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麓情缘四十载(6)——安师大中文系79级同学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纪实

邵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入学40周年返校纪念大会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怀仁老师与刘学锴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学锴老师与李沛儒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院领导与老师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同学参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会主持人车晓勤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返校大会开始后,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前来参会的文学院领导与退休老教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生代表向三位老师敬献鲜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师大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师妹给我们致欢迎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尊敬的刘老师、郑老师、李老师,敬爱的79级校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家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赭山秀丽风含笑,镜湖柔美水扬波。山高水阔,阻挡不住校友们奔赴母校的脚步;世事纷繁,抵挡不了同学们师生欢聚的激情。在这个艳阳温暖、和风沉醉的美好季节,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1979级中文系各位亲爱的校友。四十载长别思念悠长,今朝一相见心潮澎湃。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文学院全体师生,对79级同学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79级各位校友表示最诚挚的问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岁月风雨,40载砥砺前行。在校友们热切的期盼和大力的支持下,文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4年成立文学院,陆续新增了新闻、广告、秘书、汉语国际教育、播音主持和影视戏剧文学专业,拓展了人才培养领域;2003年获得了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提高了人才培养层次;2007年获得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至此形成了自本科教育到博士后研究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期间,为顺应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2005年原芜湖师专中文系成建制并入文学院;2010年新闻、广告和播音主持专业分出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壮大了学校的办学力量。2006年,文学院整体搬迁至花津校区,成为首批搬迁入驻新校区的四个学院之一。我们文学院目前拥有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改革项目;首批全国高校“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安徽省一流学科。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本科生1700余人,各类研究生、留学生近700人,各类函授在籍学生1200余人。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等4个本科专业。40年来,文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一致赞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位亲爱的校友,79级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79级是一个书写传奇的集体。40年前, 79级学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机关学校,来到师大校园求学问道,我们的校园由此迸发出更加旺盛的活力。赭山脚下,回荡着你们朗读的声音;教室之中,充满着你们渴求的目光,运动场上,驰骋着你们青春的身影。79级校友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怀揣着青春的追求和梦想,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如饥似渴,勤奋学习;毕业之后,义无反顾地投身祖国建设和发展的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激情岁月的壮丽交响。如今,校园里传扬着79级校友刻苦学习的励志故事,后学者汲取着79校友级昂扬向上的精神营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初心不改,40载成果卓著。79级校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奋斗,已由当初刚毕业时的芬芳桃李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精英力量,成为祖国改革开放进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参与者、推动者和领导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企业家、各级领导,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79级学子以自己的奋力进取和努力拼搏,为文学院赢得了声誉,让文学院引以为荣耀,更让全社会引以为骄傲。在文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79级校友在母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将对母校的大爱一次又一次播撒在母校多情的土地上。在这里,我谨代表文学院,向在座的各位校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中文系82级的师妹,我和各位校友有着诸多情缘:你们大四的时候我进校学习,我追随着师长们的脚步,在同一间教室、同一幢宿舍楼、同一个食堂,踩着同样的时间点行进在校园的同一条小路上。