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六)

(部分文字说明取自网络) 圣诞教堂及伯利恒几处市区街景、圣墓教堂、哭墙、国会大厦、市区街景 一. 圣诞教堂及伯利恒几处市区街景 <p> 伯利恒(阿拉伯语:بيت لحم‎,意为“肉篮子”;希伯来语:בית לחם‬‎,意为“面包房”;希腊语:Βηθλεέμ;天主教译白冷)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约3万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中心。</p><p> 伯利恒因其独一无二的宗教博物馆式的地位。对于犹太教来说,这里有犹太人始祖雅各之妻拉结的墓地,它也是古希伯莱统一王国开国君主大卫王的故乡。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犹太人到此凭吊先祖。<br> 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里既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生地,又是仅次于耶路撒冷复活教堂的又一圣地。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br> 此外,伯利恒还有其他一些基督教圣地,如耶稣到埃及避难前住过的乳洞、圣凯瑟琳教堂、十字军庭院、无辜婴儿墓穴和首先拥抱耶稣的牧羊人的田野等。<br>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占领了伯利恒。1995年圣诞节前夕,根据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的过渡自治协议,伯利恒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怀抱。自1999年年底开始,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后按照各自的传统在伯利恒举行了隆重和盛大的圣诞庆祝活动。教堂里面的许多小教堂,各代表着不同的派别、信仰,它们各自的礼拜仪式也有区别。<br> 历史上,教堂的所有权数易其主。为争夺对教堂的管理权,曾发生过许多冲突和争端。现在则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圣诞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公元529年毁于撒马利亚人起义。现在的圣诞教堂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并部分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在过去的1000多年间,重建后的圣诞教堂屡遭战火洗劫,创痕累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堂周围又增添了几个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筑规模逐步扩大。<br>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p><p> 步入教堂,两排斑驳的石柱首先呈现在人们眼前;石柱上方,是悬挂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灯。整座教堂显得宽敞、高大,静穆肃然。教堂里最为神圣的,无疑应该算是“圣诞洞”了。<br></p><p> 教堂内光线昏暗、烛光摇曳,许多颂扬耶稣和圣母的画像颜色深暗。教堂祭坛右侧是圣诞星洞入口,狭窄弯曲而神秘。游客点着蜡烛拾阶而下,石阶右侧便是著名的圣诞圣坛。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长明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对面左侧是耶稣出生后充作摇篮的石马槽。<br> 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在耶酥诞生之地俯首谦卑,感到主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确,当无数教徒和游人在这低矮狭小的门洞里佝偻着身躯窘迫地穿过,也确能产生这样的客观效果。但这矮小的洞门并非教堂的最初设计,而是后来改建成这个样子的;改建的目的,也并非为了让人感受到自己在耶酥面前的低下和卑贱。<br> 实际上,入口处原来是一扇高大的拱门,中世纪欧洲十字军远征并占领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当时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为阻止阿拉伯军队,尤其是阿拉伯骑兵长驱直入教堂,他们把圣诞教堂的大门用石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后来,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门上劈出了这孔小洞。<br> <br></p><p><br></p> 前往圣诞教堂 圣诞教堂对面是清真寺 排队等待从洞口(圣诞门)进入圣诞教堂,从墙上可以看出大门被石头堵住了 精美的木雕廊柱 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 装饰华丽的大厅 里面是耶稣诞生的马槽 耶稣诞生的雕塑 教堂内悬挂的耶稣童年与圣母照片 圣诞教堂内的小教堂 前往圣诞教堂经过的伯利恒一条大街的路口 停车场内一处小商品市场 、路边的巴勒斯坦警察局 <p>隔离墙上“穿着防弹背心的和平鸽”的涂鸦很引人注意。