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7日下午,成都的天空罕见地云开日出,便同老伴一起去人民公园看菊展。</h3> <h3> 春天是百花齐放的时节。但是菊花却不在春天开放,而是在秋天独现身姿。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菊花的品质有了两点认识: 其一,孤傲不群;其二,不畏风霜,能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生存。</h3> <h3> 菊花的这种品质,引起古代的文人诗兴大发,纷纷写作和菊花有关的诗词。<br>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写的《饮酒》其实并不是专为菊花而作的。但是,其中的“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对后来的咏菊诗作有很大的影响。“东篱菊”,“陶家”等字句在后世诗人们的咏菊诗中频繁出现。如:<br> <br> 一夜新霜著瓦轻,<br> 芭蕉新折败荷倾。<br> 耐寒唯有东篱菊,<br> 金粟初开晓更晴。 (唐 白居易)<br><br> 秋满篱根始见花,<br> 却从冷淡遇繁华。<br> 西风门径含香在,<br> 除却陶家到我家。 (明 沈周)<br><br><br><br> </h3> <h3> 古代诗人们喜爱菊花,是有原因的。请看:<br><br> 秋丛绕舍似陶家,<br> 遍绕篱边日渐斜。<br> 不是花中偏爱菊,<br> 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 元稹)</h3> <h3> 许多诗人赞赏菊花孤傲不群的性格,其实是在为自己不愿意随波逐流、自许清高、逃避现实的言行打气。<br> 但也有不少诗人却是用以表达自己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决心和勇气。<br> 如生活在南宋末年的郑思肖在《画菊》中写道:<br> 花开不并百花丛,<br> 独立疏影趣未穷。<br> 宁可枝头抱香死,<br> 何曾吹落北风中。<br> 诗人用此诗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向消灭了宋朝的元朝统治者投降的决心。<br><br> <br> </h3> <h3> “头上长有反骨”的人,更是从菊花敢于同风霜争斗的品格中得到启发。他们写著的咏菊诗与文人们的大不相同。请看:<br><br> 飒飒西风满院栽,<br> 蕊寒香冷蝶难来。<br> 他年我若为青帝,<br> 报与桃花一处开。<br> <br> 这是年方八岁的黄巢随口吟出的。在他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更是写道:<br> <br> 待到秋来九月八,<br> 我花开后百花杀。<br> 冲天香阵透长安,<br> 满城尽带黄金甲。<br><br> 而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的咏菊花诗比黄巢的诗更显霸气:<br><br> 百花发时我不发,<br> 我若发时都吓杀。<br> 要与西风战一场,<br> 遍身穿就黄金甲。</h3> <h3> 菊花不会被秋风吹落,这是诗人们一致赞赏的。<br> 我这个教书先生不会写诗,自然也就没有写过咏菊诗。不过,我的课堂讲授却多次同菊花以及写咏菊诗的诗人发生过关联。<br> 当年在财大给学生讲授归纳推理,讲到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法要注意防止“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时,我总是会讲这样一个故事:<br><br> 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有一天去拜访宰相王安石,被人带到书房等候。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张纸上写着两句诗:<br> 西风昨夜过园林,<br> 吹落黄花满地金。<br> <br> 苏东坡知道这是王安石在写一首咏菊诗却还没有写完。他想: 不对呀,菊花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他忍不住拿起笔来,在后面接着写了两句:<br> 秋花不比春花落,<br> 说与诗人仔细吟。<br><br> 后来王安石看到了苏东坡在他的诗稿上添加的这两句,心中想: 这个苏东坡真是缺少见识啊!有机会时应该教训他一下。<br> 不久之后,王安石得到一个机会,把苏东坡派去黄州为官。<br> 在黄州任上,重阳节到了,苏东坡请了客人到他的花园赏菊,谁知当天夜里一直刮风。第二天他一走进花园,就被惊呆了: 满院子地上全是被风吹落的菊花!<br> 这时,苏东坡想起了他自作聪明为王安石改诗的事,十分羞愧。后来到了京城,他到王安石府上诚恳地表示了歉意。</h3> <h3> 这是我用《美篇》做的第一个作品。用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来结尾吧:<br>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br>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br>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br>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