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发展五年规划

缠丝拳会馆

<h3>  《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下)</h3><h3>    (2016-2020年)</h3><h3>(接前文)</h3><h3>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武术推广渠道</h3><h3>(十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一路一带”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大对国外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培训,增加武术师资外派数量,扩大武术器材援助和输出,增派武术交流访问团,定期举办各类武术展示交流活动,逐步加大武术援外力度,重点与国际武术联合会成员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h3><h3>(十五)充分发挥各驻外机构的作用。广泛建立对外合作与联系,构建驻外机构推广平台,加强与驻外使领馆、中国文化中心、中资企业等驻外机构合作,发挥华人华侨、留学生作用,加强与国家汉办合作,推进武术进入各国孔子学院,孔子课堂。</h3><h3>(十六)推进竞技武术申奥进程。加强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合作、探索武术国际性赛事开发模式,重点打造武术国际交流品牌赛事,使武术成为中外体育交流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武术在世界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开展;逐步推进武术进入英联邦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以及世界各区域性综合运动会,努力推进竞技武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h3><h3>五、大力弘扬武术文化,加强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h3><h3>(十七)弘扬尚武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加强武德教育,弘扬“尚武崇德、爱国守法、尊师重教、谦和诚信、刚毅自强”的武德精神;培育拼搏向上、自强不息、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信。</h3><h3>(十八)倡导武化终身教育、构建全民武术教育体系。探索创办“讲武学堂”等武术普及服务机构,发挥武术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武术的时代价值。</h3><h3>(十九)加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规范传统拳种的传承与保护,完善珍稀濒危传统拳种和高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保护机制,确定代表性的特色拳种重点推广;加强武术研究院院藏文献研究与保护,开发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公开服务社会;重视武术典籍、古拳谱、器械、遗址等文化遗存的研究保护工作,加大传统武术申遗力度,促进武术各拳种协调发展。 (二十)研究建立职业传承机制。探索合作共建国家级、省市级专家工作室,发挥民间代表性武术传承人和武术从业者在武术传承中的作用,促进和规范社会传统武术的发展;加强社会武术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探索社会武术指导员、职业拳师、志愿者管理的新模式,加大民间示范人物、领军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发挥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h3><h3>六、着力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完善武术师资培训机制</h3><h3>(二十一)重点推进武术进校园。重视青少年及学校武术教育工作,加强与教育部相关部门合作,加快《武术段位制》与《武术健身操》在校园的推广普及,推进武术列入各类学校课程;创编或修订《武术教材》和《教学大纲》,规范课程设置,鼓励开展地域性特色拳种校本课程。</h3><h3>(二十二)完善武术师资培训机制。实施优秀教师研修计划,鼓励支持武术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促进青少年武术师资总量稳步增长;通过举办青少年武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参与青少年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调动基层武术教师的积极性。</h3><h3>(二十三)重视武术专业学科建设。发挥高等体育院校在武术教育领域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学科发展;加强对武术馆校、少年宫、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管理与引导,提升办学水平;建立武术馆校师资认证制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各类武术教育培训活动,探索武术竞赛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武术推广模式。</h3><h3>(二十四)拓宽青少年武术教育渠道。加强与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实施中华武术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培训计划;广泛设立“段位制师资培训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宫武术师资培训基地”;鼓励建立青少年武术夏令营、冬令营等假期培训机制,以多种形式、多种机制保障青少年接受武术教育的基本权利。</h3><h3>七、充分发挥武术研究院作用,重视武术科技创新</h3><h3>(二十五)推进武术研究院实体化探索。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做实武术研究院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国家武术研究院的主导作用,整合利用全国武术院校科研资源,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合作共建武术科研基地、研究中心和武术研究院分院等科研机构。</h3><h3>(二十六)加强与体育总局科研主管部门合作。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提高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规格,搭建武术学术交流平台,重点打造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全国武术科学大会、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品牌,提高院刊《中华武术研究》学术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武术科研水平。</h3><h3>(二十七)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青年武术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全国博士高级研修班、中青年武术教师研修班,加强对武术专业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科研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科研委员会、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的智库作用,逐步建立成一支以专家委员会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梯队,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人才队伍。</h3><h3>(二十八)支持、引导、鼓励科研创新,重点围绕当前国家武术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以解决武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为着力点,加强系统性、前瞻性的决策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武术锻炼对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功效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充分发挥武术科技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武术科学健身指导,提高武术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为武术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和理论支撑。</h3><h3>八、协调培育武术产业市场、引导武术消费需求</h3><h3>(二十九)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武术竞赛市场化、职业化进程。建立散打职业化赛事平台,探索套路职业化机制,加快武术职业化发展;规范各类武术职业俱乐部,发挥其在职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各类竞赛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如市场招标、企业冠名、媒体宣传的联合运作模式等,建立武术职业化管理体制,保护武术职业化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h3><h3>(三十)打造职业化品牌赛事、培育武术市场主体。以散打项目为突破口,开发武术项目商业化赛事、培育武术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开发武术对抗项目商业化赛事,提高职业武术发展水平,加强职业化队伍建设,打造散打超级联赛、套路王中王争霸赛、终极格斗、自由搏击、泰拳职业联赛等商业性赛事活动,培育有竞争力、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武术产业品牌,力争打造若干个国内知名的品牌商业赛事。</h3><h3>(三十一)探索武术产业开发模式,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武术产业结构,开发标准化武术场地、器材、服装品牌和市场,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产业体系;设立武术专项发展基金,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赠或投资,积极推进武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提高武术产业发展水平。</h3><h3>(三十二)增加武术产品供给,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引导大众武术消费。研发以健康为主体的太极拳类的武术产品,重点发展武术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加大武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武术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科技开拓武术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武术健身信息聚合、在线培训等武术健身新业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武术消费需求,合理引导不同收入群体的武术消费。</h3><h3>九、强化协会组织建设,着力做好媒体宣传推广</h3><h3>(三十三)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完善各级武术协会组织机构,实施单位会员年度注册制度,强化各级武术协会职能,探索推进协会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武术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市/区、县级武术协会的建设,形成高效的单位会员工作组织网络,个人会员突破100万人,推动武术协会工作规范化发展。</h3><h3>(三十四)重视武术管理队伍建设,实施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各级武术协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完善奖惩机制、吸引人才、增强活力,建设适应现代武术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大基层管理和工作人员的榜样人物培育力度;建立健全数据库管理系统,科学使用电子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h3><h3>(三十五)着力做好媒体宣传,有效扩大武术社会影响力。增强宣传意识,加速推进武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官方网站的导向性、权威性;整合各省市武术网站、网络资源,构建大武术网,鼓励创建武术外文网站;加大外文版武术图书的出版力度,研发优秀武术演艺产品进行国际巡演。</h3><h3>(三十六)加强媒体宣传队伍建设,培养武术宣传专业人才。加强武术宣传人员的武术专业知识、媒体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武术解说、音乐、舞美、创编等方面的人才,积极推动武术影像摄制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对自媒体、新媒体以及社会武术网络的引导和管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