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当年埋下一个隐患,此后困扰帝王400年,李世民都束手无策

云淡风轻

众所周知,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顶尖谋士,号称“冢虎”,有着潜龙之才。他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坚忍谋划数十年,为家族奠定坚实基业,到其孙司马炎承袭爵位之时,魏国庙堂已经全部被司马家把持,司马炎不费吹灰之力便篡夺曹魏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懿作为政权奠基人之一,对西晋的建立可谓功不可没。然而司马懿的长远眼光仅限于内政,他对边疆了解不多,甚至还无意中给后世留下四百余年都难以解决的心腹大患,就连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一代雄主都曾为之折戟。 高句丽,这个由濊貊人和部分扶余人建立的政权,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地区的蕞尔小国,归附于汉朝,成为玄莬郡治下的一个县。获得汉朝庇护后,高句丽此后四处侵略半岛其余小国,疆域由此迅速扩张。两汉交替之时,高句丽趁机发动数次叛乱,不过动静不大,王莽直接命玄莬郡出兵镇压,还给其取了一个充满贬义的名字——下句丽。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各路军阀纷纷登场,野心勃勃的高句丽便打起了辽东的主意。然而此时辽东正被公孙度割据,高句丽没能占到丝毫便宜,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更是直接派兵攻破高句丽的国都丸都城,高句丽王族只能携百姓到更北的地方避祸。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定都襄平。明帝曹叡以太尉司马懿为帅,牛金、胡遵为将,领步骑四万征讨辽东。公孙家族虽世代经营辽东,但仍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襄平城破后,司马懿将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斩杀,公孙渊所任命的公卿一律斩首,此外还杀死将军毕胜等两千多人。公孙家族治下百姓四万余户,也被司马懿下令全部迁回中原。 在司马懿看来,将所有人口迁回内地是为免除后患,然而他却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埋下了一个更大的祸患。随着司马懿一行班师,辽东大片地方已杳无人烟,高句丽从此彻底没了阻碍,在之后数百年里不断扩张,不仅拥有整个半岛,还侵占了东北地区的广袤土地。当隋朝统一中原时,高句丽已成为横跨千里的强大政权,治下人口多达四五百万,军队不下三十万。在据有东北大半土地之后,高句丽开始觊觎中原王朝的幽燕之地。与北方游牧民族“打秋风”不同的是,高句丽也属于农耕政权,对土地的渴望非常强烈,这令中原政权的统治者如芒在背。 隋开皇十八年,高句丽率先发难,派兵进攻辽西,隋文帝杨坚直接强势反击,然而以隋朝的国力,想要灭亡高句丽,明显不太现实。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曾经三次东征高句丽,最多时发动近百万大军,然而都是损兵折将、铩羽而归。得胜的高句丽人,甚至将隋军将士遗骸累成京观,铸于大王城旁,以此羞辱汉人。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提醒子孙不忘前朝之耻,胸怀大志的唐太宗李世民沿袭隋朝“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的政策,开始了征伐高句丽的计划。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剑指辽东,这是唐太宗即位后极其罕见的亲征之战。 让人意外的是,虽然唐军战果颇丰,但是高句丽就是无法彻底消灭。随着战争持续进行,唐朝军队的物资补给供应不上,太宗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班师回朝。回到长安之后,有大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行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以错过农时,几年后,唐军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此后,唐军不断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时间长达二十年。在唐军长年袭扰下,高句丽渐渐衰弱。高宗乾封元年,李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薛仁贵、庞同善诸军,历时两年终于彻底平定高句丽。古语有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谁能想到,当初司马懿的一个疏忽,在四百年后竟会发展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参考资料: 《晋书·宣帝本纪》《高句丽的军事扩张及其疆域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