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高一语文组第十周教研活动之《包身工》集体备课

余干一中张会平

<h3><b>  四时俱可喜,最好深秋时。无门慧开禅师曾说过,春有百花秋有月。准确说来,秋有明月,秋有</b><b>风清,还有那向生而死的落叶…是的,众生万物之美好与秋就这样环环相扣着,或许这也正是秋为什么会被称为第二个春的缘由吧!我喜欢秋,尤其是这样的秋。</b></h3> <h3><b> 语文组第10周教研安排</b></h3><h3><b>主题:《包身工》集体备课</b></h3><h3><b>主持:江帆</b></h3><h3><b>主讲:盛文亮</b></h3><h3><b>主评:全体成员</b></h3><h3><b>主编: 张会平</b></h3> <h3><b>  主讲人张普祥老师高屋建瓴,提出长文短教、深文浅授的授课理念。他说,我们讲解在篇幅上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的</b><b>《包身工》,只需紧扣并解决两个问题即可,一是纵向以时间为线索的包身工每天日常,其次就是横向线索即交代包身工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滔天罪恶。纵横交错、纲张目举,这就是本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至今仍无法超越的根本。</b></h3><h3><b> 张老师还说,要让学生学会“居高望远”,即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本文的线索,然后根据线索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通读全文不难发现本文共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即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暗线即是中间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是副线。找出线索之后,可以根据主线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文章的脉络就显得很清晰了。</b><b></b></h3><h3><b> 每一棵树的成长,除了接受阳光的滋养,当然还包括风雨的洗礼。张老师还特别提出了本文的情感目标。包身工们悲惨的命运,固然让人心生怜悯,但同时也应让身心脆弱的当代青少年从中体悟“艰难困苦,玉女于成”。因为,</b><b>苦难是最好的大学,亦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勋章。</b></h3> <h3><b>  对于张老师的解读,语文组同仁纷纷表示如此讲授是一种高度,更是一门艺术。</b></h3><h3><b> 张婷、江帆老师说,在语文课堂上,师生最怕的莫过于与长文狭路相逢。老师生怕学生看不懂,学生又怕老师长文不短教。如此不良循环让人一筹莫展。而张老师的讲解,无疑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尤其是长文短教这一理念,着实可取可靠。</b></h3><h3><b> 吴松老师听后感触颇深,她说,遥想当年,省考面试抽取的篇目正是《包身工》一文。她还说到,想起当年的说课现场,后背不禁一阵凉风掠过。而张老师的纲张目举、提纲挈领,瞬间让她意识到了语文教学之路之曼曼。</b></h3><h3><b> 陈赣组长,对于本文作者夏衍甚是欢喜。他说,一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在那个暗黑到几近反人类的社会,却敢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弱者发声,为不敢发声者而发声,这是弱者之至幸,也是沉默者之至幸。</b></h3><h3><b> </b></h3> <h3><b>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深秋,一个凋零的现在,更是一个孕育芳华的未来,当然,这离不开一大前提——耕不辍,勤不止。</b></h3><h3><b><br></b></h3>

包身工

张老师

长文

线索

文章

本文

语文

秋有

老师

铁肩担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