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 浸润生命 立德树人</font></b></h1><h3></h3><h3> ——2019-2020 年黄陂区中小幼名师培养工程高级研修班第一阶段高峰论坛学习掠影(二)</h3> <h3> 基础教育改革70年,中国教育正一步步趋于成熟,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也在不断进步。</h3><h3>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呢?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继续到国家会议中心寻找答案!</h3> <h3> 听说今天李镇西、王殿军、刘希娅、张泉灵、周海宏、朱永新、叶翠微、王晓燕、余秋雨……这么多大咖都会到来,我们把昨天的劳累都抛到九霄云外,清晨五点多起床,瞧,吃完早饭离开酒店时天还没完全亮呢。</h3> <h3> 车内的一幕,昨天讲的内容,我们再深入研讨一下……</h3> <h3> 北京的深秋深深的寒意,我们内心激动不已,大家加快了步伐。</h3> <h3><b> <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九——《走近苏霍姆林斯基》</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李镇西</font></b></h3><h3> 八点三十分,李镇西走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我更是激动不已,关注他的《镇西茶馆》很长时间了,每晚我都会等他的文章更新,今天终于见到他的真人了,这么熟悉那么亲切!他给我们带来了《走进苏霍姆林斯基》。</h3> <h3> 李老师主要讲了三点:</h3><h3> <b>一、简介苏霍姆林斯基</b></h3><h3><b>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念</b></h3><h3><b> 三、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教育</b></h3><h3>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李镇西老师一点也不避讳自己的“痴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尊重与信任,对教育的执著,学习他坚持不懈地写“教育手记”。甚至于期盼着每一次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的见面。难以想象,作为很多教师的崇敬对象的李镇西老师本人,居然也有着如此纯真的“追星”情结啊。</h3><h3>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历和李镇西老师的理解与实践,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所在是人性,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身为人师的我们应该爱孩子!</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与实践》</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王殿军 </b><b></b></font></h3> <h3> 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推动高考改革的进程。提出要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目前,高考改革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来到了最后一个难点、最后一个城堡、最后一公里,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h3><h3> 从以下方面汇报:
<b>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有关政策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解及思路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效果
四、对学生综评工作及系统的再认识</b><br></h3> <h3>(信息含量太大,大家看图吧😄!)</h3> <h3><br></h3><h3><br></h3><h3> </h3> <h3> 记下我印象最深的吧。他认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培养学生得高分难得多。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胸怀、更高的境界以及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培养高分学生其实很容易,但是培养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创造力的学生非常难。</h3><h3> (王殿军校长金句:每个人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中国的地就都种好了。)</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b><b><font color="#167efb"> 《在转变学习方式中探索素质教育》</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刘希娅</font></b></h3><h3>谢家湾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探索为例</h3><h3>关键词:素质教育、课程意识</h3> <h3> 我们认真聆听着,谢家湾小学多年来秉承着“六年影响一生”的信念,他们让教育不再是灌输,让教育不再是讲练背,让教育不再是题海战术,让教育成为一种像家一样生活的方式,让教育成为共同体验的方式……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就是他们对孩子将来的期许。</h3> <h3> 他们在小梅花课程的探索中力求通过课程整合去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他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从一本书就是课程,到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课程观,就是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但世界是我们的教材,他们强化课程意识,引领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老师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教材的研发者。