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象心叶黄花稔又像磨盘草</h3> <p class="ql-block">泡果苘Abutilon crispum (L.) Medicus.</p><p class="ql-block">[来源]锦葵科苘麻属的植物泡果苘的全草。</p><p class="ql-block">[原植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泡果苘Abutilon crispum (L.) Medicus.</span></p><p class="ql-block">[植物形态]</p><p class="ql-block">茎直立或披散,高0.3~1米,有时平卧地面,枝被白色长毛和星状细柔毛。叶卵形或近圆形,长2~7厘米,顶 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心形,叶缘具锯齿,两面均密被柔毛;叶柄长2-50毫米,被星状长柔毛;托叶线形,长5~7毫米,被柔毛。花黄色,花梗纤细,长约2厘米,被柔毛,在关节处屈折;花萼碟状,长4~5毫米,外面被长柔毛,裂片5,卵形,先端渐尖头;花冠径约1厘米,花瓣倒卵形。蒴果圆球状或扁球形,膨胀,呈灯笼状,疏被粗毛,成熟时直径1~1.5厘米,室背开裂,果瓣脱落,宿存花托长约2毫米;种子肾形,黑色。</p><p class="ql-block">[生境分布]</p><p class="ql-block">常见于海岸沙地、湿生草地或疏林中,生于海滨附近的荒地或低海拔山地、路旁的灌丛中。花期全年。</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岛的陵水、崖县、昌江、东方等县,常见于海岸砂地、湿生草地或疏林中。原产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广布于越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p><p class="ql-block">栽培方式</p><p class="ql-block">用种子繁殖。造成熟饱满种子,翌年3月直播,按行株距35cm×30cm开穴,每穴播种子3-4颗,覆土3cm,播后浇水保湿,7-10d即可发芽出苗。 </p><p class="ql-block">田间管理苗高5cm左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1-2株。 间苗后追1次稀薄氮肥。以后每月中耕除草及追肥1次,施肥后进行培土。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p><p class="ql-block">【性味】味苦,性平。</p><p class="ql-block">【归经】大肠、小肠、膀胱经。</p><p class="ql-block">【功效】清热、利湿、活血散结,解毒、退翳。</p><p class="ql-block">主治: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痈肿、目翳、脑血栓后遗症。</p><p class="ql-block">[附方]脑血栓后遗症:金雀梅6 g,泡果苘20 g煎水喝,1个月为一个疗程。</p> <h3>地方叫倒地磨盘草,又叫含羞灯笼草。都是象形。</h3> <h3>功效是通经活络。治疗半身不遂。</h3> <p class="ql-block">泡果茼的药理研究进展</p><p class="ql-block">泡果茼(学名:Abutilon crispum)作为苘麻科苘麻属植物,近年来其药理活性逐渐受到关注。根据现有研究和相关文献,其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抗炎与抗菌活性</p><p class="ql-block"> 1. 传统抗炎作用</p><p class="ql-block">泡果茼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赤白痢疾、淋病涩痛等炎症相关疾病,其水提物和醇提物被认为具有抗炎活性。</p><p class="ql-block"> ● 现代验证:类似苘麻属植物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和多酚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表达发挥作用 。</p><p class="ql-block"> 2. 抗菌潜力</p><p class="ql-block">醇提物对部分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抑制作用,可能与生物碱和有机酸有关。类似植物(如刺泡果)的抗菌机制显示,酚酸类物质可破坏细菌细胞膜 。</p><p class="ql-block">二、抗氧化与免疫调节</p><p class="ql-block"> 1. 抗氧化成分</p><p class="ql-block">泡果茼含脂肪油、蛋白质及多种有机酸(如十七碳酸),其脂溶性成分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p><p class="ql-block"> ● 对比研究:黑果枸杞中的花色苷和多糖同样具有抗氧化活性,提示苘麻属植物可能共享类似成分 。</p><p class="ql-block"> 2. 免疫增强作用</p><p class="ql-block">初步研究表明,苘麻属植物的多糖成分可促进巨噬细胞活性,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p><p class="ql-block">三、利尿与代谢调节</p><p class="ql-block"> 1. 水提物的利尿活性</p><p class="ql-block">泡果茼的水提物能促进尿液排出,可能通过调节肾脏离子通道实现。类似雪莲果的低聚果糖也被证实可改善肠道菌群,辅助代谢调节 。</p><p class="ql-block"> 2. 抗糖尿病潜力</p><p class="ql-block">虽未直接研究,但苘麻属植物(如磨盘草)的黄酮类物质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提示泡果茼或具类似降糖机制 。</p><p class="ql-block">四、其他潜在活性</p><p class="ql-block"> 1. 抗肿瘤研究</p><p class="ql-block">苘麻属植物的生物碱和三萜类成分在体外实验中显示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泡果茼可能具有类似潜力 。