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情景剧,全场人的共鸣”——陈默老师讲座笔记

渚清沙

<h3>陈默老师,一个人在台上,演绎了无数个家庭伦理剧,嬉笑怒骂,声色俱佳,真实无比,把我们代入到一个个生活场景中。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吸纳和接受她这么长期研究所得的育儿真谛。</h3><h3><br></h3><h3>以下是一边听一边做的笔记。</h3><h3>陈老师思维快,语速更快,努力梳理,愿得其一。</h3> <h3>高度重视初中生的孤僻行为</h3><h3>初中男孩的心智比女生低两年</h3><h3>初中女生妈妈,教好女儿,防止性骚扰。</h3><h3><br></h3> <h3>  00后的知识渠道有多丰富!没有一点准备,用老一套,根本不要想着和00后对话。</h3><h3> </h3><h3> 00后经常的问题:</h3><h3>问题1:学习有什么意义?</h3><h3>答:动物过着本能的生活。人过着创造性的生活,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在不断学习的人。</h3><h3> </h3><h3>问题2:学习有什么用?</h3><h3>答:苦是一种情绪体验。觉得学习很苦,就要转换想法。</h3><h3>动物没有耕耘,也没有收获。人不同,回头一看,每一步都是耕耘收获。</h3><h3><br></h3><h3>问题3:山西煤老板,亿万富翁;舅舅是博士,收入没有这么高。</h3><h3>答:人的学历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h3><h3>精神享受是和学历有关的。学历越高,精神境界会越高。</h3> <h3>  初中孩子回到家,经常说“电报语”。而初中母亲却是最想表达。</h3><h3> “<font color="#ed2308">少言”是原则。</font></h3><h3> <font color="#ed2308">避免交流冲突的技巧是,针对他的情绪讲话,不要针对他的行为。</font></h3><h3> 例子1:女儿周末把房间搞得像狗窝,母亲非常生气。</h3><h3> 针对行为———怎么回事??学习学习不行,房间都不会收拾!!</h3><h3> 结果</h3><h3> 强势女儿,关上门,不让母亲进。</h3><h3> 弱势女儿,一声不吭,一动不动。</h3><h3> 针对情绪———女儿,怎么回事?情绪不对,是不是学校遇到什么事了?跟妈妈说说啊!怎么啦?</h3><h3> 结果</h3><h3> 女儿说,没事没事就是不想动。等会儿我会收拾了的!</h3><h3><br></h3><h3> 例子2:儿子玩手机,不想写作业。</h3><h3> 针对行为———你怎么又玩手机?一天到晚玩手机!不做作业不做作业!你别读书了!!!</h3><h3> 结果</h3><h3> 儿子和母亲吵起来,半天没有解决任何任何问题。</h3><h3> 针对情绪———儿子,你的作业真的多,又那么难,如果是我,也会焦虑,也不想做了。妈妈觉得你是我家最辛苦的人,如果可以,妈妈真想帮你一起,可惜我已经不会做了。</h3><h3> 结果</h3><h3> 儿子觉得母亲很想良心很体谅,发泄几句后重新开始做作业。问题解决。</h3><h3><br></h3><h3> <font color="#ed2308">可见,一个优秀的母亲,善于稳定和疏导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在孩子压力巨大的时候,增添焦虑。</font></h3><h3><br></h3> <h3>我们如何做爸妈</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正确面对考分。</font></h3><h3> 孩子考了高分,淡定淡然处理。</h3><h3> 孩子考得不好,才应该好好儿安慰。</h3><h3> 如果长期倒过来做,会养成孩子的考试焦虑症</h3><h3> 聪明的家长,拿到试卷后,把分数先折起来不看,看看错在哪里,逐条分析。再看分数,情绪焦虑降低一半。</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认可孩子的努力。</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制造和谐的家庭气氛。</font></h3><h3> 聪明的女人,善于观察家人的情绪,善于鼓励和安慰。</h3><h3> 你的成长,就是你情绪的管理。一个稳定情绪的家庭,才能让孩子有静心学习的可能性。</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不拿孩子与人计较</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正面鼓励孩子</font></h3><h3>用欣赏的眼光,由衷地欣赏自家的孩子</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欣赏自己的孩子</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鼓励孩子助人</font></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克服自身焦虑</font></h3><h3>母亲焦虑症状:英语单词几分?最好几分,最低几分?一百句对话,都要讲到学习上去;</h3><h3>父母越是关注和强调的事情,越有可能成为负面的强化。</h3><h3>一个好的母亲,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儿子丈夫回到家,心安。</h3><h3><br></h3><h3>很多孩子所谓的问题,都是母亲的不恰当处理导致。若有时间,多多修炼自己,少去打扰孩子。</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正确处理网络游戏</font></h3><h3>做不好的事不能硬来。</h3><h3><br></h3><h3>首先早知道的,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时代。</h3><h3>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h3><h3><br></h3><h3>一起交流,商榷,签订协议。违约了会怎样?不违约会怎样?</h3><h3><br></h3><h3>家长反馈:我家孩子很无赖,签了也没用。</h3><h3>建议:互相不信任的亲子关系,先寻找心理医生,处理好信任关系,再来谈“契约精神”。</h3><h3><br></h3><h3>孩子如果提出买手机,先答应,然后赶紧签合同。<br></h3><h3><br></h3><h3>教育孩子不是想当然。