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七月初的一天深夜,我刚从外地回到家里,战友来电:李红军还在蕉山,三天后他也离开,蕉山再也没有老部队的人了,明天(实际上是今天了)去不去再看看老部队?我没有丝毫犹豫:去!</h3><h3> 是日一早我们风雨兼程,驱车近五百公里,下午四点赶到揭东蕉山~高炮团驻地。李红军副主任早已等侯我们。</h3><h3><br></h3><h3> </h3> <h3> 营区大道</h3> <h3> 经过团领导与战士们园丁般辛勤的努力与付出,营区像风景区一样漂亮美丽。</h3><h3> 多次被军区,国家相关部门评为优秀营区。</h3> <h3> 高炮团,我们又回来了!</h3><h3> 只是人去房空,没有昔日炮场威严的高射炮和战士们骄健的身影,没有团首长和战士们热情相迎的笑脸,没有嘹亮的军歌。整个营区静悄悄,难见一人,显得格外宁静。</h3><h3> 营区的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部队离开一个多月了,房子,路面依然保持得干干净净,给我们感到老部队还在的感觉!</h3> <h3> 我团三七炮三连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真正上演了大炮上剌刀:抵近前沿直接打击越军地面目标,尤其是在攻打谅山战役中,几百发炮弹发发命中,急速的射击,打到炮管发红,要几换炮管。打出了军威!(注:55军撤销,军高炮团团部及五七炮营与163师高炮营合并一起编入42集团军,改编为42集团军163师高炮团,也就是我们老高炮团改了所属而已。这里说的三七炮三连是原55军163师高炮营三连)</h3> <h3> 大道傍竖立着巨大的花岗岩石,石上刻着“砺剑”二个鲜红大字!让人们感到威武与庄严!</h3> <h3> 每个作战单位用坚石作“招牌”,寓意深远。</h3> <h3> 团政治部李红军副主任(也曾当过我们老二营副营长)带我们走遍全军营,很详细讲解军营历史和建设…</h3><h3> 其实何止这次!十多年来,我们已退伍三十多年的老兵得以与老部队保持紧密关系,得以经常回部队娘家参与多种活动,李红军副主任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h3><h3> 借此:感谢李红军!感谢李朝辉团长!感谢屠卫东团长!感谢李觉会主任!感谢高炮团历任的首长们!</h3><h3> 谢谢您们!</h3><h3><br></h3> <h3> 我对李红军说:那么多年的亲密往来,这次可以公开你的照片了吧?他笑笑:可以。</h3> <h3> 1996年8月4日,在钟国新老团长带领下,退伍十六年后,带着新一代,第一次回老部队!时高炮团已从潮安铁铺牛牯岭迁到蕉山。这是当年蕉山的营区和炮训练场。</h3> <h3> 和张思祥团长,战士们合影。</h3><h3>1977年底在教导队,张思祥当过我排长。</h3> <h3> 1996年8月,离开牛牯岭十六年后,第一次回来:牛牯岭~老部队,我们回来了!</h3> <h3> 我们老六连的炮训场。二棵高大的芒果树是炎热的夏天我们训练休息遮荫的好地方。</h3> <h3> 六连三排,在这里住了四年的家:我回来了!</h3><h3>拍摄地点是我们饭堂前。</h3> <h3> 牛牯岭营区,远处右边就是我们六连的炮场。</h3> <h3> 1980年12月底,我们退伍了,临别前来到团大操场留影纪念,背景的是新兵在操练。</h3> <h3> 牛牯岭,我们将要和你说再见了…当年说的再见,很是轻松并带着愉快,谁都没想到若干年之后,你是那样的让我们回忆思念那么难以忘怀,那么热血沸腾!</h3> <h3> 2006年与王锡林老连长(时任济南高炮旅旅长)又重回老六连。当年炮班的班长,排长全都到齐了!</h3> <h3> 二十多年了,我们操作过的57炮!在那近一千五百个日日夜夜,寒风里烈日下,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炮火硝烟中,我们朝夕相伴履行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h3> <h3> 当年我们六连的炮场(1978)。</h3> <h3> 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在广西宁明阵地上。</h3> <h3> 这是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后,在上蒙阵地拍地炮兵向越军开炮的情景。我们(高射炮)负责保卫他们的对空安全。因为种种原因,没拍好,也有撤军后在凭祥冲洗底片,给弄坏了三卷胶卷,失去了很多珍贵照片!