</p><p class="ql-block"> 2. 神经保护与抗疲劳</p><p class="ql-block">黑果枸杞中的多酚和氨基酸可改善神经功能,泡果茼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合可能支持神经保护 。</p><p class="ql-block">五、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p><p class="ql-block"> 1. 当前不足</p><p class="ql-block"> ● 泡果茼的活性成分分离与靶点研究较少,需进一步解析其化学组成。</p><p class="ql-block"> ● 缺乏临床数据验证传统用途的科学性 。</p><p class="ql-block"> 2. 未来重点</p><p class="ql-block"> ● 开发标准化提取工艺,探索其在慢性炎症、代谢综合征等领域的应用 。</p><p class="ql-block"> ● 结合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揭示其分子作用机制 。</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如需具体实验数据或扩展阅读,可查阅药用植物数据库及文献 3 13 14 。</p> <p class="ql-block">泡果茼药理研究最新进展(截至2025年)</p><p class="ql-block">一、抗炎与免疫调节机制深化</p><p class="ql-block"> 1. 靶点解析与成分分离</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其抗炎活性与黄酮类(如槲皮素衍生物)、多酚及三萜类成分密切相关,可能通过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 和 MAPK 通路 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 2 5 。</p><p class="ql-block"> ● 实验验证:类似植物黑果枸杞的多糖成分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M1→M2型)增强抗炎效果,提示泡果茼或具类似免疫调节潜力 3 10 。</p><p class="ql-block"> 2. 抗菌谱扩展</p><p class="ql-block">最新研究显示其醇提物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 酚酸类物质破坏微生物膜结构 有关 2 13 。</p><p class="ql-block">二、代谢疾病治疗潜力突破</p><p class="ql-block"> 1. 降糖机制探索</p><p class="ql-block">基于同属植物磨盘草的黄酮类物质对 α-葡萄糖苷酶 的抑制作用,推测泡果茼或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其水提物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空腹血糖 5 7 。</p><p class="ql-block"> 2. 脂代谢调控</p><p class="ql-block">脂肪油中的 二十四烯酸 被发现可抑制肝脏脂质沉积,可能通过激活 PPARγ 通路 调节脂代谢平衡 5 10 。</p><p class="ql-block">三、抗肿瘤研究进入分子机制阶段</p><p class="ql-block"> 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p><p class="ql-block">体外实验显示其提取物通过激活 Caspase-3/9 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且对正常肝细胞毒性较低 11 。</p><p class="ql-block"> ● 协同增效:与 PD-1 抑制剂联用可增强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类似 RC48-C017 研究中 ADC 药物联合免疫疗法的新模式 11 。</p><p class="ql-block"> 2. 抑制转移机制</p><p class="ql-block">初步发现其成分可下调 MMP-2/9 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 1 。</p><p class="ql-block">四、神经保护与抗衰老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1. 抗氧化系统激活</p><p class="ql-block">最新分离的 苘麻素A 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样活性,可减轻神经元氧化损伤 5 10 。</p><p class="ql-block"> 2. 抗衰老应用</p><p class="ql-block">基于黑果枸杞花青素在皮肤光老化和肠道菌群调节中的成果,推测泡果茼活性成分或可用于抗衰老产品开发 10 12 。</p><p class="ql-block">五、技术进展与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1. 新型提取技术应用</p><p class="ql-block">采用电催化氘代技术优化活性成分,提升其代谢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9 。</p><p class="ql-block"> 2. 临床转化瓶颈</p><p class="ql-block"> ● 当前研究多限于细胞和动物模型,缺乏标准化制剂和人体临床试验数据 7 13 。</p><p class="ql-block"> ● 需结合 单细胞测序 和 类器官模型 进一步解析其多靶点作用网络 1 11 。</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泡果茼的药理研究正从传统功效验证转向分子机制和临床转化阶段,尤其在抗肿瘤、代谢疾病和神经保护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未来需重点突破 活性成分结构优化 和 多组学机制解析,同时关注与传统药物(如 PD-1 抑制剂)的协同效应 3 1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