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1月2日午餐后.我们乘车前住龙门石窟景区</h3> <h3>去往龙门石窟景区途经的洛河</h3> <h3>路边的女贞树结满了紫黑色的女贞子.像紫色的葡萄一样.一串一串的。</h3> <h3>妸娜多姿的杨柳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有一种黄昏后的美感。</h3> <h3>伊河.龙门桥.低垂的杨柳.清澈的河水.在午后的阳光映衬下美如画卷。</h3> <h3>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h3> <h3>潜溪寺主佛像</h3> <h3>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h3> <h3>香山寺</h3><h3>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因盛产香葛而得名。</h3> <h3>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h3> <h3>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h3> <h3>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h3> <h3>伊阙佛龛之碑</h3> <h3>碑文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而作.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丹。</h3> <h3>宾阳南洞</h3><h3>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系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弥陀佛.面部丰润.衣纹流畅。</h3> <h3><br></h3><h3>剪刀手佛像</h3><h3>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h3> <h3>枫叶只红了一半.随手拍都感觉好美</h3> <h3>洛阳牡丹石</h3><h3>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h3> <h3>梅花玉</h3><h3>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h3> <h3>万佛洞</h3><h3>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h3><h3>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h3><h3>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h3> <h3>龙门石窟观音像</h3><h3>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的精美范例。观世音菩萨普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立於龛上,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满身珠光宝气,体态动静自然,整个姿态显得非常的优美端庄。左手拎净瓶,右手扬拂尘,为龙门唐代菩萨造像杰作。</h3> <h3>清明寺洞</h3><h3>清明寺洞是龙门中型窟中较典型的洞窟之一。</h3><h3></h3><h3>清明寺,原名双狮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该洞为前后室结构。窟内正壁造阿弥陀佛.二菩萨三尊大像.其他小龛造像雕刻精巧华丽,尤其是菩萨服饰多变,动态优美。更值得一提的是题记中有雍州万年、泾阳、礼泉、三原县等人在该窟开龛造像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h3> <h3>惠简洞:是龙门石窟中一处中型洞窟,因其是西京法海寺僧惠简为高宗、武后、太子、周王所造而得名,素有“小奉先寺”之称</h3> <h3>莲花洞</h3><h3>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h3> <h3>尚未开发的石窟</h3> <h3>龙门石窟大佛</h3><h3>石雕,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 这座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主神为卢舍那佛,“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报身佛。</h3><h3>(注:此佛像是按武则天的原像而雕刻的)</h3> <h3>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h3> <h3>古阳洞</h3><h3>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h3> <h3>药方洞</h3><h3>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h3><h3>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h3> <h3>龙门石窟东山窟区</h3> <h3>擂鼓台三洞</h3> <h3><br></h3><h3>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h3><h3><br></h3> <h3>擂鼓台南洞</h3> <h3>擂鼓台中洞</h3> <h3><br></h3><h3>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h3> <h3>在河对面看到的西山窟区全景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