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南行北归记.无锡灵山大佛

李香桃

<h3><br></h3><h3> 好多年好多年,一直认为佛教和民间的信神呀鬼的是一码事。特别是破四旧拆庙宇的曾经事,更让我把佛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而不屑一顾。</h3><h3> 近年的旅游,每每看到一些佛寺庙宇,目睹如来、弥勒等佛像,慈颜善目,眼睛向下,就潜意识地和共产党人的“面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联系起来,把普济众生和实现全民小康联系起来。因此,虽然没有烧香磕头,却也心生敬意,鞠躬示献。冥冥之中自问“南方为什么建了那么多那么大的寺院、寺庙”,“南方为什么建了那么多革命领袖、烈士、胜地的博物馆、纪念碑、雕像”,“南方为什么经济文化发达”,“南方为什么在历史进程中总是率先走在前面”……</h3><h3><br></h3> <h3><br></h3><h3> 大约两三年前后一次偶然,在老头的单享电视机里看到习主席的联合国会议演讲,正讲到中国佛教。听之,感觉以前看到的“佛法非迷信,乃是宇宙万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讲真,讲实,讲宇宙万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话是有根据有道理的。</h3><h3> 在写作本篇时,我三番两次打入不同的主题词,终于搜索找到了习主席那段讲话原本,而且再次观看了那段讲话的视频,他<font color="#010101">说</font><font color="#ed2308">:“</font><font color="#ed2308">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br></h3><h3> 于是有了懂点佛学的念头。学习中结识到“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等概念解释,对其有了一知半解的理性好感。<br></h3><h3><br></h3> <h3><br></h3><h3> 2019.4.9下午我们乘火车从南京到无锡,10日早晨首选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山水之间的灵山大佛景点登程,不仅是因其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因其为当今世界一个著名景点,而且也为了实身处地观赏和体会无锡——江苏——国人对佛的盛大的敬重。</h3><h3><br></h3> <h3><br></h3><h3> 大佛的全身佛像矗立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1997年11月15日落成开光,是无锡的城市标志之一,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h3><h3> 通向大佛的宽阔大道上有很多有关建筑,入口到佛像距离虽然高远,我们也边看边行,且知且觉向前,但是登上去,需要体力心力皆备。</h3><h3><br></h3> <h3><br></h3><h3> 远望可见又终于走近的莲花矗顶的建筑叫九龙灌浴。九龙灌浴每小时表演一次,表演时,莲花打开,释迦牟尼佛像从莲花中心升起,底边喷泉周围的九条昂首的大龙一起喷出水柱,为铜莲花中的佛体沐浴。演出结束后周围的凤凰雕像口中会流出“八功德水”,据说可直接饮用,并带来吉祥——那是!起码消渴解暑,饮之,自然舒爽。</h3><h3><br></h3> <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降魔成道是灵山佛界的大照壁👆。资料:全长39.8米,最高处7.2米,规模为全国之最。灵山大照壁和灵山胜境整个地势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灵山大佛景区的整个地形尤如一张太师椅,背靠小灵山,左边青龙山,右边白虎山,北踏青峰,尽揽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这种传统风水理论上称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地形是大吉之地,为保存这吉祥的灵气,所以造大照壁来收气,同时也通过照壁上的内容引领游客走进灵山的佛教文化历史世界。</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照壁立于七色莲花池中,莲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传佛祖出生后即会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这就是七步莲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灵山胜会“大型石雕,取材于佛经上佛祖西方灵鹫山说法,诸佛菩萨秉承听经的典故,这组石雕上会聚了佛祖、四大菩萨二弟子、五百罗汉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为“唐僧赐禅小灵山图”,这是关于灵山的一段历史典故。常有游客询问“灵山胜境”的由来,其实这幅图就说明了原因,相传唐代贞观年间,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归来前往江南传法,特往马山拜会长安旧交杭恽右将军,杭恽是马山人,朝中为官数载后解甲归田于马山,唐僧来到马山,感觉这里的山峰像西方的灵鹫山,就赐名小灵山,而笃信佛教的杭恽也捐出这处山田作为寺产,造了小灵山寺,从此香火代传,在小灵山刹旧址上再造大佛像后,所以这里就取名灵山胜境,一来纪念唐僧、杭恽的一段功德,二来表示这里与西天灵山的一脉相承。</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因照壁长而画幅多,我拍下了反映整体的全貌又拍了清晰可观的分体组照。慢慢读来,因照壁雕塑的故事,就是一部佛缘史书,读懂不易!</font></h3><h3><br></h3> <h3><br></h3><h3> 走过照壁,和大佛铜像遥相呼应的是两根对称的四面狮身雄居其顶的高耸石柱,圆形,上刻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书写的“阿育王柱”四个金色汉字,后面有梵文柱名,都十分醒目。据说此石柱是国内罕见的由整根花岗岩手工雕刻而成的,通高16.9米,重达200多吨。</h3><h3> 欲知阿育王柱必先知阿育王何许人,哪路神仙?