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丹霞游记

帅老哥

<h3>  从张掖七彩丹霞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将这次旅游心得及感受梳理记录下来,但那种自然景观所带来的震撼,不知该用怎样的笔墨来记录。</h3><h3> 其实,早就有去张掖看丹霞的想法,想亲眼见识一下那大自然的浓墨重彩,毕竟自己就生活在甘肃。可总是因这样那样的不巧没有成行。一个周末的早上,突然有了要去张掖的想法,便简单收拾了一下,开车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h3><h3> 据说张掖的取名是来源于“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的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海拔2180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翻阅质资料,张掖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前的侏罗纪第三纪,是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h3> <h3>  兰州到张掖(丹霞)近600公里的路程,虽然西去的道路上车辆并不多,但也没有着急驾车赶路,而是边走边看,车进景移,轻快的心情,淡淡的喜悦,营养这激动的心情。</h3><h3> 临近中午,直接拐下高速,进入到了古称凉州的武威市,一是中午要休息一下,二是顺路到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的雷台去参观。</h3><h3> 沿着宽阔的道路,在导航的引导下,开车直接来到了雷台景区的停车场。也许是中午或是雷台景区免费参观的原因,景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雷台景区经过修葺后,已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景区大门气势恢弘,并与高耸的“铜奔马”、铜马阵和雷台覌形成一条中轴线,右侧是汉文化展馆和收费的汉墓。浏览着景区的相关介绍,听着那远古的传说和故事,感慨文明古人那巧夺天工的聪明才智。</h3> <h3>  景区出来,就在附近的特色小吃店,品尝了当地的面食。天色尚早,就继续驶上高速,前进,前进……。</h3><h3> 出了武威,高速公路在河西走廊中穿行,公路两侧基本都是大块的农田和村庄,小麦已经微微发黄,玉米还在青绿中生长,不多的果树也是硕果累累,大棚内外的菜蔬一排排、一行行,到处都是丰收在望的景象。</h3><h3> 都说好风景永远都在路上。过永昌后,道路右侧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看似残垣断壁但却依然巍峨的汉长城,与高速公里并行着向西延伸。泥土夯就的长城向西延续着,虽然有的地方已遭破坏,但宽厚的城墙和烽火台依然雄伟的屹立着;虽然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仍然坚强的挺立着雄伟的脊梁。并行近百公里后,高速公路与汉长城在“长城驿”进行交叉,我们也停下来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油然而生的敬畏,情不自禁的感叹,从脑海中升起。近六米多厚的城墙边,风很大,晴朗的下午,穿着冲锋衣仍感觉到西北风的犀利,风从满目疮痍的长城边刮过,刺激的直淌眼泪,也许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路边有贴着“保护古长城”的车辆停在那里,也真希望从我们开始能保护好这民族遗产和古迹,为子孙后代保留下这伟大民族的见证。</h3><h3> 顶着西射的阳光前行,路标提示即将到达历史最悠久、亚洲最大的山丹军马场。道路两侧的地势逐渐平坦,宽阔的草原虽已开始发黄,但仍能感觉到水草的丰茂。考虑到时间及五十多公里的路途,计划等返回时再进去看看,还在张望着汉长城在那里的时候,车子已经驶过了高速出口。继续西行,西沉的太阳刺的睁不开眼,只看到道路两边成片的玉米等农作物在向天际边延伸着,也许“金张掖、银武威”就是因此而来吧。</h3> <h3>  傍晚时分,按计划到达了张掖市中心的“甘州宾馆”,停车入住后,就步行去了距离这里不远的著名美食街。夜市上琳琅满目的小吃让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来这里品尝的的有当地人也有外来旅游的人,我们只好从“搓鱼子”开始,哪里人多往哪里去,最后捧着实在吃不下的肚子慢慢走出。</h3> <h3>  次日一早,步行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有亚洲第一卧佛的张掖大佛寺,这里是如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清早,大佛寺外的广场上有很多晨练的市民,闹中有静、曲径通幽。</h3><h3> 购票(40元/人)后进入寺院参观,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释迦如来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h3><h3> 大佛殿中供奉着亚洲最大的室内彩塑泥胎木质释迦摩尼卧佛像,卧佛高20米,身长34.5米,肩宽7.5米。佛像内部中空分三层有木梯连接,建造时卧佛头部藏有珍贵的佛经,腹部也装满各种宝藏。