</p><p><br></p><p> 伯利恒市区一片和平景象,丝毫看不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存在的严重分歧。但愿他们之间在全境内能够达到实际意义的永久的和平。</p> 二. 圣墓教堂 圣墓教堂又叫复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这里既是耶稣受难之地,也是传说中耶稣复活升天的地方。时至今日,圣墓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总部,而建筑本身则由三个教会(拉丁礼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六个宗派(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共同管理。大门教堂内每一个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各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div> 苦路的最后五处在圣墓教堂内</div><div>第十站:耶稣在这里被剥去外衣</div>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十字架<br>第十二站: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去<br>第十三站: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br>第十四站:耶稣被埋葬<br> 圣墓教堂外观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建筑上的雕塑仍掩饰不住精美之作的内涵 圣墓教堂是我们看到的最华美壮丽的教堂了。教堂内部,显得非常既神圣庄严,又深邃幽暗;既灯饰琳琅,又烛影摇曳;既贴金披银,又精致大气。整个大殿,回廊曲折,上下往复,如同迷宫。放眼之处,石柱纵横,圣龛处处,遍布圣迹。教堂氛围,庄严凝重,耶稣之光,照射中堂。墙上的古老壁画,令人肃然,宗教气息也愈发浓郁。 在这块大理石上为耶稣涂油,准备安葬 信徒们亲吻抚摸这块石头,有些把涂抹后的饰物带回家供奉 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后,安放在这块大理石上涂抹膏油,准备安葬。来这里的信徒都会抚摸亲吻这块石板。 这就是苦路的最后一站——耶稣墓。说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就是从此处复活的。里面还有当初墓上的大理石,人们排队就是进去摸一下那块原物。 三. 西墙(哭墙) <br> 西墙就是大家熟悉的哭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分为男女两块区域,祈祷完需要倒退离开哭墙,以示对上帝的尊重。<br>犹太人认为哭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因而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地方。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都到这里来面壁祈祷,以色列人发誓决不废弃“哭墙”。<br> 排队准备进入哭墙的人们 此处为仅充许男士进入的部分 一些人在哭墙前准备举行仪式 好像一家人在哭墙前合影 <div> 至于闻名世界的、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入哭墙墙缝的行为,倒不是犹太人的习俗,而是旅游者们的发明。<br></div> 仔细看:哭墙墙缝中塞满了写着心愿的纸条 车上是行动不便的长者,由晚辈排队簇拥着走向哭墙 由服装的颜色看,应该是分属于不同系统的持枪执勤战士 旅游者和执勤战士合影 四. 以色列国会大厦外景 以色列国会大厦位于耶路撒冷的新城区。国会大厦的外观显得十分低调,看起来不过是一栋平常普通的办公大楼而已。<div> 以色列国建立后,犹太人认为:圣殿的烛台给无家可归、受尽磨难的犹太人带来了光明和安慰,还象征和解及光复的希望,是犹太人敬爱上帝的庄严所在。因而确定将7枝烛台作为国徽的中心图案。国徽呈盾形,以蓝为底色,白色的7枝烛台居盾面中心,两侧各有一株白色橄榄枝。</div> 国会对面的7枝金烛台雕塑<div> 英国国会1956年送给以色列国会的礼物。金烛台由青铜铸造,高五米,宽四米,由英国著名雕塑家艾班劳创作</div> 国会大厦对面的公园-玫瑰园 国会大厦右边路口的大卫星与七盏金灯台雕塑 五. 耶路撒冷城区一瞥 我们入住的酒店 2016年4月19日,西班牙邮政与以色列邮政联合发行一枚建交三十周年纪念邮票,主题为耶路撒冷城市入口处的缆索桥,当地人称为“弦桥”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设计。这座桥异常独特,在一些人看来,这座由单桅和66条钢缆撑起的吊桥,如同一顶帐篷,有些人则认为,它就是大卫王的竖琴。这枚邮票发行量为25万枚。 公路上的过街桥 城区居住区边界 高速路边的以色列居住区 街边小景 逛市场 快餐店 市场里的水果摊,可以看出当地水果供应充足 市场里的五金店 市场里的饰品店 以色列国家电视台 至此《初探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美篇共六篇全部结束。<div> 需要说明的是:1)文中图片纯属旅游随拍,由于是普通跟团游,时间有限,走哪拍哪,因此,无论是取景、质量,还是内涵和水平都有限;2)文中文字叙述与图片说明均来自网络与导游解说,有些是自己理解,因水平有限,如有错误请原谅,并请参考标准资料;3)因按旅游行程编排顺序,给阅读带来不便,请原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