</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家长提问:单亲家庭如何自处?</h3><h3><br></h3><h3>单亲家庭从来不是影响孩子学习的罪灰祸首。</h3><h3><br></h3><h3>单亲家庭一定避免,夫妻双方诋毁对方。</h3><h3><br></h3><h3>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分开,都要告诉孩子,爸妈不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是爱你的心不变。</h3><h3>现在爸爸和我们不住在一起,下次见到了记得更多关心爸爸!</h3><h3><br></h3><h3>照顾孩子一方,让生活更加阳光有能量。</h3><h3><br></h3><h3>孩子不会因为父母分开而自卑,内心依然稳定和积极。</h3><h3><br></h3> <h3><font color="#ed2308">【附:网上摘录的陈默老师精彩观点】</font></h3><h3><br></h3><h3><br></h3><h3>要让孩子快乐,首先要了解孩子。</h3><h3><br></h3><h3>在陈默看来,当今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有几个和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从本质上把握这些心理特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难在点子上。</h3><h3><br></h3><h3>1</h3><h3><br></h3><h3>与生俱来的孤独感</h3><h3><br></h3><h3>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孩子大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这使得这些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h3><h3><br></h3><h3>由于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孩子们常常会有这些现象:一是会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是早早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问题。</h3><h3><br></h3><h3>“有的4岁的孩子就会坐着发呆了,你不知道他的小脑袋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可能是:隔壁的奶奶死了,死是什么?我以后会死吗?死后会去哪里?”</h3><h3><br></h3><h3>生死这样的终极问题,很多父母和老师自己都没有考虑过。一个人带着这样无解的问题在生存,和一个人从来没有这样的内心世界,怎么会是一样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有多少思考?哪个学校给他解惑了?他一路成长,得到什么教育了?他想要的东西给了吗?</h3><h3><br></h3><h3>2</h3><h3><br></h3><h3>空前的学习压力</h3><h3><br></h3><h3>和我们小时候相比,如今孩子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家长们也很焦虑,学校也很焦虑。孩子们每天和焦虑者相伴。</h3><h3><br></h3><h3>学业压力之外,孩子们的情感负担也非常重。一个孩子得到全家六个大人的全部关注和情感给予,其实也会带来孩子的情感负担。</h3><h3><br></h3><h3>“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h3><h3><br></h3><h3>人都有一种想要报恩的本能,但父母在其它方面都不需要孩子的报答,孩子只能希望通过学习来回报,就往往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要报答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对我太好了,我要上名牌大学,否则我怎么面对他们?”</h3><h3><br></h3><h3>无处不在的焦虑感和空前的学业压力,使得孩子的竞争感被培养得非常强,但竞争力却未必很强。孩子发现无力通过考试回报父母,往往就会表现出厌学的行为。</h3><h3><br></h3><h3>作为家长,真的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学业压力和情感负担。现在孩子的心理负担,是我们小时候所没有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才能真的帮助他。</h3><h3><br></h3><h3>3</h3><h3><br></h3><h3>话语权要求高</h3><h3><br></h3><h3>现在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h3><h3><br></h3><h3>但我们很多教育者和父母还是秉承老一套,不给孩子平等的话语权,有的孩子就会把耳朵关起来:“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听。</h3><h3><br></h3><h3>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可以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孩子可以有他的情绪表达、观念表达,你接受吗?如果你是这样的好家长,你可以接受他有自己的观念和情绪。如果你可以接受,将来你的孩子一定自立。”</h3><h3><br></h3><h3>4</h3><h3><br></h3><h3>知识面广</h3><h3><br></h3><h3>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知识面大,老师和家长的权威性因此被削弱。比如教地理,老师说澳大利亚如何如何,有孩子可能就站起来说:“老师,我在澳大利亚住了三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如何如何。”