我们入学后中文系自编的阅读教材上,赫然在列的是曹汉俊的诗作《中国,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使刚进入大学的我们深感震撼又无比崇拜,从此,诗文创作的热情在校园激荡,也直接催生了“江南诗社”和其绵延数十年在中国高校的影响力。我们的第一次迎新晚会上,聆听车晓勤学姐优美激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惊叹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我们中文系的人才济济。我和高亚森学姐有幸在一个宿舍同住了一年,在我们学习、生活甚至个人感情等诸多方面,我们的高大姐给予我们七个小妹妹体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令我们终身铭记,我至今还保留着高大姐在她毕业之际送给我的笔记本。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工作,拜访的第一位学长校友就是已经在商专工作的余绵超老师,在商专的5年,余绵超夫妇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怀。1998年我刚进入文学院班子,有幸先后和吴尚华、刘运好、吴国庆、汪亚君、周家群等老师成为同事,为学院的师生服务,为学院的发展献力。几位学长教我做事做人,使我受益终身。忘不了张荣国、谢德新、葛余清、聂庆义、吴天宏、张俊杰、姚尚友、秦家祥、轩家炳等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帮助;忘不了郭惠宇、王屹宇、肖家芸、饶永豹、查屏球、朱志荣、江弱水、裴德海、许春谯、周梅、唐永生等学长对我们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所给予的全力帮助和倾心扶持。王大明、高勤两位校友更是在母校设立助学基金,奖掖和帮助后学者,彰显了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爱心。王大明还是在母校设立教育基金的首位校友,也是到目前为止捐资最多的校友,已经累计捐赠了三千万助学资金。在三十余年的学习、工作交往中,我还有幸结识了吴宁波、黎丽、万直纯、周永志、张秋婵、姜洪、张文芹等学长,忘不了你们亲切的面容、自信的眼神、潇洒的步伐和奋斗的姿态。这次聚会,蒋华光更是全程呵护我们敬爱的刘学锴老师从京城回到母校,和亲爱的同学们共叙师生情谊。每每想起这些,都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格外亲切,格外美好,格外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亲爱的79级校友们,你们心系天下、志存高远的报国情怀,勤奋努力、时不我待的求知精神,关注社会、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优秀品格,已经成为文学院精神的重要内容,这些品格经过一届届学子的薪火相传,正在不断发扬光大。文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广大校友们的关心和帮助,衷心希望各位校友今后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文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文学院的全体师生更是希望你们经常回来看望老师,指导后学。我们也将不负各位校友的嘱托和期望,继承好优良传统,教育好莘莘学子,照顾好先辈老师,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0年前,校友们在茫茫人海中,没早一步,也没晚一步,刚好相遇,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风风雨雨一起走过,这是一种难得的情缘,值得终身纪念。此时欢聚,愿大家尽情感受母校的体温,尽情享受重逢的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衷心祝愿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衷心祝愿亲爱的校友们青春常在,永远幸福!衷心欢迎各位校友毕业40年、50年、60年再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不老,我们不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怀仁老师给我们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9.11.10.郑先生发在安师大退休教工群里的微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上午到赭山校区参加中文79级同学入学四十周年返校聚会,到会的有五十多名(实为六十一人,编者注)同学,文学院余大芹书记、储泰松院长,教师刘学锴、李沛儒和我。会议由车晓琴同学主持,向老师献花,余大芹书记致辞,我和刘学锴、李沛儒分别讲话,四个班的同学代表也分别讲话,会后合影,中午同学们到学生食堂就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讲话简单,只说参加79级同学返校聚会,非常高兴,也感到十分荣幸。当年,在赭山脚下,我给同学们上课,是一头黑发,今天,又在赭山脚下,与同学们相见,已是两鬓成霜。真是光阴似箭,箭箭让人叹,岁月如刀,刀刀逼人老。我们都老了,"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物是人非,无限感慨。但是岁月无情人有情,四十年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些满脸沧桑的老师,邀请我们参加聚会,我要真心地说一句:谢谢大家!我说人生两个宝,心态好,身体好,希望大家身健似山,心静如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洒脱地走完一生。祝大家活得幸福,活得快乐,活得年轻,活得漂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一些同学有几十年没见面了,我本想多说一些话,可是我讲了几句,就觉得不太顺畅,不能像大芹书记那样满怀激情,语言清晰流畅地说下去,我也不是代表老师讲话,只是即兴说话,事先没写好稿子,现在记性也差了,很多想要说的话一时想不起来,很可能说到中间会卡往了,难以说下去,再说下面还有刘老师、李沛儒和各班同学代表讲话,我不能多讲,占时间,于是就简单地说了几句结束了。现在静下来,我把自己原来想说的一些话写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99年退休,2003年起,就和老伴带外孙女,从上海到北京,整整十四年,一直陪伴外孙女。前年她考取美国一所著名的女子中学,去上高中了,我们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解放"了,回到了芜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问我天天做什么,我说过日子,怎么过?自己过想过的日子,生活随意,吃好睡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具体做些什么事情?每天做点家务,有时出去玩玩,空暇时间就读闲书,写诗文,学书画,弹钢琴。问晚年有何想法?愿能够做到"四无":无忧,无烦,无灾,无妄。"四有":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童心、童趣的人。比尔盖茨说:" 我们要像大人一样工作,但要像小孩一样生活。"人可以失去童年,但不能失去童心,更要充满童趣。问你最喜欢那位名人的话?