</h3> <h3> 小梅花整合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时间、空间、人际关系、思维方式方面得以策略性转换,它使得老师发现孩子们的潜能,让潜能尽可能成为可能。</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二</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少年得到》 张泉灵</font></b></h3> <h3> 语文课是怎样的呢?</h3><h3> 听张泉灵给我们谈语文。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懂得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抵达目标?</h3><h3> 她最初的想法是,为每一首古诗词找到一幅对应的古画。在她看来,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不是背诵和应付考试,而是深刻体会它凝练优雅的语言美。</h3> <h3> 后来,她有了深入的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语文?她这样尝试:</h3><h3> <b>怎么教观察,</b>观察要打开五感,要有顺序,还可以演一演。</h3><h3> <b>训练学生想象力</b>,可以给东西找动作,给动作找原因。</h3><h3> <b>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提问</b>,就是学会三招:</h3><h3> <b>放大镜</b>:仔细观察细节</h3><h3> <b>小翅膀</b>:拉开距离看环境</h3><h3> <b>小沙漏</b>:过去未来提问题</h3> <h3><font color="#167efb"> 主题报告十三</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圆桌论坛《理想的教育与理想的学校》</font></h3><h3> 由张灵泉主持,看看访谈了那些重量级人物?</h3> <h3> <b>理想的教育与理想的学校?他们有怎样的观点?</b></h3><h3> 时间太匆忙,我简要记下他们的观点吧!</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田琳:自由、自主、自觉。</font></h3><h3>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的可能,给每个孩子各美其美的舞台和奖台。</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 李素洁:教育有前瞻性。</font></h3><h3> 学校应该是有灵魂、有价值引领的学校,能唤醒孩子的潜能,能育出有信仰的人。</h3> <h3><font color="#ed2308"> 金海清:教育是总产品</font></h3><h3> 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课程。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最关键。</h3><h3><br></h3> <h3> <font color="#ed2308">陈利文(湘潭市教育局局长):公平、优质,均衡幸福。</font></h3><h3><br></h3><h3> 理想学校没有标准答案,要有区域差别目标。承认差距,塑造特色。可以用集团化办学的方式推动优质均衡。</h3><h3> 做有温度的教育,让社会包容,让孩子在仁爱中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增强与学生距离,落实立德树人,落实学科育人。</h3><h3> 做有高度,有厚度,有广度的教育。</h3><h3>农村孩子有研学课程,要改变自己,转变社会。</h3><h3>改革创新有作为,坚守初心有底线。</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 魏林(贵阳六中校长):有文化引领的学校。</font></h3><h3> 教育的问题一直在路上,根据规律去探索,形成文化的体系很重要。</h3><h3> 课程在学校是思想核心载体,差的学校从课程抓起。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凸现办学特色。课程可以是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可以是学科性、活动性、实践性课程。</h3><h3>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有成就感,树立价值观,教育就一定会发生。</h3><h3> 要构建文化体系,引领学校。文化与课程很重要,校长课程引导力(规划、统筹、创新) 教师课程执行 (认知、设计、实施、评价 ) 学生课程学习力(实践、理解、探究)</h3><h3><br></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四</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走进 音乐的世界》周海宏</font></b></h3> <h3> 从父亲对自己评价说起:牛弹琴</h3><h3> 从零起点开始?为了两名音乐素养核心原理,周教授主要讲了两点:</h3><h3></h3><h3><b> 音乐何须听懂</b></h3><h3> 我们听不懂音乐,不是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低,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语义性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解说音乐。</h3> <h3> 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靠你是否关注它,听懂音乐很容易。</h3> <h3><b> 艺术教育与成功相关</b></h3><h3>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h3><h3> 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h3><h3>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h3><h3>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h3><h3> 科学与艺术,二者犹如鸟之两翼。