</h3><h3><br></h3><h3>5</h3><h3><br></h3><h3>超高的道德思想境界</h3><h3><br></h3><h3>不要总是想当然地给孩子们扣大帽子,什么自我、自私、不合作之类的,其实,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不缺爱,生活条件好,很多都很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h3><h3><br></h3><h3>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这些闪光点,要看到有时候孩子的道德水准远远高过我们。“有的时候孩子讲什么话,我们要反省一下,孩子是对的,而你未必是对的。你以为你很有社会经验?其实孩子的境界要高一层。”</h3><h3><br></h3><h3>6</h3><h3><br></h3><h3>现实感很薄弱</h3><h3><br></h3><h3>现在的孩子因为被要求一心读书,缺乏实际事物的操作机会,因此现实感会很弱。他们往往会在虚拟世界里去寻找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找到虚拟感。</h3><h3><br></h3><h3>因此,家长们要给孩子现实感的刺激。比如家里的大事和孩子讨论,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的心智成熟度会很快提高。</h3><h3><br></h3><h3>7</h3><h3><br></h3><h3>个性化生活要求很高</h3><h3><br></h3><h3>现在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的需求很高,他们需要展现自己的个性,要与压抑个性的事物相抗争。“我来过了就要雁过留声,我来过了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你们不知道我来过,我就一定要秀给你看。”</h3><h3><br></h3><h3>这实际上是孩子在寻找自己,因为要和别人不一样才可以找到自己。“这是好事情,我们不要压抑他。”</h3><h3><br></h3><h3>什么样的孩子未来会幸福</h3><h3><br></h3><h3><br></h3><h3>未来,孩子要想过得好,过得快乐,需要具备这些特质。</h3><h3><br></h3><h3>1</h3><h3><br></h3><h3>身心健康</h3><h3><br></h3><h3>谁都知道这很重要,但鸡起娃来都忘了。</h3><h3><br></h3><h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未来。</h3><h3><br></h3><h3>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孩子到了一个新的学校,他觉得不适应,你给他换了一个新的学校,他还是不适应,这时候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他没办法适应环境。</h3><h3><br></h3><h3>2</h3><h3><br></h3><h3>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h3><h3><br></h3><h3>经济收入是很多人非常看重的。那么,到底多少收入才能确保幸福呢?其实,只要收入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孩子内心很平静,而且在做自己非常愿意做的事情,过得很知足,有滋有味,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这就是成功的。</h3><h3><br></h3><h3>曾经有位母亲来咨询,因为她的女儿虽然名校毕业,但执意要去小学当老师,而不肯去更加高薪的外企。</h3><h3><br></h3><h3>我告诉这位母亲,小学老师的收入大概是社会平均水平,如果女儿喜欢当小学老师,这份薪水也可以满足她的需求,她会很开心地做这份工作并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很好的老师。如果女儿听从妈妈的灌输,为了高薪去外企,做一段时间又发现投行薪水更高,然后想要跳槽。如果跳槽不成功,她会心态失衡;如果跳槽成功,她总会发现收入更高的地方,还是会感觉不幸福。</h3><h3><br></h3><h3>3</h3><h3><br></h3><h3>能够自我悦纳</h3><h3><br></h3><h3>孩子将来要有内心的愉悦感,而不能仅仅为别人的评价活着。这样的人,他不会有太多外界的逼迫,内心是强大的。</h3><h3><br></h3><h3>现在很多人努力奋斗的源泉就是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欣赏,如果努力奋斗却得不到他人的欣赏,他就会瓦解,自身没有能力滋长内心愉悦。</h3><h3><br></h3><h3>现在孩子的学习动力都是来自他人的评论,如果你让他参加比赛,他知道不会赢的话就不去参加了。</h3><h3><br></h3><h3>一个过得好的人,他的愉悦是来自自身的,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就有这样的能力。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会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经常询问孩子在人群中的表现。</h3><h3><br></h3><h3>4</h3><h3><br></h3><h3>终身学习的愿望</h3><h3><br></h3><h3>孩子要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生学习不辍,这个人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是饱满的,他是过得好的。”</h3><h3><br></h3><h3>现在孩子被灌输的理念是,所有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学习,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考试,任务完成后,考试结束后,为什么还需要学习,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终身学习的愿望。</h3><h3><br></h3><h3>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愿望?就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现代的人大部分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是没有能力独处的,我们家长要有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理念。