丰子恺说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以往,如此,安好。你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今年八十岁了,叶剑英老帅写过《八十抒怀》,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我没有老一辈革命者那样的广阔胸襟和豪情壮志,但也不想像李商隐那样感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洒脱: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说了这些,不知是否对同学们有点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中文系每一届同学里都有一大批人才,毕业后成为社会的中坚。你们79级同学也是这样,为事业、生活奋力拼搏了大半生,不管身份是领导还是百姓,不管活得是精彩而是平凡,你们都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对你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为你们的每一份成绩感到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聚会,是人生的盛宴,师生重逢,是美丽的相遇,一生难得有几回,我们为此感到欣喜!虽然大家相处的时间只有一段,但是彼此的情谊却难忘一生,同学情,师生情,是世上香醇无比的老年陈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感到韵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江南风景好,菊花盛开又逢君。深秋菊花绽放,阵阵吐香,令人想起来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中漂亮的八个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说的好啊,人的品行、性格要像菊花一样淡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衰老面前,我们要顺其自然,笑对沧桑,什么悲欢离合,什么阴晴圆缺,蓦然回首,淡然一笑,慢慢地老去,静静地等待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但愿人长久,十年后相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学锴老师给我们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把这次聚会叫做“怀旧之旅”。人年纪大了,就容易怀旧,怀念故乡,怀念母校、老同学、读书时的生活,特别是大学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怀旧不是单纯的伤感,是对已经过去的美好青春的怀念、追寻和珍视流连。至少在我,就永远珍藏着北大十一年生活的记忆。我想大家的心情跟我大概差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们这一届是著名的新三届的最后一届。当时改革开放之风正盛,学习热潮未退,商品经济大潮的消极面还没有侵蚀人的灵魂,又是我在改革开放以后教的第一届。说实话,你们学得很用心,我教得也相当用心。我们当时已经失去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捱到文革结束,拨乱反正,能正常读书、教书、搞学术研究,非常珍视这剩下不多的时间。当时我是四条战线先后同时作战:教本科的唐宋文学,还指导研究生,还教夜大唐宋文学,还有就是做《李商隐诗歌集解》。正好是你们在校的1979-1983年(1979年开始,1983年交稿),那时我是挺拼命的。特别是最后一项,占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曾经有过18天不下楼的记录,所以我对自己这段生活、对你们这一届,还是很怀念的、很珍视的,很亲切的,这也是我这次来参加聚会的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六年前,你们这一届毕业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在铁山宾馆聚过一次,那一次来了许多教过你们的老师,余恕诚、梅运生,不知道有没有汪裕雄,可惜他们都不在了。那年我还参加了一次阔别五十三年的高中同学聚会,学校连大门也不在了,只剩下两个旧花坛,一口封了口的水井,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回母校感怀过去了的青春,我就是在那一次悟出来的。在京的89级(同学),从2004年开始,每个教师节,我们都相聚,他们是我教的专业基础课的最后一届,我对他们也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自己从1998年参加校友会(北大百年校庆以来),每次聚会从没有缺过席,2002年还负责过联系工作。从2014年以后,每年在我家里聚会两次,参加的人越来越少,更感到余生的可贵,有一种“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说的太多了,就用四句杜诗结束吧:“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还有两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见到大家,真的是又高兴,又感慨,又怀念,又流连。虽说现在是朝发夕至,但四十年时间相对不过百年的人生来说,还是让人感慨无端,浮想联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祝大家后半辈子活得健康、充实、快乐,但愿人长久,十年后再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沛儒老师给我们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学们,我没有准备,但是我也想讲两句。第一句要讲的,感谢大家,为什么呢?因为你们这两个班主要是季老师带的,我跟季老师关系很好,我们是一个党支部,所以你们……叫我总辅导员。其实呢,辅导员就是给大家做做服务,做做后勤保障。这些工作呢,大部分都是我们季老师做的,因为我们两个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一二班重点是我的,三四班是季老师的。季老师做的有些……决定都是他自己做的,我不干预。我这个人虽然……,但是还是比较开明的,我从不干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呢,你们还没毕业,我就离开中文系了,那时是中文系,当时的学校副书记叫……,后来到省教育厅当副厅长。他呢,主要是在学校成立一个德育教研室,指名叫我去负责。当时我们(中文系)的书记郑明军老师,……书记坚决不同意,但是不行呀。下级服从上级,最后搞得没办法,我也不能让两个书记为难,我就和两个书记说去吧,就到学校去了。很遗憾,我是文学院毕业的,也是受这两位老师教诲的。我在他们面前学了很多东西,我不愿意离开中文系,但是作为一个党员,不能不服从组织。我呢,就离开了中文系。中文系这些年来发展的很快,刚才大芹讲的话,确实不仅仅是文学院发展的快让我高兴,大芹讲的话也让我高兴,讲的真到位。这些同学对文学院的贡献,我没有做出贡献,我很惭愧。后来……最后在生物系搞了十年的书记就退休了,所以大家能来看我,我感觉到无比的自豪。