重视理想,忽视感性意识发展的结果,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无意中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h3><h3> 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生活条件,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h3><h3>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如果你不重视艺术素质就会像如今学识不高却想成功一样难。</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b>主题报告十五</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朱永新</b></font></h3><h3> 只记下一点:</h3><h3>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沉浸书中,心随文字游,如同邂逅一处处生命的美景,沿途的一枝一叶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中体验到精彩的人生。</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六</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叶翠微</font></b></h3><h3> 关键词:</h3><h3><font color="#010101"><b> 民办教育的价值与使命</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民办教育存在的逻辑</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政治正确,跟党走</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严明立场,服务人民</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创造创新,才能走远</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品质唯一,有市场识别度</b></font></h3> <h3> 品质唯一“八卦田”</h3><h3> 理念、 团队、 质量 、 管理、 创新、 平台 、服务 、大爱</h3><h3> 大学之大,在于大爱。</h3><h3><br></h3><h3><br></h3> <h3><br></h3><h3> 四个基本事实</h3><h3> 传统录取在颠覆中</h3><h3> 哈佛大学核心观念</h3> <h3> 一生一课表</h3><h3> 学校无围墙</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主题报告十七</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王晓燕</font></b></h3> <h3> 陶行知 知行合一</h3><h3> 习近平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h3> <h3> 实践育人</h3> <h3><font color="#167efb"><b>主题报告十八</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文化苦旅——重拾中华文化价值》</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余秋雨</b></font></h3> <h3> 记录观点</h3><h3><b> 中国文化不要舍本求末。</b></h3><h3> 文化不要片段化,记忆化,地方化。</h3><h3>怎么样把文化做大?</h3><h3> 先重新认识中国文化。</h3><h3> 这片土地很神奇,虽经磨难但民族依然生机勃勃,是因为文化有底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课题——穿越百年的苦难,辞去官职,来到大西北,寻找唐代文明,他想告诉同胞,其实中国文化其实很好,千年前有辉煌有成就有作品有骄傲,让我们安身立命。</h3><h3> 站在中国土地上,发现过去的遗址,走出去,看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共通之处,他写下了《行者无疆》。</h3><h3> 为什么最辉煌的地方有恐怖主义?穿越需要胆量。为什么古文化之地现在如此黑暗?他曾经痛苦的思考,看到喜马拉雅山,发现中国是例外,唯有中华文明没有衰落,他忽然很感动:面对苍老的母亲,带着我们走了一条路,我们常嫌她不好,当看到她的老姐妹时,才发现她的不容易,在远离她的地方才重新读懂她。</h3><h3> 反复对比,我们必须得承认,中华文明是唯一的长寿者,保存一脉相承的原生态,就像看到一个老人家时必须承认她的生命有优势。</h3><h3><b> 中华文明为什么长寿?</b></h3><h3> 1.虽有战争,但从来不远征,其他文明互相征战毁掉文字毁掉文物,但中华内战从来不毁中华文明,只是争夺主导权。</h3><h3> 2.中华文明从来不走极端,讲究中庸之道。</h3><h3><br></h3><h3><b> 谈教育</b></h3><h3> 讲课要有大问题,大题目。</h3><h3> 为什么中华文化没有毁灭?孩子们有兴趣听。多讲中华文化的世界身份,告诉孩子人类最老的文明有四大文明,中国大概排名老四。但是他们互相征战,从辉煌走向衰落。中国也出现诸子百家,给予我们很多思考。</h3><h3> 中国也出现了帝国文明(秦汉帝国),当时等于世界二分之一了。公园四百多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中国却创造了伟大的唐代,特别辉煌时代就出现在地球上,从老四变成唯一。明代时被欧洲文明超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而中国自满保守,但文明还在,劲头不足。</h3><h3> 要多与学生讲长寿的原因,因为和平主义是中国人基因。</h3><h3><br></h3><h3><b> 中国的哲学思维(儒家佛家道家)</b></h3><h3><b> 儒家</b>是祖界,仁义道德,弘扬君子之道</h3><h3> (做君子不做小人,人格理想是做君子)</h3><h3><b> 佛家</b>看空物质,放空思想。</h3><h3> 空,看似没有,实则什么都有。</h3><h3><b> 道家</b>强调天体和身体。</h3><h3> 很早就观察星象风水,采草药练功,讲究天人合一,大宇宙小宇宙的互相关系。</h3><h3> 儒家,人类学成君子;</h3><h3> 佛家,看空名利成为自由人;</h3><h3> 道家,天人合一,关注大宇宙和小宇宙。