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浦叠石山风景区

海纳百川

<h3>叠石山位于汕头市濠江区,河浦街道西侧,是一座海拔不足90米的小丘陵。满山怪石嶙峋,怪石堆叠成很多天然石洞!</h3> <h3>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叠石山则因其深厚的历史、众多的文化遗迹以及奇石岩洞而闻名,成为汕头的历史文化胜地。</h3> <h3>河浦叠石山风景区即将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龙潜居的深潭;</h3> <h3>清乾隆四年(1739年),易学宗师陈英猷隐居此山,筑“咸虚斋”,演易课徒;其弟陈泰年复构“志道堂”,侄陈蕃、陈翠岚叠加经营,名声鹊起。乾隆《潮州府志》、道光《广东通志》、光绪《潮阳县志》皆有记载。</h3> <h3>虎藏身的穴窝</h3> <h3><br></h3><h3>越过“虎穴”就能到达螺旋洞,这是由几块耸立的巨石迭构而成的洞穴,看似无路,却能螺旋深入。洞高二三十米,宽则足够容纳二三百人,左边另有石室十余间。洞中有泉水,冬暖夏凉,可供煮工夫茶。山上总有轻雾飘过,使人有出世之感。</h3> <h3>叠石山摩崖石刻多镌刻于清乾隆至嘉庆时期,遍布全山,有各地学者名流借景抒怀、题名记游等。石刻均为阴文,或大或小,或粗或细,字体楷、行、草、篆等,刻工精细,表现手法独特,形成内容丰富的摩崖石刻群,至今保存完好。</h3> <h3>九曲径</h3><h3>陈泰年题</h3><h3>陈泰年字式瑞,号东溪.河浦乡人。少从兄英猷游,淹通载籍,工诗文。乾隆丙辰(1736)举乡试第三.授于潜令。</h3> <h3>山洞口题刻:“向山石鸡不入笼,石狮象对水流东。</h3> <h3>传说当年慕叠石先生()之名而拜山追随者众多,全盛时达一百多人,于今仍可辨认二百多年前学子们读书生活的各种痕迹。叠石先生精于《周易》,在叠石山上历三十年寒暑,终得大成,于乾隆十六年完成巨著《演周易》,凡四卷,逾十万字。奇书告竣,石泉公呕血而亡,不久,朝廷见召当年与石泉公同行赴考的儒生掌钦天监后,向皇帝举荐 ,终因其不在人世而隘“死国师”号。</h3> <h3>转到石室后面,又是一番奇观令人目瞪口呆:只见十多块如削壁般的巨石上,凿着乾、坎、艮、震、离、坤、撰、兑八卦以及两卦相叠推演的伏羲六十四卦,并详录各种变化。</h3> <h3>石洞前的“径松参汉周官肃,坞竹藏烟商易深”、“寿”、“幽涧泉”、“古松鹤舞”和小洞内的“泉祖”、“儒林巌”等均未见落款。</h3> <h3>小洞口巨石大字:“螺旋”署款“武陵桃源县谢如式题”,顾名思义,螺旋洞是螺旋向下的。</h3> <h3>石刻“石室”“叠石井”</h3> <h3><br></h3><h3>1992年4月7日,被原潮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仙踪</h3> <h3>高约三丈的石壁则凿了河图洛书的图文。这样的石刻群在粤东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它们在茂林修竹中默默隐藏了二百多年</h3> <h3>陈英猷,广东省潮阳县(今属汕头市濠江区)河浦乡人,生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卒于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名福,字式霭,号叠石先生、石泉先生(因其晚年隐居于叠石山而号)。关于其生平,早在乾隆年间编修的《潮州府志》就有记载,该志卷二十八《儒林传》曰:“陈英猷,字式霭,潮阳河浦人。天性至孝,重道义,矜气节。读书直探玄奥,不屑循循章句。淹没经、史,旁及释道、诸子百家,嗜孙吴兵书及《武候阵法》……尤精于《易》;以为疑义殊多,既观其象、玩其辞,当极其数。晚年筑室乡北之迭(叠)石山,室依厂下岫,仅容一榻,终日危坐,或匝月不出。著《演周易》四卷,分为说数、说辞,多夺邵氏之席,而翻程朱之臼,以诸生卒于家。弥留之际,犹执其弟泰年手,迭画‘演易’二字。既殁,门人为镌版藏所居之石室,号曰:‘迭石先生’。”</h3> <h3>叠石山顶刻有“海阔天空”四大字,在汕头兴填海造田之前,此处下望,就是茫茫的大海、稻田、下山虎民房和蔚蓝的天空。</h3> <h3>到叠石山若不登顶,必是一种遗憾。山顶视野开阔,风光无限,远处海天一色,真如山顶叠石的石刻所言:“海阔天空”。心由际遇,顿时豁然开朗,愉悦舒适。</h3> <h3><br></h3><h3>后来,叠石山上的文化遗址慢慢被忙碌的后人遗忘,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采。</h3> <h3>细细品读,每一块石刻都蕴含着一段故事,每一个刻字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这是石头与历史的独特对话,而我们就是这场对话的听众,漫步于山林丛石之中,细细聆听,慢慢揣摩,必能受益匪浅。</h3> <h3>叠石山摩崖石刻融历史记事、文化、石刻、艺术于一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是河浦深厚历史底蕴的最佳佐证,对研究清代当地名人活动有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也是一处研究潮汕历史文化、易学文化的珍贵遗产,为研究岭南历史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h3>