昨天……大家能看我,我激动得不得了,菜都烧糊了,这就是得意忘形,我昨天是得意忘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刚刚讲,文学院这两年发展很快。我还介绍我们两位老师,老师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的郑老师,书法大家知道写得好,画画得好,球也打得好。到现在了还在上书法班,钢琴也弹得很好,也是在老年大学学的。还出了一本书,这本书1975年进校的同学人手一本。那时候大家还没来,他想给大家也给不了,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有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应该向郑老师学习,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现在还在上书法班,一个……的书法班。再来说说我们的……刘老师,刘老师是我听课最多的老师,比……郑老师还多。为什么呢,因为刘老师课上的太好了。从我进校到毕业,到我以后在中文系工作这么多年,我感觉到没有哪个老师的课上的……,他是我最崇拜的老师。刘老师上课的时候花了许多功夫,可是大家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安徽师大报转载了《光明日报》的文章,介绍了刘老师。老师把唐诗300首扩大到650首,73年出版,河南……出版社出版(上下)300万字。刘老师不用打字机,可能也不太熟悉电脑打字,全是手写的300万字,我看完了才知道,上下两册300万次,出版了5年,再版了5次,10次300万字也不止了。刘老师86岁了,同学们,这些老师真值得我们学习,我非常敬佩我的老师。我要向他们学习,我想同学们也有同感。刚才刘老师讲了,同学们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了,我已经退休十几年了,我现在已经74岁,大家比我小一点,也快到60了。希望大家做好自己的工作,向刘老师、郑老师学习,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点,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健康第一,也祝愿大家健康长寿。到了50、60岁了,祝愿大家健康长寿也不为过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班代表吴宁波同学上台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代表张太平同学上台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班代表葛余清同学上台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班代表吴尚华同学上台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周家群同学向母校文学院赠送画作《黄山云烟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周家群同学向母校文学院赠送画作《黄山迎客松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同学聚会,我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为母校安师大文学院画了一幅迎客松,这幅迎客松寓意深远。迎客松堪舆学认为是招财松,挡煞气。它背倚山石,意味着基业永在,底蕴深厚,背有靠山。这倚山石的最特别之处是它似一尊佛,迎客松位于它的怀抱,而下方山石恰似莲花宝座。众多山峰指向着迎客松,如同苍莽的众生正奔涌而来,八方来朝,加上旭日东升,紫气东来好运到,满目祥云笼罩,自然天成,象征着师大文学院蒸蒸日上,称心如意,后继有人。谨以此画作敬赠安师大文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家群记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1月9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领导与老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1班入学40周年合肥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2班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3班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4班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师大中文系79级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余大芹书记的致辞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怀仁老师的讲话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学锴老师的讲话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沛儒老师的讲话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班代表吴宁波同学的发言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班代表张太平同学的发言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班代表葛余清同学的发言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班代表吴尚华同学的发言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群同学的解说视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群同学的解说视频之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录1:</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6_Mn6Kv1b2xteemcdJvyg"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青春如酒,历久弥香——记文学院中文系79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聚会</a><span style="font-size:22px;">(点击标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附录2:</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Hgkf_jdxMLxN2ku4v3vd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 回望四十年,镜水赭山常入梦</a><span style="font-size:22px;">(点击标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摄影:芜湖富浩团体照、79级各班同学及师大校友会师生</span></p>

同学

文学院

老师

校友

中文系

返校

师大

我们

聚会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