</h3><h3> 孩子们可以接触这些,让孩子成为君子,知道名利是空的,让孩子关心天体关注人自身。</h3><h3> 空的哲学与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手上有花的孩子,全世界就都拥有花。其实孩子也可以懂高深的哲理。</h3><h3> 老师可以强化儒家,增加君子的成分。中国的哲学思维是大思维,哲学是可以启蒙的。</h3><h3><br></h3><h3><b> 要给孩子讲重要人物,如:</b></h3><h3> 诸子百家,</h3><h3> 老子(中国哲学开拓者)</h3><h3> 孔子(教育家,温和的语言让中国几千年收益,思想性,也代表哲学高度)</h3><h3>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但比孔子语言激情洋溢,成为大丈夫)</h3><h3> 庄子(很特别,有艺术素养,只是提问,如:生和死哪个有意义?文学素养在诸子百家中最高)</h3><h3> 之后出现两个人物</h3><h3> 屈原(文学水准更高,《离骚》)</h3><h3> 司马迁(历史学家,散文家,中国古代第一支笔。每个人头顶有历史在晃悠,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明白干净,不用排比等)</h3><h3> 再之后出现极端人物</h3><h3> 曹操(文学家)</h3><h3> 陶渊明(大人物,他的心态,生态了不得。《归去来兮辞》)</h3><h3> 再之后唐朝</h3><h3> 李白</h3><h3> 杜甫</h3><h3> 王维</h3><h3> 再之后宋朝</h3><h3> 苏东坡(令人尊敬又可爱,热爱生活有情怀)</h3><h3> 李清照(东方女性特殊的贵族美)</h3><h3> 陆游</h3><h3> 辛弃疾</h3><h3> (他们的词铿锵有力有美学高度)</h3><h3> 他们保卫宋朝,但是元朝还是来了。</h3><h3> 关汉卿(戏剧家)让中国戏剧进入世界之林。</h3><h3> 明清朝有文字狱,文化就不如以前。</h3><h3> 王阳明</h3><h3> 曹雪芹</h3><h3><br></h3><h3> 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每个人,让他们以后慢慢了解,这样中国文化的框架就出现了。</h3><h3><br></h3><h3><b> 文化建议一:抓住重要的,不要舍本求末。</b></h3><h3><b> 文化建议二:尽量不要死记硬背,因循守旧。</b></h3><h3> 孩子思维处于创造阶段、自我建立阶段,他们有诗歌的潜质,能看到秋天枫叶的震撼,对生命的恐惧……这和古代的诗人没有差别,不要用古代的诗挤走他的潜质。孩子的童话意识、浪漫想象被太多的东西赶走了。背了很多古诗,其实给了孩子很多禁区,他给博士生背诵设定一个范围,背诵50首唐诗,熟读40首,宋词35首。</h3><h3> 大学问和文化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关,多一点创造性,让孩子们在读和背的空闲尽量多写,语文老师要尽量多锻炼孩子的写。表达是全部,一定要多写。</h3><h3> 他对小学教师说:你教会了我写作的大多数字,你给了我写作的快乐!</h3><h3> 小时候写全村的信,写写写,以致后来写书时永远有收信人——有对象。由于写作,他对阅读有巨大的兴趣和探索,努力写,让写使阅读活起来,使阅读有方向。</h3><h3> 只有写才不会浪费读书。抒情议论太多是写作的大忌, 感情太夸张,道理没人听。质朴叙述才是本。质朴吸引人因为它生动。好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完成,文章让读者产生情感的波澜,产生议论的欲望,才是本事。</h3><h3> </h3><h3><b> 质朴叙述,生动描写。</b></h3><h3> 不要把情感和议论拿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悟。</h3><h3> 不能因循守旧,文化的魅力在于创造创造再创造,着眼于当代的创造,不要比赛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创造能力重要于记忆能力。要培养创造能力,哪怕是小文章,要疼爱他,爱惜他。</h3><h3> 我们要用体温感知灰烬中的余温。中华文化是奔腾的大河,不是枯藤老树昏鸦,川流不息的大河考验创造者,而创造者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缺少异想天开的创造力,这关乎我们民族的前途。</h3><h3> 待进的孩子可能最贫瘠的沙漠,沙漠底下可能是一个富矿。</h3><h3> 不会讲话可能是却是最会讲话。</h3><h3> 保留天性,天性很重要。</h3><h3> 关键的东西不是靠教学教会的,要寻找人与人之间相同的东西。王阳明说,人的思维能力的迸发靠良知,要挖掘出来,但往往杂物堆积把良知压住了。孟子说,人掉井里拉一把是本能,不是为了其他。</h3><h3>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宝藏,得挖掘出来。</h3><h3>当良知埋藏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学生心底有地库,有深井,我们得去挖掘他,因材施教,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h3><h3> 道德良知,审美素质不能庸俗化,每个人心底有地库,但障碍物比较多,我们得清除。</h3><h3> 教育要发现每个人的天赋和良知。这个工程还没开始,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之门得打开,优秀教师要鼓励,他们很可能会创造很多模式。</h3><h3> 教育工作者,浪费在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上,新时代提供很多条件,不抱怨,用开放方式面对新出现,微笑面对。</h3><h3> 我们注定会成为大时代变革的一份子,随着人类命运而变化。我们若干年后会看到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往往最好的大学改革阻力比较大,我们要不断创造优秀。</h3><h3> 区块链,量子哲学,可能会建立新的模式。</h3><h3><br></h3> <h3> 整整十场报告,我们整整听了十个小时,中途匆匆忙忙吃了一餐午饭,大家听着记着,无人说苦无人说累。瞧,我们听得多认真!</h3> <h3> 我们的领头雁——李小翠主任是被哪一场报告迷住了呢?</h3><h3><br></h3> <h3> 我们小学一组,多么精神!</h3><h3><br></h3><h3> 再回顾我们的问题,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h3><h3> 学友们,现在,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思考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