</h3><h3><font color="#808080"> 资料: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宾头娑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终,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除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曾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为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统治时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可见,阿育王柱就是一尊伟岸的纪念柱吧?!佛教从印度来,那石柱也是对佛教的重大礼遇吧?!当然是灵山大佛的系列建筑是无疑了。</font></h3><h3><br></h3> <h3><br></h3><h3> 弥勒大佛是我的佛中最爱,爱心来自那幅敬者皆知的写像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一贯认为,爱人敬神并喜欢什么事物,至少必须建立于对该人该神该事物的了解之上,不能“见了庙就磕头”。这幅对联描绘并揭示了弥勒的可贵可敬之核心价值😄😄,叫人怎能不喜欢! <br></h3><h3> 这次到无锡灵山,我看到了我所见最美最有创意的弥勒佛像,叫“天下第一百子嬉弥勒”。</h3><h3><font color="#808080"> 资料:百子嬉弥勒为无锡灵山脚下佛教景观之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精心创意、策划制作。整座佛像长达8.5米,巨型铸铜打造。底座为雕花设计,只见斜倚而卧和弥勒左手紧握佛珠,笑容可掬,双耳垂肩。在弥勒硕在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孩童通过叠罗汉,拔河,撒尿,拿树枝捅弥勒的肚脐等手段来达到戏弄佛陀的目的,弥勒大佛终究也不为所支,依旧其乐无穷,体现弥勒包容一切之海量。</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百子嬉戏,嬉尽世间百态。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观此尊铜佛,一切烦心之事悠悠然抛至九霄云外,其意境之深远,耐人寻味。</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百子弥勒”艺术地、含蓄地将弥勒的独特性格“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刻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正是朱炳仁生动的创思和艺术夸张之作。“百子弥勒”已获国家专利。并荣获“2001年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及“世界科学发展成就奖”。</font></h3><h3><br></h3> <h3><br></h3><h3> 置身如此生动成趣又庄重的神圣与艺术同辉的领地,若不辗转流连才怪!我是围着巨幅铜像转了三圈的:观看一圈,拍照一圈,欣赏一圈,最后摸着弥勒佛的大肚子与“百子弥勒”合影一张,并且望着他常笑的慈颜乐呵,留驻一份心灵的所敬所爱……</h3><h3><br></h3> <h3><br></h3><h3> 要么不笑,要笑则笑得纯粹坦然的我家老头,也历来佛中最喜弥勒,所见鞠躬致敬属常见之举。那一刻,他也端立佛前,招我给他拍照。</h3><h3> 近年多见“敬畏”一词褒义应用,很多时候思之难有认同。我总觉得敬而不畏是真敬,因畏而敬难免参假,又敬又畏是无奈的表现。对于弥勒佛我们有敬爱的份儿就够了——敬其大腹能容……爱其慈颜常笑……</h3><h3><br></h3> <h3><br></h3><h3> 佛手广场立着“天下第一掌”铜像,按照大佛右手1:1比例塑造。光佛手就有三层楼那么高,你想佛有多高大。</h3><h3> 游客们络绎不绝,自动成行,抚摸佛手,意在求得佛之大手的护佑。我们虽然难以靠近,却早已感觉有一双又一双更大的手在指引我们向前,护佑我们的幸福……</h3><h3><br></h3> <h3><br></h3><h3> 天王殿、大雄宝殿多有对联与横批,其中天王殿正门联画龙点睛突显大佛所在与地位……</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仁山智水名寺重新十方共仰抬头有无量自在</b></font></h5><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慧目祥云佛光普照万善同登进步入不二法门</b></font></h5><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h3> <h3><br></h3><h3> 登上佛据高台的石级路分上行下行两道,夹道上有唐僧取经的大型石刻图平铺路面,见证着中国佛教之来路。</h3><h3> 登上高台,高台上高而大的大佛铜像仰望才见尊容,向下的眼睛,远眺像迷着缝,近瞻却晶莹活现,十分写真!</h3><h3><br></h3> <h3><br></h3><h3> 资料:灵山大佛通高88米,佛体79米,莲花瓣9米。佛体(不含莲花瓣)由1560块6-8毫米厚的铜壁板构成,焊缝长达30余公里。灵山大佛铸铜约725吨,铜板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约一个半足球场大小。由于高科技的运用,灵山大佛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h3><h3><font color="#808080">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施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祥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font></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佛经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经过开光,其神圣意义方始具备。灵山大佛开光盛典由当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现场由万盆鲜花,千米黄绢妆点。五百米朝圣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级登云道满植金菊,千棵乔木黄布裹身,万羽信鸽绕佛飞翔。梵音袅袅,鼓乐交鸣,再现佛佗住世之景;信众云集,焚香顶礼,尽显我佛归心之德。开光当日,从凌晨四时起,各地信众络绎而来,自市区至马山,车流绵延二十余公里,持续近四个小时。是日,瑞霭低垂,随着轻风在大佛周围缓缓舞动,随着大法师曼妙的经声,祥云飘升,雾霭尽散,佛祖慈颜显现:双眉半弯,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闭,欲语先闻。数万信众虔诚礼拜,默许心愿,法喜盈会,尽显吉祥。