</h3> <h3> 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在油隘高地的阵地上。</h3> <h3> 油隘阵地,在我班炮阵地前。</h3> <h3> 撤军第三天(1979年3月18)在宁明临时阵地上。</h3> <h3> 三月下旬,我们进驻凭祥,负责保卫火车站的对空安全。</h3> <h3> 1979年5月下旬,我们凯旋而归:从广西凭祥回到广东潮安牛牯岭驻地。照片中的炮,是步兵缴获越军的战利品,其实也是我们中国当年支援送给越南的!</h3> <h3> 2011年11月,我们又再回高炮团(部队在遂溪野营实弹射击),在靶场受到团首长的隆重欢迎,李朝辉团长和政委,李国会(政治部)主任亲自在靶场营区大门迎接我们:欢迎回娘家!</h3> <h3> 欢迎回娘家,场面让我们很激动,很感动!</h3> <h3> 团长在看我们送给老部队的相册。 相册里全是当年在部队的照片,包括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我们自己拍的珍贵照片,与战友重逢,回老部队,回广西拜祭烈士等等的照片。</h3> <h3> 和团首长合影,李朝辉团长说:让老兵们坐前面,我们站后面!</h3><h3>让我们这些离开部队三十多年的老兵十分感动!</h3><h3>战友~老部队~我们的娘家!</h3> <h3> 靶场的水塔,很亲切:30多年了!</h3> <h3> 炊事班的炊事车,当年我们只能搭帐篷挖炉灶。</h3><h3>据介绍,很快就换新的炊事车,可以边走边煮,做饭做馒头面食都行。</h3> <h3> 在“歺厅”,我们与团长,副师长等首长一起吃饭。</h3> <h3> 部队马上就要撤出靶场,各项撤出工作基本准备完毕。</h3> <h3> 当年操作的五七炮,一炮手位置我坐了四年!</h3> <h3> 刚装备没多久的“三五”全自动火炮:一分钟可以发射一千多发炮弹。</h3> <h3> 2013年10月,老部队到遂溪野营实弹射击,我们又再一次回老部队。</h3><h3>当晚我们想回老六连和战士们一起吃饭,李朝辉团长反复交带:多晚(他训练重任在身)都要和你们吃。天黑了,他风尘仆仆从阵地回来,一坐下来就说:欢迎回娘家!</h3> <h3> 又回到老六连,钢铁六连!</h3> <h3> 老六连的炮阵地。炮还是当年的炮,我们七七年兵是高炮团“五七”炮第一代炮手。然而今天,炮的捕捉目标,精准性能已大大改进与提高,每门炮的人员已从我们那年代精减了一半,一个班的车基乎多过炮手,指挥员全部都是高学历的。</h3> <h3>此时此刻此景,三十多前我们的经历在脑海浮现…</h3> <h3>1978年10月在靶场六连实弹射击的情景。</h3> <h3>团长亲临六连,击落拖靶的最后希望全寄托在六连身上!连里果断决定:把三四排优秀战士组成一个排射击,果然不负众望,一轮射击,命中拖靶!</h3> <h3>部队新装备的35全自动高炮。</h3> <h3> 三十多年后,再一次在野营实弹射击中操作观测仪,当年自己的专业,。</h3> <h3>老六连连射击情景。</h3> <h3> 连射击开炮瞬间,我们兴奋起来!</h3><h3>30多年了,久违了,久违,这一瞬间让我们陶醉在很多很多的曾经之中!</h3> <h3> 夕阳斜下,当天实弹射击结束,战士们迈着朝健的步伐回到营区。</h3> <h3> 终于拍到了夜间射击,还了我34年前的心愿。</h3> <h3> 全连统一射击,我们叫连射击。</h3><h3> 炮还是当年的炮,但与我们当年不同,自动瞄准跟踪目标淘汰了指挥仪,全部用雷达数据,先进了很多。</h3> <h3>夜间射击</h3> <h3> 又是新的一天,我们有点难舍,却不得不说再见…</h3> <h3> 思绪又回到了蕉山…</h3> <h3> 这一次回到老六连,部队不在了,触景生情,见物思往:亲切,愁怅,百般感慨~老部队依然还在!</h3><h3> 六连旧营房。</h3> <h3> 六连新营房。</h3> <h3> </h3> <h3> 原55军高炮团,后42集团军163师高炮团成为历史了,我们的心有说不出的滋味。</h3><h3> 但我们相信:高炮团现役的指战员比我们更依依难舍,更百感交集,尤其是团的领导,他们为部队建设付出了很多很多!</h3><h3> 我们再留个影吧:为高炮团再站最后一岗!作为对高炮团的怀念!</h3><h3> </h3> <h3> 部队所在地附近的村庄:军民村。</h3> <h3> 这条部队训练进出的路,也是我们回老部队多次走过的路,昨天我们沿这条路再回老部队,今天我们又沿这条路往回走,此一走,再见了:我们的高炮团…!</h3><h3> 2017年7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