</h3><h3><br></h3><h3>5</h3><h3><br></h3><h3>能欣赏美</h3><h3><br></h3><h3>孩子能够鉴赏美,会为美而感动,这个人才像一个人,有人的心灵,这是他享受到人的乐趣、过得好的条件。</h3><h3><br></h3><h3>内心有美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精神上是有支撑的,内心有美才能支撑他。</h3><h3><br></h3><h3>6</h3><h3><br></h3><h3>独处不焦虑</h3><h3><br></h3><h3>以后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是一个人生存的,他需要有独处的能力,不然等他老了以后就会整天活在恐惧中。独处是一个人强大的表现,而有阅读习惯的人就可以独处。</h3><h3><br></h3><h3>如果你意识到这点,在你的育儿理念中就不会总是在孩子独处时总是打断他,给孩子安排好每个小时干什么,这样他怎么能有时间独处。</h3><h3><br></h3><h3>一个人安静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内心有丰富的资源,是一个有魂的人,悠然自处,独享人生的乐趣。</h3><h3><br></h3><h3>7</h3><h3><br></h3><h3>群处不焦虑</h3><h3><br></h3><h3>很多人职场受伤,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就是群处无能。有群处焦虑的人是过得不好的。</h3><h3><br></h3><h3>我们现在很多人在一群人中,总是手足无措,总是树敌,即使没有敌人也要造一个敌人。</h3><h3><br></h3><h3>如果要培养一个群处不焦虑的孩子,我们家长就不会在孩子参加一个聚会回来的时候,就不停的问他问题,你跟谁在一起,好像听说谁谁谁收到了什么礼物,你有么有收到礼物……,就是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敏感、多疑、猜忌,总是会捕捉别人的负面心态。</h3><h3><br></h3><h3>8</h3><h3><br></h3><h3>有助人能力</h3><h3><br></h3><h3>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是防范教育,对于助人的教育是缺失的。助人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h3><h3><br></h3><h3>现在的孩子都是竞争感很强的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一旦别人比自己好就会心里不平衡。</h3><h3><br></h3><h3>从小灌输孩子要帮助他人,主动帮助别人,比如别人不开心了,主动去关心一下,安慰一下。时间久了,他会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这是一种正能量,而别人反馈给他的也是正能量。</h3><h3><br></h3><h3>9</h3><h3><br></h3><h3>亲密能力培养</h3><h3><br></h3><h3>一个人只要两三个知心朋友,平时不联系,只要你有为难,一个电话就能获得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将来能交到这样的朋友。</h3><h3><br></h3><h3>你要告诉他朋友是用来分享的,如果你有一样好东西要想到分给自己的好朋友;你要告诉他朋友是用来分担的,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你要会想到去安慰她。只有你教他了,他以后才会有这样的朋友。</h3><h3><br></h3><h3>亲密能力强的人孤独感很少,但现在的家庭很少有这样的教育理念。</h3><h3><br></h3><h3>10</h3><h3><br></h3><h3>与伴侣亲密相处</h3><h3><br></h3><h3>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个人年轻时非常讨厌父亲对母亲的态度,但等到他成家后,就成了他父亲的样子,将他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完全拷贝过来了。</h3><h3><br></h3><h3>亲密是一种能力。婚姻里面,没有谁好谁错,讲到底就是人格成熟的问题。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学会和配偶如何相处。</h3><h3><br></h3><h3>孩子以后的夫妻幸福和他的家庭幸福是有必然联系的。</h3><h3><br></h3><h3>11</h3><h3><br></h3><h3>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h3><h3><br></h3><h3>一个孩子的价值取向和他的家庭教育是有关系的。</h3><h3><br></h3><h3>现在家庭教育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的焦虑,为什么家长会焦虑,因为我们这一代往往是从无产阶级打拼到有产阶级的,所以我们的观念就是凡事要靠拼,就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观念带给了自己的孩子,告诉他要打拼。</h3><h3><br></h3><h3>80后,我们告诉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h3><h3><br></h3><h3>90后,我们告诉他,好好学习,争做精英;</h3><h3><br></h3><h3>可是当我们给00后灌输这样的观念时,他们往往会回答你,我为什么要改变命运,我最讨厌的就是精英,为什么呢?</h3><h3><br></h3><h3>不同阶级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你需要改变你的观念,这样才不会焦虑,也才会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h3><h3><br></h3><h3>有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孩子,心里是有光的,他这一生就会过得好,船就能驶向彼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