大佛开光现场均原样保留,开光录相循环播放,以使更多未能亲临开光现场的参拜者得以领略开光盛况,共结法缘、同沾法喜!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永恒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艺术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font></h3><h3></h3><h3><font color="#808080">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门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灵山大佛,从而在全国形成东有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灵山大佛矗立在无锡太湖之滨小灵山上,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也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并象征和平与生命如青铜一样。</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灵山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包括莲花座在内通高为八十八米,相当于一幢三十馀层楼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十七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层座基,总高度达一百零一点五米。灵山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靠近大佛向上仰视,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让人产生佛在“动”的感觉。灵山大佛身体各部匀称适度,衣饰褶纹明快流畅、飘逸灵动,更增加了动感,使远观近瞻都十分相宜。</font></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灵山大佛的佛体和莲花座全部由锡青铜板块拼装焊接,总用铜量达七百余吨。仅佛体部分(不包括莲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块铜壁板组成,每块铜壁板的平均面积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铜壁板展开面积达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却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耸的大佛,又由这么多的铜壁板拼合而成,组装时不但要确保天衣无缝,线条流畅,形象完美,整体上不歪不扭,而且对抗风、防震、避雷和耐大气腐蚀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其技术难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在国内诸多单位的大力协作下,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灵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灵山之巅,并于1997年11月15日正式开光,赵朴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灵山大佛足下的莲花座,也全部用锡青铜铸成,莲花座共有四层莲瓣组成,每层二十二片莲花瓣,共计有八十八片莲花瓣。凡捐资满人民币伍百万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莲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号。</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赵朴初先生有《灵山大佛》诗赞曰:“湖光万顷净琉璃,返照灵山正遍知。身与云齐施法雨,目垂诲众示深慈。从兹圣迹留无锡,随顺群情遇盛时。喜见朋友师子国,和平世界共心期。”</font></h3><h3><br></h3> <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由于灵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时都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大佛座基的裙房里,特地设置两台电梯,专门送信众和游客登上莲花座,走到大佛脚前抚摸佛脚,并称之为抱佛脚。这时,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身高与大佛的大姆脚趾的高度差不多,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灵山大佛的宏伟巨大。</font><br></h3><h3><br></h3><h3> </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距离佛照</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山大佛平台回望</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列照片为返出时补拍</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底坐展馆内景</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山景区山丘上的牡丹盛开</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区报恩塔弥勒殿胜景</h3></font></h3> <h3><br></h3><h3> 曼飞龙塔是南传佛教的代表建筑,位于灵山景区的曼飞龙塔属仿建,实心塔,供外观。</h3><h3><font color="#808080"> 原本的曼飞龙塔,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的曼飞龙村后山上,因其所在地而得名,一称飞龙白塔。曼飞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由九座白曼飞龙塔塔组成, 坐落在景洪澜沧江对岸的曼阁佛寺,是一座建筑风格特殊,造型轮廓风姿迷人的佛寺。傣语“塔糯庄龙”,意为大头笋塔。直径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围由8个边塔环绕联成母子塔群。