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汇源麻烦缠身!曾经的果汁大王能否借36亿合资公司走出泥潭?

比老大还大

如果当年出售成功,或许汇源已经是一个千亿级了的企业了。 1992年,官员出身的朱新礼辞职下海,从沂源县政府手中接手了一个停产了近三年的县办罐头厂。面对负债千万罐头厂,朱新礼拿它当了一回试验田,幸运的是这块试验田真的长出汇源这样的“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人。朱新礼这批下海创业的官员,最后大多成为了中国商业界中流砥柱,在野蛮生长的年代,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代名词——“92派”。 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了新时期,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很多体制内的人不愿意做制度的设计者,他们更想做制度的参与者。在接手了这个县办罐头厂之后,朱新礼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朱新礼曾想过向银行贷款。但是当时民办企业想从银行贷款,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既然银行贷款的路走不通,那么就需要想其他的办法。 1993年,汇源的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了,为了尽可能的开拓市场,朱新礼带着样品肚子来到了德国的食品展,由于付不起昂贵的餐费,朱新礼每顿只能吃他自己从山东带来的大煎饼。 不得不说,当时的汇源是幸运的。在吃了几天煎饼之后,德国有一家企业看上了朱新礼的产品,当即决定向和汇源签订了500万美元的订单。 500万美元的订将当时的汇源向前推了一大把,由于这批订单,朱新礼想到了一个发展生产的最佳办法,即通过贸易补偿的方法,买外国人的设备,最后将产品卖给外国人。 汇源在发展两年之后,朱新礼开始了将眼光瞄向罐装果汁饮料市场。彼时山东已经不能满足朱新礼全国发展的需要。1994年10月,朱新礼带着30多号人来到了北京顺义,这一步棋子落下,汇源的命运开始迎来新的转折。 顺利的打开了北京市场之后,汇源便打开了全国的市场。到了90年代末,汇源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品牌了。 2000年,新疆起价的“德隆系”找到了汇源,再多次邀请朱新礼去新疆考察之后,德隆系旗下的新疆屯河便出资5.1亿,同汇源成立合资公司,股权占比上汇源占比49%,新疆屯河占比51%。 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合作,汇源开始了在全国的扩张步伐,而“德隆系”也借此机会对国内的数家饮料巨头进行了收购兼并。 2003年,“德隆系”资金链出现了问题,他们想以当年合资公司7倍利润的价格收购汇源手上49%的股权,并提出了三年之后支付全部款项。对此朱新礼提出了反收购,仅仅2天时间,朱新礼就筹集到了相应的资金,从德隆系手中买回了北京汇源51%的股权。 这次事件没多久,德隆系就轰然倒塌,而汇源也成为了唯一一个从德隆系安全退出的企业。 2005年,汇源和统一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统一以2.5亿元的作价持有新公司中国汇源果汁控股5%的股权。一年以后,汇源相继引入了法国达能、美国平华基金等企业,并以2.2亿美元的作价出售了汇源果汁35%的股权。 2007年,汇源果汁顺利在港交所上市。至此汇源成为了一家“国际性”企业。 正是因为汇源上市,2008年可口可乐拟179.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所有股权。而彼时的朱新礼也很快答应了这笔交易,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可口可乐都挑好了派往汇源的管理班子。当双方都认为这笔交易水到渠成的时候,没想到的是这笔交易在国内掀起了一阵舆论潮,这笔交易最终被商务部否决了。 这笔交易的失败,最令汇源元气大伤。朱新礼曾经坦言:“并购案之后的两年,是我创业十多年以来最辛苦的两年”。 2009年之后,汇源的市场占有率也开始下降,净利开始大幅下滑,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大幅增加的负债。 此后的十年汇源一直在走下坡路,要不是今年传出汇源“卖身”天地壹号的消息,估计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了。 去年三月,汇源承认没有得到董事会的批准,也没有签订协议,更没有披露的情况下公司向朱新礼控制的北京汇源饮料集团有限公司违规出借贷款42.75亿元,后汇源开始停牌。今年年初汇源公告,公司正在面临10亿港元可转债的违约,暴风中的汇源似乎走到了尽头。 如果2020年汇源还未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复牌条件,那么退市就成了汇源最终的结局。 如今,汇源以36亿的价格“委身”天地壹号,这笔生意最终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假如这笔生意最终成了,那么天地壹号能否带领汇源重现往日的辉煌亦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作为一家老牌的行业龙头,走到这一步着实让人唏嘘。这几十年下来,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朱新礼本人才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