但文革时期,大量藏品已经遗失,保留下来的宝物被收藏在大殿后的博物馆中。听导游讲解,寺内有一副描绘西游记的壁画,比《西游记》小说还要早许多。总之,这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巨大的卧佛需要亲眼目睹才会觉得震撼,还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要自己体会。</h3> <h3>  从大佛寺出来,驱车沿213省道行驶三十多公里后,就来到了张掖地址公园的北入口(另有东西两个入口)。</h3><h3> 门口有宽阔的停车场,也许是近日没有下雨,而“赏霞绝景逢雨后,奇幻世界天生成”的原因,此时北门的车辆并不是太多。购门票和景区内的接驳车票后,就坐车按游览线路进行观赏,车辆在景区内沿新修建的道路行驶,就感觉那里的山地丘陵,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有的气势磅礴,有的似鬼斧神工,大小山峦纹脉参差而错纵,赤橙黄绿,七色若织女所补,彩虹系女蜗炼铺。</h3> <h3>  车辆穿行一会,在第一个景点下车,道路右侧是热气球等高空游玩项目,但我们这车游客似乎更喜欢上平台,亲眼目睹近在咫尺的绚丽。</h3><h3> 在观景台有一块巨石,上书“丹霞观止”,据说这块石头是从黑河搬运而来。其 “观止”是说:在目前全国发现的850多处丹霞地貌中,张掖丹霞地貌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是国内唯一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的代表;二是在张掖51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中,此处(南台子)彩色丘陵以色彩之艳丽,场面之壮观,气势之磅礴,举世罕见,其既具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美,又有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态美,最具旅游观赏和地质科考价值,看完这里,其他地方就不用再看了。</h3> <h3>  观赏丹霞都是三分看景、七分想象。在“大扇贝”景点,从白色的山体看,就像一个大贝壳,但它笔直的线条,均匀的宽窄度,又好像用排比画出的跑道,所以又叫“七彩练”;但要连片看,其弯弯曲曲的造型又好像一条舞龙,所以又称为“九龙腾云”;而再仔细看贝壳上面的一些黑色轮廓,就会发现它像一头头的大象,后面又跟着一群小象,又形象的称为“万象奔腾”。</h3> <h3>  “众僧拜佛”要从山顶的突起部分看,像人的五官轮廓,向左就是脖子、胸膛,就像一尊卧佛。下面的小土丘则像穿着袈裟的一众僧人。另一侧的“灵猴观海”也是要自己看着想象。</h3> <h3>  据介绍,右侧的绿洲叫梨园新村,当年红西路军征战河西的主战场和总指挥部所在地,也是梨园口战役的主战场。而临泽也成了红西路军河西征战以来,牺牲人数最多,最为悲观,最具纪念意义的地方</h3> <h3>  张掖七彩丹霞是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地壳的抬升,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岩石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所以其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这是“七彩飞霞”</h3> <h3>  从观景平台的木栈道下来,继续坐摆渡车前往下一处景点。下车点就是2008年拍摄的《三枪拍案惊奇》中的麻子面馆,现在看已经显得沧桑了</h3> <h3>  立于山巅,极目远眺,感觉被色彩包围,孤独荒凉又美艳,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此时,也许会更能体验这丹霞的美。</h3> <h3>  顶着中午的烈阳,我们在大自然明艳艳的色彩中穿行。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广袤丘陵,仿佛是上苍的调色板。红、 黄、橙、绿、黑、褐、青、灰在阳光的照射下,浓烈的交织在一起,色调如波浪顺着山势起伏,或从山上倾泻而下,犹如铺在地面的彩条布,张扬而奔放地宣泄着古老的激情。 这里的“睡美人”、“灵龟”、“七彩屏”、“刀山火海”等,还有一些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的,你可以尽情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去品味。</h3> <h3>  张掖丹霞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丹霞那样只是单纯的红色,而是多姿多彩,红的似火,像朝霞和落日的红,青的靛青,比新抽的嫩芽还绿。形态各异、浑然天成,远远望去,好像真上帝的调色板或是遗忘的颜料盒。</h3><h3> 依依不舍的走出色彩斑斓的景区,还在回味着“老龙壁立,刀削作画;凤凰涅槃,似云飞渡”的鬼斧神工和“唯叹云月似尘土,千千阙歌修日暮”震撼。虽然这次只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了一下,还在后悔没有仔细的欣赏、记录的照片太少,对这大自然的震撼没有充分的准备。</h3><h3> 星转斗移,不拒他乡之客;萍水相逢,只管闲云为友。张掖丹霞,我还会再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