外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塔群造型优美,风格别致。 塔为砖石结构,塔基为八角形须弥座,座上最外圈为8个佛龛,龛内供佛像,中圈为8座小塔,分列8角,环拥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为实心。在正南向龛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迹,传为释迦牟尼的足迹,因而兴建此塔。</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 云南的曼飞龙塔没有亲见,亲见的灵山所见仿塔,十分美丽壮观,洁白无瑕,天论直矗高空,无论倒映水中,都令人心旷神怡……</h3><h3><br></h3><h3><br></h3> <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五印坛城:红白相间的藏庙五印坛城,位于湖泊的中心,静静倒映在香水海里,殿内收藏着精美绝伦的唐卡、壁画等宝物。转起一排排经筒,点上一盏盏油灯,不去西藏也能感受藏传佛教的魅力。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从这里隔湖东望,还能见到东南亚佛教建筑风格的曼飞龙塔,风吹塔上风铃飘来悦耳的声音。</font></h3><h3><br></h3> <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灵山梵宫:又称东方卢浮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灵山梵宫整体以华藏塔风格为主,糅合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及传统佛教建筑元素,集世界佛教三大语系的建筑精华,庄严神圣,雄伟壮观。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灵山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br></h3><h3> 其中的地涌宝塔作为灵山20周年的献礼巨制,地涌宝塔是以静态雕塑、动态表演、艺术装饰、光色变幻、配以音乐相结合的大型音乐动态景观,再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灵山说法”时呈现的文化意象。地涌宝塔象征着清净佛心、净心实相等理念,正处梵宫中庭,与梵宫中庭信、净、孝、和主题精神相辅相成,也与中庭中其他艺术形象相应相融。地涌宝塔展演时,穹顶之上祥云游弋,灵光闪烁,飞天散花;声乐中莲花蕊开,宝塔冉冉,佛陀妙音,空谷回荡;四方观者,净心合掌,禅悟喜悦,一派和乐。</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灵山大佛建造大事记</b></h3><h3><br></h3><h3> 1994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实地踏勘祥符禅寺旧址。</h3><h3> 1994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在祥符禅寺后小灵山上建造八十八米的灵山大佛。</h3><h3> 1994年10月20日,灵山大佛奠基典礼在无锡太湖小灵山隆重举行,近五万信众参加了这一仪式。</h3><h3> 1994年12月24日,大佛铸造签约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h3><h3> 1995年10月27日,祥符禅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暨方丈茗山大和尚升座仪式。</h3><h3> 1996年5月30日,灵山大佛第一块铜壁板安装,参加全国佛教教制工作会议的高僧大德为大佛安装举行洒净仪式。</h3><h3> 1997年1月18日,诸山长老在南京晨光厂浇铸现场举行灵山大佛佛首融金浇铸洒净仪式。</h3><h3> 1997年4月3日,灵山大佛圆顶洒净庆典仪式。</h3><h3> 1997年11月14日,九十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专程飞赴无锡,视察灵山大佛开光盛典准备情况。</h3><h3> 1997年11月15日,海内外高僧大德共同为大佛开光,近八万信众参加了这一庄严的仪式。</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动人故事.念佛不忘救国</b></h3><h3><br></h3><h3> 一天早晨,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地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泉州古称)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h3><h3> 弟子们听着法师的话,也都泣不成声,悲痛异常。在这之后,他每有开讲,座位后面的墙壁上,都挂起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讲演中,又往往触景生情,感时伤乱,勉励佛教徒们对国家、对民族应有爱护的热忱。</h3><h3> 1939年(己卯年)农历9月初一,时逢圆明讲堂莲池念佛会成立纪念之时,正当圆瑛大师在殿堂上供礼佛,日本宪兵突然包围了圆明讲堂,以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圆瑛大师等人,押往上海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进行刑讯,企图威逼圆瑛大师承认并声明抗日有罪。圆瑛法师大义懔然面对侵略者的刑具,毫不屈服,高声念佛。随后,日寇又将他押往南京的日本宪兵司令部,由日本的所谓佛学专家进行刑讯。这些专家被圆瑛大师高深的佛理驳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日寇恼羞成怒,对圆瑛法师进行百般肉体折磨,每天都折磨至深夜不止,几度使其昏厥不省人事,企图迫其就范。但圆瑛大师已进入无我境界,他心系民众,深信自身的痛苦可以减免众生的痛苦。最后,日寇无计可施,又因圆瑛大师名播中外,众望所归,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声誉,最后,只好将他释放。脱离虎口的圆瑛大师,仍然不改初衷,为抗敌救灾而奔走呼号。</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口过道旅游商🐇🌷品市🌷场</h3></font></h3> <h3><br></h3><h3> 返回的路上中途下车,路经看梅园。已近傍晚,只拍照几张外景,告诉未来:我来过😃😃!</h3><h3><br></h3> <h3><br></h3><h3> 灵山此行,所见于照,所悟于文……远行一举,值!</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