出了这面她们还没有见过的五星红旗!</b></h1> <h1><b>  1964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歌剧《江姐》和后和演职人员一起合影。</b></h1> <h1><b>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这是红梅风格,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象征。</b></h1><h1><b> 在纪念江竹筠烈士牺牲七十周年的时刻,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